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来,兰州新区国有企业围绕国家级新区建设,坚持改革引领、机制创新、产业赋能、开放合作,走出了一条具有新区特色的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新路子;
十年来,兰州新区国有企业发挥主力军、顶梁柱、压舱石作用,在城市建设、产业发展、对外开放、疫情防控等多领域、全方位的支撑引领作用日益凸显;
十年来,兰州新区国有企业深度参与新区建设,汇聚起“人一我十,人十我百”的磅礴力量,见证了兰州新区从起步建设到功能完备,由满目苍凉到道路纵横、高楼林立、绿树成荫、景色宜人的“蝶变”历程,成就了西北首个国家级新区的十年芳华。
城市建设的“排头兵”
笔直宽阔的纬一路上,一辆辆汽车穿梭往来,中间隔离带上绿树掩映、鲜花盛放。
这条双向14车道的通衢大道不仅是兰州新区成立以来建成的第一条道路,也是兰州新区城市建设的起点。然而,这些四通八达的城市大动脉,都和新区国有企业的建设者们息息相关。
2011年兰州新区筹建时,昔日的秦王川是一片荒滩。基础设施、商业环境等几乎是一片空白,更别提国有企业发展。
2011年3月,为承担新区城市建设等核心任务,作为新区建设排头兵的兰州新区城市发展投资有限公司(现兰州新区城投集团)应运而生,成为兰州新区首家国有企业。自此以后,城投集团伴随兰州新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与这座现代化新城发展同频共振、共生共荣。
由城投集团承建的纬一路建设工程,是兰州新区建设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标志着兰州新区建设全面启动。这一先导性工程的顺利实施,对于搭建新区路网骨架支撑,带动土地综合开发利用,改善投资发展环境,扩大招商引资成果,提升新区面貌形象,都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2012年12月,在城投集团的不懈努力下,纬一路建成投入使用。
随后数年,纬一路、水秦快速路、经七主路、经一路等道路工程相继竣工通车,拉近了兰州市区与新区的距离,迅速提升了兰州新区形象,为聚集人气商气创造了良好环境。
有了坚实的起步,此后的兰州新区有序进入了基础设施建设高峰期。
从第一条道路纬一路、第一座办公楼孵化大厦、第一个安置小区彩虹城,到第一个人工湖栖霞湖、第一个商业小区瑞岭翠苑……以城投集团为代表的新区国有企业持续耕耘,为新区搭建起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四梁八柱,践行了新区国有企业的初心使命,彰显了“服务城市、经营城市、管理城市”的国企担当。
截至目前,新区国有企业已建成城乡道路616.86公里,敷设市政、供水、采暖等管网3410.54公里,建成调蓄湖、水库7个、1300万立方米,整理高标准农田7万亩,城市公厕、照明、环卫等基础配套日益完善,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显著提升。兰州新区职教园区、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展览馆、甘肃省体育馆、G109改扩建项目等一大批重点工程的陆续建成投用,代建基础教育学校20所、中高职院校6所,建成市场保障性住房和商品房3.97万套,同时推进社区、体育、文化等公共服务阵地建设,城市宜居度大幅提升。
产业发展的“生力军”
兰州新区深入贯彻国资国企改革部署要求,紧扣国家赋予的战略使命,坚持改革引领、产业赋能、创新驱动,充分发挥国家级新区先行先试政策优势,围绕优环境、兴实体,打出了一套整合资源要素、优化营商环境、承接产业转移、培育新兴产业的国企发展“组合拳”,带动新区经济发展动能快速释放。
特别是2017年以来,兰州新区大力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将原国有控股、参股的61户企业整合重组为市政投资、城市发展、金融投资、现代农业、商贸物流、科技文旅6家集团公司,陆续新组建石化产业、水务管理、能源科技、临空经济4家公司,主要承担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主导产业培育等核心功能,围绕绿色化工、数据信息、设施农业等产业发展重点方向,发挥国企投资牵引、筑巢引凤、优化生态功能,真正做实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国有企业集团公司成为支撑兰州新区高质量发展的“顶梁柱”和“生力军”。
2018年,兰州新区围绕国家赋予的重要的产业基地、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战略使命,积极承接东中部化工产业转移,谋划布局150平方公里千亿级绿色化工产业园。
兰州新区石化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石化集团)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起步爬坡”的难险重阶段,承担起国有企业“攻坚队”任务,快速推进水、电、路、汽、污水处理、储运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任务。“我们不畏艰险、冲锋在前,实现了半年保障园区项目落地需求,同时高标准规划建设600栋专精特新厂房。”石化集团总经理姜锦自豪地说。
不仅如此,石化集团率先示范谋项目、育产业,提前储备化工专业技术人才,在产业形成规模、招商引资渐入佳境、市场前景明朗时,与80多家民营企业通过股权、资本、技术、人才等多元合作方式,引导一大批民营企业发展化工产业。为着力构建绿色化工产业集群,新区石化集团加快推进千亿级绿色化工产业园建设,目前已吸引落地产业项目160个、总投资240亿元,上市企业8家,落地产品400余种,莱安、康鹏等30余个项目不足半年建成投产,全球首套千吨级“液态太阳燃料合成示范项目”建成运营,绿色化工资源集聚效应凸显。
抢抓“数字经济”新风口,新区科文旅集团分三期建设运营兰州新区大数据产业园。园区规划面积近60万平方米,可容纳机架约27万台,是集数据储存运算、分析应用、云计算、容灾备份业务等为一体的高标准大型绿色大数据产业园区,项目一、二期已建成,可提供机架16000余个,已成为全省重要的政务数据汇集节点和规模最大的大数据中心。
新区农投集团主要以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为主业,先后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田园综合体、农业博览园等项目,重点打造精品花卉、特色果蔬、种养循环等重点产业。目前已建成智能温室9座60万平方米,带动新区农业企业发展设施农业大棚2000余座,引进切花玫瑰、蝴蝶兰等高端花卉品种百余种,可实现年产鲜切花卉1亿枝、盆花120万盆,并出口至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现有番茄、草莓、水培蔬菜等果蔬新品种100余种。
深化改革的“急先锋”
“十年来的国企改革,特别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深入实施,使新区的国资监管体制更加成熟,国有企业活力竞相迸发、动力更加充沛。”新区财政局(国资局)负责人深有感触。
据介绍,兰州新区坚持党的建设与公司治理有机统一,监管国有企业全面完成“党建入章”,集团公司层面及重要子企业100%制定了党委前置研究讨论重大经营管理事项清单。各级监管企业党组织全部制定了“第一议题”相关制度,切实发挥企业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真正做到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实。
全面深化三项制度改革,围绕“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实行全员聘用和绩效考核,分类分层推进经理层成员市场化契约制管理,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围绕“员工能进能出”,大力推行市场化用工制度,各级监管企业管理人员竞争上岗人数占比达到38.58%、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人数占比达到5.31%、公开招聘人数占比达到100%。围绕“收入上不封顶、下不保底”,创新国企考核分配机制,推行分类监管考核、差异绩效分配,实行负责人薪酬与企业功能定位、绩效工资总额与企业经营业绩“双挂钩”, 企业发展活力和职工创业动力实现“双提升”。
截至2021年底,新区国有企业资产总额达2115亿元,比2012年底92亿元增长23倍,年均增长42%;2012-2021年累计实现营业收入3230亿元,年均增长73%;累计投资建设项目750余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1700亿元,占新区总投资额近50%;累计实现利润总额41亿元,年均增长16%;累计上交税费40亿元,年均增长34%。
十年成就令人鼓舞,十年成就来之不易。
“这十年,新区国有企业从无到有的发展,不仅仅是国有经济快速发展,规模大幅提升的实力体现,更代表了新区白纸绘蓝图、荒原起新城的历史变迁。”最早来新区城投公司并扎根新区10年的一位职工说。
勇毅担责的“突击队”
十年来,兰州新区国有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以实际行动践行国企担当,冲锋在第一线,战斗在最前沿。
在疫情防控中,他们逆流而上,以“逆行者”的姿态全力以赴投入疫情防控各条战线,为新区疫情防控贡献国企力量。新区监管国有企业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着力从人才储备和带农增收两方面用力,切实履行国企社会责任。
如今,国有企业职工总量从2012年不到百人壮大到目前的近万人,通过校园招聘、社会遴选、高端管理人才猎聘等方式,大力实施人才引培,各企业在人员总量、人才结构、学历层次、专业能力等方面都有了较大提高,缓解了“专技人员不足,人员素质较低”的问题,极大优化了企业人才队伍结构,为长远发展储备了优质人才资源。
十年春秋,风华正茂;十载耕耘,硕果累累。站在下一个十年发展的历史起点,兰州新区国资国企将继续发挥国企支撑引领带动作用,以实际行动助推新区在推动构建“一核三带”新发展格局、实施“四强”行动上先发力、带好头,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为兰州新区谱写新的十年发展篇章贡献力量。(记者 霍鸿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