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22年07月29日
第04版:经济新闻

“菜篮子”基地鼓起农民“钱袋子”

——新区全链条蔬菜产业发展格局已形成

连日来,秦川镇新昌村蔬菜种植基地一片繁忙的景象。新鲜的包菜、辣椒、白菜等蔬菜经过菜农们的精心挑选、捆扎、装车,被运往新区及兰州市区部分批发市场,保障城乡居民的“菜篮子”供应。

“菜篮子”一头连着田间地头,一头连着千家万户。

新昌村党支部姚建维介绍,新昌村把培育发展蔬菜产业作为增加群众收入助推乡村振兴的拳头产业,优化种植结构,提高蔬菜品质,着力打造“菜篮子”产品生产供给基地,不断丰富城乡居民“菜篮子”。同时,每年为村上解决300多人稳定就业。

“这几年我一直都在蔬菜基地工作,主要是蔬菜的施肥、采收、包装。今年干了3个月,挣了一万多块钱,足够家中日常开销!”家住蔬菜基地附近的冉新梅,常年和丈夫在基地里务工,不仅有了稳定的收入和土地流转金,还方便照看上学的孩子,一家人的钱包越来越鼓,生活越来越殷实。

“接下来,我们会持续抓实抓好田间管理,推进蔬菜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生产,提升‘菜篮子’产品的生产保供能力,在加快采收的同时,引导合作社带动村民积极开展蔬菜二茬种植,并做好冬季蔬菜育苗的前期准备,让蔬菜产业真正成为村民的致富产业,让村民持续增收、幸福生活成色更足。”姚建维说。

在兰州新区现代农业示范园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同样也是一派繁忙的景象。放眼望去,双膜大棚里,满眼翠绿欲滴,一组组水培蔬菜生机勃发;日光温室内,一串串樱桃番茄晶莹剔透。这些蔬菜在分拣包装后,迅速走上了居民的餐桌。

小小“菜篮子”,装着“大民生”。近年来,兰州新区按照“园区化布局、全方位配套、链条式发展、体系化构建”思路,以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同构为基本路径,坚持设施和露地蔬菜种植并重发展,创新“国有企业引领,龙头企业主导、村集体组织参与、农民转产业工人”的模式,坚持用工业思维发展现代农业,全力保障“菜篮子”产品生产供给,建成一批经济效益好、辐射带动强的产业园区和标准化生产基地,形成以现代育苗、基地建设、贮藏保鲜、冷链物流、精深加工、质量安全等为一体的全链条蔬菜产业发展格局。如今,新区蔬菜品种多、生产不断线、供给不断档,在疫情防控期间为稳定周边蔬菜供应发挥了积极作用。(记者魏晓倩)

相关新闻

“沉睡田”变“致富田”

七月,秦川镇铧尖村一垄垄整齐有序的玉米苗长势旺盛。“没想到这片撂荒了近十年的土地能重新种上庄稼。今年雨水充足,玉米长得好,秋收后能卖个好价钱!”铧尖村党支部书记景博文看着满眼的绿,心里美滋滋的。

铧尖村的荒地利用,是新区集中力量建设高标准农田、整治撂荒地,让“沉睡田”变“致富田”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兰州新区提出科学打造1.2万平方公里“陇中生态平原”区域治理思路,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撂荒地整治、土地流转、生态修复治理等结合,强力推进复耕复种,盘活农村闲置土地资源,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扎紧耕地保护“篱笆”,粮食生产能力大幅提升,现代农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农作物种植面积从2016年的8.5万亩增加到目前20万亩以上,近两年连续超额完成省上下达的粮食生产目标任务。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新区成立国有企业“土储银行”,创新建立“统一流转土地、统一规划代建、统一运营维护”的建管运“三统一”模式,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土地经营由零散、低产向集约、高效转变,将传统漫灌、管灌模式改造为信息化高效节水生态灌溉模式,有效破解了土地“零碎化”问题,实现了土地集约利用、灌溉高效节水,筑牢了粮食安全底线,同时有效改善了区域气候,兼顾了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同时,新区将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生态修复和农田综合整治相结合全面开展撂荒地整治,并结合高标准农田项目同步配套节水灌溉设施,实现耕地面积有新增、质量有提升。

(记者魏晓倩)

版权声明

《兰州新区报》(数字报)的原创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每日甘肃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兰州新区报》(数字报)所登载、发布的原创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2022-07-29 ——新区全链条蔬菜产业发展格局已形成 6 6 兰州新区报 c326175.html 1 “菜篮子”基地鼓起农民“钱袋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