甘肃日报
星期五
2022年08月19日
第22版:新征程 兰州新区获批国家级新区十周年特别报道·生态文明

绿洲花海醉游人 生态新城绽芳容

湿地公园内水鸟嬉戏。

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

市民在绿地公园散步。

临港花海吸引大批游客观光打卡。

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二期。 本版图片均由记者 丁凯 摄

八月的兰州新区,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抬头望去,是明媚的“天空蓝”;苍树吐翠,碧水泛波,放眼四顾,是怡人的“生态绿”。

自获批国家级新区以来,兰州新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治理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实现了从黄土荒丘向花海绿洲的巨大转变。

生态修复奠定绿色基础

十年笃行不怠,十年峰回路转。如今,一座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之城已然呈现在世人面前。

从街景花圃、怡人绿地,到垂柳湖堤、绿水清波,如今的兰州新区,处处都是一幅美丽的画卷。这样的场景,在兰州新区成立之前,是想也不敢想的。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秦王川这片土地,给人留下的印象都是黄沙遍地、干旱缺水。“风吹石头滚”是老一辈人心中抹不去的记忆。

地处甘肃中部黄土高原低丘缓坡区域腹地,60%区域为长期风沙沉积形成的低丘缓坡,高差大多在3米—8米、局部在20米左右,土质为一类四级自重湿陷马兰黄土,无浅层地下水,涵水保墒功能差、水土流失严重、土地利用率低,植物自然生长困难,区域内林地呈碎片化分布,治理难度大,经济生态效益差,一直是新区生态修复治理难题。

十年来,兰州新区探索推进生态修复的脚步始终没有停歇,一路风雨兼程。

“北御风沙,中兴产业、南建生态”——在这样一个总体思路引导下,兰州新区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全力打造黄河中上游生态修复与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示范区。

——结合撂荒地整治和未利用地生态治理,根据土壤特点,采取土壤扰动、土壤改良等措施,将零碎的低质土地、水土保持能力差的低效林地改造为集中连片、苗木成活率高、自然存水好的高标准农田和生态经济林。

——破除山水林田湖草沙各管一段的狭隘观念,采取“上林下草”模式,根据新区气候特点,因地制宜种植适合地域特点的经济林果与生态防护林带,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产业化体系。

——按照“上蓄、中滞、下排”的雨洪水治理思路,谋划建设水生态治理工程,构建生态供水兼顾防洪为一体的水网体系。

十年矢志不渝,兰州新区致力于跳出自然条件的“掣肘”,围绕生态文明建设这个“同心圆”,聚焦打造黄河中上游生态修复与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示范区,区域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城市绿化绘就生态画卷

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百花公园、栖霞湖、临港花海……这几年,兰州新区不断出现网红地标。它们以各自独特的魅力刷爆了很多人的朋友圈,引得周边市民纷纷前来“打卡”。

十年光阴,栽种在这座城市每一个角落的小小种子,如今,都变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走进百花公园,水波粼粼的湖体水系、构思巧妙的景观小品、红花绿树的公园,抬头远望满目皆绿,阳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微风中上下起伏的绿叶,清凉之感扑面而来。

置身临港花海,满目尽是紫色,让居民和游客居于闹市也能品花草之美,寄身市井巷陌也能享花草之乐。

驻足栖霞湖畔,看夜幕之下流光溢彩,赏音乐喷泉婀娜多姿,这里已然成为集休闲垂钓、儿童娱乐、观光游览于一体的“幸福花园”。

漫步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微风过处、绿叶翻浪。赤麻鸭、小白鹭等在碧波荡漾的湖面上优雅地游憩,为公园增添了无限生机。

这一切,都得益于兰州新区构建城区绿化、公园水系、绿廊花海为一体的生态体系,在全省率先探索形成了黄土山丘生态脆弱区生态修复新模式。

——按照“一路一景、一街一品”的设计理念和“疏林草地、乔灌草结合”的栽植模式,种植国槐、云杉、金叶榆、山楂、红叶碧桃、刺柏球、冬青球等乡土树种,使城区绿化达到“春季见花、夏季见绿、秋季见果、冬季见景”。

——合理设计绿化带宽度和栽植密度,增加城市道路通透度,营造出舒朗、开阔的疏林草地景观。

——为行道树配备节水灌溉设施,分车带采用地被植物加灌木球模式,充分利用雨水灌溉绿化带,降低管护成本。

兰州新区以建设大美新区为目标,统筹推进公园与绿地、道路与广场、建筑与小区、湿地水系综合治理等项目建设,让公园水系和生态街景相映生辉,不断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更新迭代,让新区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

十年春华秋实,兰州新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着力改善和维护城市绿化环境,努力使每一个生活在这里的人,共享城市发展带来的丰硕成果。

绿色发展形成新区样板

十年前,新区北部第一道防风固沙林带——东一干防护林带建设大规模启动。如今,站在横贯秦王川盆地东西的东一干防护林畔,一排排整齐排列的柳树、云杉、刺槐、杨树、樟子松等防护林尽收眼底。这是一条宽400米,长17.6公里,林木达到数百万株的林带。

兰州新区开发建设以来,这样的绿色“长城”不止这一条。

在兰州新区获批国家级新区十周年之际,兰州新区黄河流域生态储备林项目在今年正式拉开了建设大幕,这条东西长约21公里、占地面积约20万亩的北部防护林带建成后,将成为保障黄河流域生态安全,构筑兰州北部生态屏障,助力新区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有力“武器”。

生态项目的谋划与建设,为兰州新区夯实了绿色发展的基础,生态效益日渐显现。

十年踔厉奋发,兰州新区通过规划实施一系列生态建设项目,持续深入推进全域国土绿化,实景描绘“天蓝水碧笑靥醉人,城绿村美乡愁浓醇”的美丽画卷。

数字也许是枯燥的,但却是最有说服力的。一组组节节攀升的数字,向我们展示了这十年来兰州新区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变化:

这十年,新区风沙天气显著减少、降水量大幅增加,空气优良天数占比稳定在88%以上,自然环境和生态现状得到显著改善;

这十年,完成造林绿化20万亩,生态修复12万亩,人工种草8万亩,为黄河中上游黄土高原地区生态治理、绿色发展探索了新路径;

这十年,累计完成公园绿化面积1.33万亩,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10.8万亩,道路绿化面积3万余亩,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成功获批“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获评“绿色发展优秀城市”。

如今,新区四周低丘缓坡未利用地得以平整,一道道绿色生态屏障蔚然成荫;一批雨水有效收集利用、洪水有序排放,湿地、湖体东西相连、南北贯通的设施,形成了城市绿肺;各类开发、利用、保护活动持续规范,生态环境质量全方位跃升,人与自然关系得到极大改善,为黄河上游地区推进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区样板、作出了新区示范。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兰州新区将继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实施等重大机遇,全力打造“陇中生态平原”,为国家重大战略布局、承接中东部产业转移、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有力空间支撑,形成西部大开发“新支点”和西北地区“新增长极”。

(记者 魏晓倩)

版权声明

《兰州新区报》(数字报)的原创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每日甘肃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兰州新区报》(数字报)所登载、发布的原创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2022-08-19 6 6 兰州新区报 c329427.html 1 绿洲花海醉游人 生态新城绽芳容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