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工作回顾
数读报告
2021年
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超
20%
增速连续5年领跑
国家级新区
工业增加值
94亿元
同比增长30%
固定资产投资
460亿元
同比增长11%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32.4亿元
同比增长64%
税收收入
56亿元
同比增长67.5%
进出口贸易额
81.5亿元
同比增长101%
全社会用电量
20.1亿度
同比增长30.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70亿元
同比增长17%
城乡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
37451元
同比增长8%
14255元
同比增长11%
营商环境
在全省率先推行政务服务
365天不打烊
与20个省170个市县区成立跨省通办联盟
实现140项
高频事项异地通办
新增市场主体
5427户
国企改革
完成70%目标任务,八家监管企业实现营收
1449亿元
同比增长43%
科创能力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7%,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1%
公共服务
新增学位2250个
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
5500套
新增就业3.8万人
移民搬迁
统筹规划、高效承接陇东南移民947户3738人
生态修复
复绿4万亩
新增城市绿化面积
3000亩
建成区绿地率提高到36%
污染防治
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
327天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迈上新征程的开启之年。
过去的一年,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兰州新区在省市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立足“三新一高”,紧扣战略使命,聚焦“四区两新”,采取抓党建促引领、推改革激活力、引强企选优商、重创新强支撑、促开放拓格局、优规划扩空间、办实事惠民生、防疫情筑屏障等有力举措,凝心聚力谋发展、心无旁骛抓落实,发展动能快速释放,综合效应加速显现,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与日俱增,经济社会呈现出优质快进、质效双升的良好态势,实现“十四五”强势开局,阔步迈入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阶段。
关键词 新担当
高站位加强党的建设,在先锋引领中展现新担当
过去的一年,兰州新区全面发挥党工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领导作用,以学史践悟全面提升党组织战斗力,党员干部改革发展意识、务实拼搏精神明显提升。
党史学习教育成果丰硕。坚持学党史与悟思想融会贯通、办实事与开新局同向发力,各级党组织以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为主线,系统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通过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全体党员为民办实事的主动性全面提升,党员干部“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空前高涨。
宣传舆论高地全面筑牢。聚焦庆祝建党100周年,组织开展上百场“永远跟党走”群众性主题宣教活动,全方位宣传党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守牢意识形态“主阵地”,加强舆论引导,新区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大幅提升。
组织保障作用充分发挥。加强组织建设,7个党支部被评为全省党支部标准化建设示范点。开展“两优一先”表彰活动,向305名老党员颁发“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严格政治标准选干部、配班子、强队伍,将敢负责、能担当的干部充实到发展一线。引进各类人才3.1万人,精准化开展绩效考核,为改革发展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
党风廉政建设持续加强。全面从严治党责任落细落实,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一体推进“三不”,挽回经济损失2.4亿元。纪律、监察、巡察、审计等同向发力,政治生态更加清朗。激励干部担当作为,严查诬告陷害行为,为干事创业者撑腰鼓劲,营造想干事、敢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良好氛围。同时,积极配合做好机场三期征拆审计、党政主要领导任中审计。
群团统战力量广泛凝聚。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深培厚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50个、精神文明建设示范点20个,文明程度大幅提升。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持续深化,“新区工惠”智慧服务平台获国家专利,“产教融合发展先行区”入列全省试点。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工作取得新进展,工商联桥梁纽带作用有力发挥,民营经济快速繁荣发展。
关键词 新标杆
高标准系统推进改革,在营商环境中树立新标杆
过去的一年,兰州新区坚持把改革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先手棋、关键招,以久久为功的恒心持续发力,以营商环境大提升促进新区大发展,市场活力动力加速释放。
政务服务精简高效。扎实开展“优化营商环境”百日攻坚行动,全面落实18个方面178条提升措施,营商环境评估单项评分均在85分以上。全省率先推行政务服务365天不打烊、电子证照跨区域核验、企业开办首套印章政府买单,与20个省170个市县区成立跨省通办联盟,实现140项高频事项异地通办。创新“一照多址、工位注册、容缺登记、自主办理”,项目落地时间缩短1/5以上,新增市场主体5427户、为历年最高。区域评估应用及企业开办全流程网办改革举措在全省推广。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评估在国家18个试点中位列第三。积极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不断增强依法办事能力,法治化营商环境大幅提升。
绿色金融支撑有力。加快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发布绿色企业、项目认定标准。率先开展“绿色保险”“环境信息披露”等试点,筛选入库绿色项目177个。打造“绿金通”综合服务平台,实现注册企业1029家,融资规模突破100亿元。设立总规模30亿元首支绿色基金及首支1亿元规模绿色化工子基金,引导金融机构设立绿色专营机构9家,兑付奖励资金1663万元,绿色贷款余额达141.8亿元、占比23.8%。绿色金融改革评估全省第一。深入推进投融资改革,出台一系列融资奖励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信贷支持力度,人民币贷款余额631亿元、同比增长10.9%。
国企改革成效显著。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顺利完成70%目标任务,八家监管企业资产总额2100亿元、同比增长20%,实现营收1449亿元、同比增长43%,利税总额21.5亿元,同比增长22%,资产负债率59%,债务风险总体可控,历史遗留事项有效解决,国企发展活力持续激发。商投集团首次入围中国企业500强、位列304位,城投集团入列全省国企前10强。土地管理节约集约。持续深化土地资源利用管理改革,全省率先开展工业项目“标准地”出让。创新推出弹性出让、先租后让等管理模式,开展“用地效益评价管理”攻坚行动,探索实行土地全生命周期管理,收回闲置土地项目17个、4009亩,督促开工和复产项目66个、盘活土地11175亩,国有土地上已售城镇住宅历史遗留问题化解率100%,林业、土地等历史遗留问题全面清零,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大幅提升。
关键词 新突破
高质量推进产业发展,在集群延链中实现新突破
过去的一年,兰州新区把产业项目作为推动发展的“牛鼻子”,深入开展“产业项目建设”攻坚行动,项目投资刷新历史纪录,“产业新区”框架加速构建。
先进装备制造产业:
重离子应用技术及装备制造产业基地等80个项目建成投运,联塑集团、广西柳工等16个项目加快建设,兰石超高温熔盐制备技术及装备、大成光热发电装备等在国内重大新能源项目中示范推广。建投重工获评“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秦川园区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成为全省唯一入选区域。
绿色化工产业:
化工园区东区基础设施全面建成,西区基础配套快速建设,新落地项目60个、总投资243亿元,巨化集团、东方希望等一批产业领航企业签约园区,滨农科技、泰邦化工等52个项目建成试生产,康巴斯、东瑞制药等项目加快建设,专精特新A区全面投产、BC区快速建设,光气产业园前期工作有序推进,化工园区安全低风险评估全省第一。
新材料新能源产业:
新引进项目15个、总投资156亿元,宝武、海亮等世界500强企业入驻园区,德福铜箔由年产5万吨增至20万吨,全球最大铜箔研发生产基地在兰州新区诞生。储能正负极、电解液生产企业相继落地,为新能源产业全链发展打下良好基础。长飞光纤等3家企业入围“国家级绿色工厂”。
生物医药产业:
积极发挥“西部药谷”资产资源优势,加大全产业链招商力度,引进项目48个、总投资90亿元。申联全球首条合成肽疫苗生产线、省药物碱厂建成投产,西北首个医药物流产业园入驻企业880家,佛慈获评“甘肃省政府质量奖”,和盛堂获评甘肃首批“绿色工厂”“省级工业设计中心”。
数据信息产业:
新开工项目6个、总投资30亿元。移动、国网云数据中心等14个项目上网运行,腾讯、阿里巴巴等100多家国内知名互联网企业入驻托管,云平台业务承载用户超3万户,甘肃省“数字政府”政务云新区节点、电信大数据产业中心等14个项目加快推进。省超级计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揭牌成立,无人驾驶测试应用基地建成投用。
节能环保及临空产业:
抢抓“双碳”机遇,高标准规划建设20平方公里城市矿产与表面处理产业园区,引进项目23个、总投资70亿元,万吨级锂电池精准拆解等24个项目加快推进。依托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成立甘肃新港航空产业公司,系统编制航空产业发展规划,积极引进知名航空产业项目落户新区,大力发展航空产业和临空经济。
现代农业:
积极推进农业集约化、规模化、智能化发展,大北农、海大等企业满产扩能,新希望、天兆等出栏猪50万头,益海嘉里试运行,甘味乳业加快建设。特色花卉、优质果蔬、食用菌等“新区甘味”产品扩种增产,日产30万枝鲜切花走出国门,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速30%,现代农业示范园被认定为“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与空港现代农业产业园、双创基地一并入选“全国农村创业园区”。
关键词 新动能
高水平推动科技转化,在自主创新中注入新动能
过去的一年,兰州新区坚持以产业带创新、以创新促发展、以发展提能级,推动新区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动力源”。
科创能力大幅提升。新建创新及孵化平台20个,建成化工园区研发、植物组织培养等实验室6家,重离子加速器及质量检验检测工程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成投运。新培育科技型企业160家、高新技术企业15家,研发科技成果291项,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7%。德福5G高频高速通信用反向铜箔技术进入中试阶段,液晶显示材料、钍基熔盐泵、碳离子医疗装备等一批“新区技术、新区产品”成功输出。首台镍基材质冷氢化反应器打破外企垄断,全球首个千吨级太阳燃料合成示范项目成果向内蒙古等地推广,为全省产学研项目就地转化树立典范。
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健全技术交易机制,加大科技成果应用,新引进转化科技成果91项、转化率达31.3%,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1%,入选第二批“科创中国”试点城市。产业孵化大厦获评“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专精特新化工科技产业园获批“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入驻项目82个、落地高端精细化学产品223种,其中46种产品填补国内空白、83种替代进口、68种出口外销,兰州助剂厂、博睿重装获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军民融合高端化学品“产学研用”一体化示范区和出口基地加速打造。
创新环境优化升级。系统优化人才引培服务政策体系,重点引培一流高素质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和研发人员3万多名,新开展科研项目216项、申请各类专利千余项。国家知识产权局在兰州新区设立商标受理窗口,全省商业秘密保护试点工作加快推进。充分发挥职教园区院校聚集优势,与300余家企业开展“双元制”人才培养合作,向社会输出专业技能人才5.3万名、就业率达95%以上,成立甘肃中德学院、新区现代农业产业学院,“技能甘肃”建设成效显著。成功举办首届“陇剑杯”网络安全大赛暨高峰论坛、2021计算云兰州峰会。
关键词 新业绩
高层次拓展开放格局,在对外贸易中取得新业绩
过去的一年,兰州新区坚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区港联动”成效显著,进出口贸易快速增长,区位优势、平台优势、通道优势加速显现。
平台功能日益凸显。深入实施综合保税区提升进位“445”计划,保税物流业务增长2倍,综合保税区加工类贸易同比增长70%,全省外贸增量贡献率达50%,在全国综合保税区绩效评估中排名提升8位。航空口岸率先复制推广“两段准入”通关模式,进出口贸易、通关效率倍数增长。中川北站贸易平台和物流枢纽作用持续放大,电解铝期货指定交割库开户企业130家、营收125亿元,货物吞吐量12万吨。氧化铝期货交割库即将获批,铜期货交割库启动申报,交割品种、规模加速拓展。
通道经济量质齐升。空铁海公多式联运示范工程通过国家验收,“甘肃—山东—拉脱维亚”物流新通道成功打通,海运集装箱集散中心加快建设,首开巴斯夫“德国—兰州”中欧化工班列,到发国际货运班列同比增长167%。打通达卡、曼谷等4个城市货运航点,执飞国际货运包机同比增长90%,国际货邮吞吐量同比增长21%。跨境电商业务单量增长3倍,京东“亚洲一号”智能电商产业基地落地,民航跨境电商物流园、顺丰一级分拨中心加速推进,“丝绸之路信息港”加快建设,“网上丝路”多点突围。
经贸合作持续拓展。新设海外仓2个,木材加工业务打开东南亚及欧美市场,农副产品畅销海外,电子信息、化工产品、新材料、中药材等特色产品出口持续扩大,外商投资业务持续壮大,经贸往来国别达58个,贸易产品达200余种,打造西北进出口贸易分拨中心和商品交易中心,商贸物流营收突破2800亿元,同比增长45%。“兰洽会”首次设立兰州新区分会场。
关键词 新空间
高起点编制国土规划,在生态修复中拓展新空间
过去的一年,兰州新区坚持把国土空间规划作为未来开发保护的基础,对全域进行科学、精准、系统规划,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为兰州现代化巨型城市发展拓足空间。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率先获批。本着为现实服务、为历史负责、为未来“留白”宗旨,精准把握未来人口规模、产业布局、城市扩域、环境承载等因素,科学划定生态保护、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高标准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并在全省率先获批,城镇、农业、生态三类空间全面拓增,生态修复和未利用地整治获得国家政策支持。
生态修复成效明显。高标准统筹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完成国土综合整治40平方公里,造林1万亩,复绿4万亩,新增城市绿化面积3000亩,建成区绿地率提高到36%。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污水及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率均达100%,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327天,土壤环境清洁无污染,生态修复治理经验得到国家部委、省市和社会各界高度认可推广。
“陇中生态平原”成为区域战略。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机遇,对兰州—兰州新区—白银黄河中上游水土保持及生态修复区进行规划研究,率先提出在1.2万平方公里范围打造“陇中生态平原”重大工程,为承载千万人口、万亿级GDP提供足够空间,可有效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提升水源涵养能力,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大兰州”提供空间支撑,得到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广泛认可。
关键词 新典范
高品质建设精智新区,在城乡融合中打造新典范
过去的一年,兰州新区坚持把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贯穿于现代城市管理全过程全方位,形成城市精细智慧、乡村文明振兴、社会和谐共融新局面。
公共服务优质供给。教育优质资源供给持续提升,新增学位2250个,组建城乡一体化教育联盟8个,基础教育就学人口同比增长15.6%。省人民医院新区分院建成投运,省残联康复中心医院、省重大疫情救治基地、新区疾控中心等医疗卫生项目加快推进。依托省体育馆等资源,承接国家和省级以上赛事16场次,“15分钟全民健身圈”初步形成。坚持“房住不炒”理念,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5500套,商品房价格稳定在合理区间。新增就业3.8万人,职业技能培训6万人次,养老、医保参保率分别达98.6%、99.6%,特困人员救助机制更加完善,退役军人服务管理规范优质。
乡村振兴深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持续深化,农业农村发展活力不断释放,全年整治撂荒地5.35万亩,提升改造高标准农田10万亩。创建省级乡村建设示范村10个,17个保留村逐步从“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变。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得到坚决遏制,粮播面积持续增加。深入推进“四好”农村公路提质扩面,新建农村公路14公里。统筹规划、高效承接陇东南移民947户3738人,就业、教育、医疗及吃住行等全面保障,新区担当全面彰显。
城市功能日臻完善。核心区200平方公里内基础设施配套更加完善。景中高速、G341白银至中川段建成通车,中兰客专新区段全线贯通,机场三期、环线铁路、兰张三四线、新区南站等重大项目快速推进。新增5G基站83个,打造“智慧+”综合管理应用场景12个,智慧城市基本建成。新增酒店15家、商业街区4处,人气商气加速集聚。全年旅游总收入增长30%,获评“2021甘肃文旅新秀奖”。
社会治理精准有效。深入开展政法队伍教育整顿,纪律作风、执法司法公信力等全面提升,获评全省优秀。“八五”普法全面开启,法治意识、法治思维深入人心。统筹安全与发展两件大事,无较大生产安全事故。四级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体系运转高效有力,重大节会期间赴京零上访。2个村获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4家机构获评“全省劳动关系和谐示范单位”,中川园区在全省城乡社区治理创新实验区中期评估排名第一。行政诉讼、恶意诉讼倍数下降,绿苑等一批历史遗留问题彻底化解。刑事、电诈案件分别下降25.3%、54.6%,获评“2021市域社会治理创新城市”。
疫情防控树立标杆。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按照科学、精准、高效、务实原则,早预警、准施策、快行动,闭环管理入境航班9架1811人,高质高效守牢“省门第一关”,以最优方案、最低成本、最小影响、最佳效果,确保了区内本土零感染、零扩散,为经济优质高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
(记者 魏晓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