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22年04月01日
第04版:民生视点

新区从8方面织牢社会救助网

托起困难群众稳稳的幸福

随访困难群众。

为困难群众送物资。记者 姜波 供图

社会救助工作关系百姓冷暖,关乎公平正义。近两年来,兰州新区高度重视社会救助工作,建立机制,出台系列社会救助政策,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从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和临时救助等8个方面,织牢社会救助网。

社会救助

投入人力、物力、财力织牢社会救助网

8个方面救助:最低生活保障 特困人员供养 受灾人员救助 医疗救助 教育救助 住房救助 就业救助 临时救助

2021年

给予临时救助248户859人

发放临时救助补贴资金119.39万元

彩虹城中心社区

(3月5日至3月19日)

已累计为15户17名困难群众发放临时救助20380元

特困供养人员(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现有182户204名

集中供养:25户28人在新区社会福利院、西岔综合门诊部

分散供养:157户176人居家

救助无死角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保底性制度安排,一旦出现缺漏即意味着会有人马上陷入生存危机。

来自张掖的张先生就在前几日遇到了这样的危机。他是彩虹城A区的一个租户,1998年因中风致使肢体二级残疾,之前在新区一酒店做洗碗工,因右手活动受限,洗碗工作开展得并不顺利,2月底辞职准备回家,因等房东办理退房手续多留住一个星期。没想到遇到疫情,工资没有发到手,临时租住的家里也没有生活物资,生活的困顿就这样突然而至,令他措手不及。接到求助电话后,彩虹城中心社区立即为其送去生活物资,在了解到他的实际情况后,按照“特事特办、快事快办”的原则,及时主动为其申请临时救助,优化简化救助程序,第一时间解决了张先生的实际困难。2022年3月5日至3月19日,仅彩虹城中心社区已累计为15户、17名困难群众发放临时救助20380元。

张先生的困局之所以能在最短时间内破解,得益于救助审批权的下放。

2021年5月,兰州新区将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审核确认权限全部下放到乡镇人民政府(中心社区),进而大大提高了救助效率。仅2021年当年,就对遭遇突发性、紧迫性、灾难性困难,生活陷入困境,靠自身和家庭无力解决,其他社会救助制度暂时无法覆盖或救助之后生活仍有困难的家庭或个人,给予临时救助248户859人,发放临时救助补贴资金119.39万元,充分发挥了临时救助救急难、托底线的作用。

供养无遗漏

各项社会救助制度能不能落到实处,困难群众能不能及时获得救助,这些都是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

朱仁祖大爷一生坎坷,育有两儿一女,均有残疾。眼见自己年事已高,无力照顾之时,新区民政部门向他伸出援助之手。如今,他们一家全部住进新区社会福利院,不但各有住所,而且有专业的医护人员照料。

对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法定义务人无履行义务能力的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通过乡镇人民政府(中心社区)审核确认后纳入特困供养范围。新区现有182户204名特困供养人员,其中25户28人在新区社会福利院、西岔综合门诊部集中供养,157户176人居家分散供养。集中供养的,园区民政部门直接将供养资金拨付给其所在的服务机构,居家分散供养的,每月10日前将供养资金社会化发放至个人账户。

在廖家槽村,有3名分散供养特困人员。他们有的与自己兄弟或者侄子同住,有的独居。为了落实四方责任,中川镇镇政府、村委会、特困人员和监护人签订了四方监护协议,约定了各自的权利义务,乡镇人民政府对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每月都要开展不少于1次的探视走访。

在新安社区,社区不仅通过安装爱心门铃为67岁的五保户魏代青提供线上呼叫、线下上门服务模式,开展个性化服务;疫情期间,还通过循环养老模式,一对一帮扶,发动社区社会组织力量,为魏代青等7名分散供养人员提供购买生活用品服务。

“我们发动社区网格员,每月走访分散供养人员,针对分散供养人员的需求,由社区网格员逐项梳理解决。截至3月28日,社区已针对分散供养人员开展了上门看诊、人文关怀、心理慰藉、生活物品代买,水电代缴、政策法规上门宣传等服务20余次。”新安社区工作人员说。

政策无盲区

社会救助点多面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此,兰州新区建立了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预警机制。

马秀霞是个90后,现在兰州新区西岔园区民政和社会保障局工作,每隔一段时间,她就会对低收入人口进行一次摸排,并将低保边缘家庭、乡村振兴部门认定的监测对象以及其他低收入人口全部录入低收入人口数据库,不断完善数据信息。

截至3月25日,她和同事王雁通过畅通信息共享渠道,及时比对人社、医保、残疾人、交通事故、自然灾害等相关数据,对省上反馈的预警信息及时入户核查,将舟曲易地搬迁群众中符合条件的2名儿童及时纳入到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范围、1户3人纳入到低保保障范围、1户1人纳入到特困保障范围,实现对低收入人口风险点的早发现、早预警、早救助,确保了搬迁群众民生政策保障无缝对接。

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在2022年兰州新区民政司法和社会保障局工作要点中,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一项项工作计划紧密罗列,有序推进:精准高效推进“救急难”工作,探索建立救助与慈善帮扶有效衔接机制,会同相关部门联合印发《兰州新区城镇困难群众脱困解困行动实施细则(2021年—2023年)》,举办社会救助业务培训班,着力提升乡镇、中心社区经办员工作能力,解决救助审批权下放后基层“接不好”的问题。完善困难群众主动发现、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新申请救助对象100%进行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推广应用“金民工程”和“掌上民政”,启动建设智慧社会救助平台,尽早实现社会救助全程“网上办”“指尖办”……在兰州新区,多方正在不断努力让社会救助这张为保障群众基本生活、解决急难问题构建起的安全网更加完整与严密。

(记者 姜波)

版权声明

《兰州新区报》(数字报)的原创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每日甘肃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兰州新区报》(数字报)所登载、发布的原创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2022-04-01 新区从8方面织牢社会救助网 6 6 兰州新区报 c307458.html 1 托起困难群众稳稳的幸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