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兰州新区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印发。《意见》从加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技术模式创新、健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运营管理体系、加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人力资源保障、完善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多方联动机制等七个方面进行详尽规划,明确了时间表,制定了路线图。
《意见》明确,以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为目标,针对新区公立医院在体系、技术、模式、管理等方面的短板和瓶颈,优化体系链条和服务链条,力争通过5年努力,公立医院发展方式从规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运行模式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资源配置从注重物质要素转向更加注重人才技术要素。
《意见》亮点解读
这份民生大礼包 干货满满
补齐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短板
积极引进省级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疗机构入驻新区或在新区办分院;推动新区中医医院等公立医院的建设。至2025年,新区力争病床达到6000张以上,力争至少3家三级综合医院达到省级三级医院水平。利用区域和技术品牌优势打造甘肃省乃至西北区域医疗中心。
新建新区妇幼保健院、新区中心血站、精神卫生中心,强化综合医院和中医医院产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妇幼保健机构在内的产科服务体系功能建设。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将小横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打造成全省基层卫生人才培训示范基地。支持2-3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成为社区医院。鼓励社会资本举办提供传统中医药服务的中医门诊部、诊所以及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口腔、儿童、精神等资源短缺的专业机构。
加强紧密型医联体建设
新区第一人民医院继续加大与省内外三级医院的专科(技术)联盟合作力度,加深与兰大一院、二院“创伤急救中心”“血液净化专科联盟”“心血管危重症及ECMO技术联盟”的合作力度,力争2025年建设10-15个专科(技术)联盟。公立医疗机构全部接入甘肃省远程医学信息平台,通过平台开展远程诊疗、远程医学教育和远程咨询服务等医疗活动和医疗健康咨询服务。加强综合医院公共卫生科建设,搭建紧密型防治结合、公共卫生医师与临床医师柔性流动平台,提升临床医师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强化县域医共体建设
选择新区第一人民医院和秦川中心卫生院探索开展紧密型县域医疗共同体改革试点工作,力争在2022年4月底前建立一个管理、服务、责任、利益“四位一体”的紧密型医共体试点,实现相关制度框架基本形成,医共体有序运行。在总结试点经验后,于2022年6月起在新区全力推进以县级医院为龙头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落实基层首诊,开展成效评估和动态监管。
持续推进县级医院(含中医医院)服务和管理能力建设,大力推进急危重症5大救治中心建设,胸痛、创伤、卒中、孕产妇、新生儿救治中心实现区域全覆盖;至少有1家市级医院建成胸痛中心,县级医院建成基层版胸痛中心。继续推动县域检验、心电、影像、病理中心、消毒供应5个医学中心建设,县域检验、心电、影像中心使用覆盖率达到90%以上。
增强基层卫生服务能力
建立基层医疗机构与村(居)委员会公共卫生委员会协同开展居民健康管理的新机制。构建资源统筹、高效顺畅的疾病筛查、健康教育、慢病管控、家庭医生签约等一体化服务新模式。到2025年,建成15分钟就医圈,确保90%以上的居民从住所步行15分钟即可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就诊。
深入推进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力争2022年底90%以上的基层医疗机构达到国家基本标准、2025年50%的基层医疗机构达到国家推荐标准。
推动医疗服务模式创新
优化日间诊疗模式,三级医院日间手术占择期手术的比例逐步达到30%以上。推进老年护理服务,开展延续护理服务。开设合理用药咨询或药物治疗管理门诊,规范“互联网+药学服务”。建设院前医疗急救云平台,推进“互联网+院前医疗服务”。
深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
探索推进公立医院人员总控、备案管理制度,根据公立医院人员编制标准,核定人员控制总量,全面落实公立医院用人自主权。探索开展区域内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县管乡(村)用”。对符合条件的公益二类医疗卫生单位推行编制备案制管理,对编制内外人员待遇统筹考虑。落实岗位管理和全员聘用制度。增加护士配备量,逐步使公立医院医护比总体达到1∶2。
建立科学的薪酬分配制度
落实“两个允许”要求,允许医院合理确定薪酬和绩效工资水平并动态调整,提高绩效工资在个人收入中的比重,绩效工资中用于激励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绩效工资总量的60%。允许医院在绩效工资内自主设立项目,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主要体现岗位职责和知识价值的薪酬体系,充分考虑技术水平、患者满意度等,以岗定责、以岗定薪、责薪相适、考核兑现。
制定公立医院主要负责人绩效考核评价办法,将考核结果与薪酬直接挂钩。(记者 姜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