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21年12月21日
第03版:经济新闻

智慧农业“绽放”绿色科技发展活力

——解码现代农业发展的兰州新区实践

采摘黄瓜。 本组图片均由 记者 祁瑞龙 摄

整理成熟水芹。

香菇丰收啦。

近日,兰州新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兰州新区空港现代农业产业园、兰州新区现代农业双创基地入选农业农村部《全国农村创业园区(基地)目录(2021)》,正式成为“国字号”现代农业产业园,迎来升级发展新阶段。

“国字号”桂冠,是对三家产业园不断聚集资源要素、融合生产与流通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实绩的肯定。记者日前走进三家产业园,感受其发展的强劲脉动,探寻其发展路径、模式。

科技赋能 现代农业结硕果

打开手机便可了解庄稼的生长情况,随时随地就能掌握土壤水分和肥力状况;遇到病虫害方面问题,在田间地头可以远程咨询农技专家;农产品可全程溯源,让消费者更放心……

在新区现代农业示范园,数字化、智能化的智慧农业展露芳容。总投资22.14亿元建设的兰州新区现代农业示范园,是集智慧农业、新品种培育研发、休闲农业、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示范园。这里建设了不同类型的日光温室200余座、智能温室36万平方米、组培室3960平方米,填补了兰州新区现代化、智能化农业发展的空白。

12月2日,室外严寒逼人,但新区花卉产业基地18万平方米的3号智能玻璃温室里却温暖如春。

新区农投集团农科公司总经理王奉军介绍说,示范园引进了国内外最先进的铝合金天沟技术、纽克斯自动植物补光系统和Priva自动控制系统,采用精密传感器进行数据监测与收集,通过大数据分析,根据监测结果对比设置参数,通过手机端打开和关闭天窗、遮阳网、保温层及高压喷雾等,自动控制温室内气候条件,达到农作物“缺什么补什么”,使其满足鲜切玫瑰花生长的需求。

在新区现代农业示范园19座双模大棚内,工人们正忙着收割西芹、油菜、生菜等水培叶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各种绿油油的蔬菜全部生长在一方方漂浮的泡沫板水床上面。

“这是我们采用以色列技术建造的柔性预应力双膜大棚,水培种植采用‘无土栽培技术+自动化智能管控’种植模式。”农投集团农科公司副经理李宗俊说,自动化智能管控为农田装上了智慧大脑,通过用手机APP或者PC端,就能完成对大棚内温度、湿度、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以及EC值控制等远程操作。

智慧化管理同样在兰州新区空港现代农业产业园得到高效应用。

“整个产业园搭载智能气象站、自动化控制系统和水肥一体化设备,建设现代温室大棚360座,全部引进5G混合通信网络技术,达到一键式智能管理。”中川园区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负责人刘兴启说,产业园依托机场交通便利、劳动力富足、消费市场稳定等优势,形成绿色蔬菜育苗、种植、分拣、配送为一体的全链条发展体系。

产业兴旺 鼓起农民钱袋子

新区现代农业示范园依托现代高效的“通道+物流+(花卉)产业”运行服务体系,目前已累计向全国25个省份,70多个市县出售高品质鲜切花卉约1992.5万枝;空港现代农业产业园,除了传统的线下销售模式,还建立起了网络直播带货和线上销售平台,将“中川农发投”旗下“兰乡谣”品牌的农产品推向了全国各地;新区现代农业双创基地里,1274座可移动、模块化、装配式日光温室,2座食品级农产品加工车间,2座年吞吐55万吨大型冷库正在建设。

三大产业园立足各自优势,搭建服务平台,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致富。

秦东农投依托新区现代农业双创基地,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鼓励农户和村集体经济入股参与分红,累计入股农户产业发展资金174万元、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120万元,2020年全年入股农户户均分红达到0.24万元。

西岔园区多措并举,确保舟曲避险搬迁群众“搬得快、融入好、能发展、早致富”,组织引导秦东农投吸纳舟曲避险搬迁群众和周边农户300余人成为产业工人,进一步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产业兴旺。

每个平菇棚能摆放25000根菌棒,一个平菇棚一天的产量能达到1000斤。“我每天的工作就是摆放菌棒、采摘平菇,为大棚通风换气,劳动强度也不大,一天下来能挣130元。”王百兰是从舟曲搬迁至兰州新区移民安置区的农户,不仅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还实现了顾家挣钱两不误。

“以前家里有6亩地,每年种地的收入只有2万元,把土地流转给秦东农投公司后我和老伴都来基地上班了,每人每月有4000元左右的工资。”方家庄村民曾玉花说。

带动创业创新,在兰州新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同样得到了生动实践。“产业园畅通各类人才下乡渠道,支持大学生、退役军人、企业家等到产业园来干事创业。”王奉军说,在示范园项目建设基地,他们积极搭建务工就业平台,开展技能培训课程,目前已创建农民工转型产业工人实训基地5个,累计吸纳685名村民和农民工在示范园就业成为产业工人。

入选“国字号”之后,新区现代农业示范园、新区空港现代农业产业园、新区现代农业双创基地将持续提升综合能力,为入驻园区(基地)的创业创新项目以及有返乡创业意愿的人员提供全面、优质的创业服务,不断增加动力,不断释放活力,在强产业、树品牌中着力打造新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新样板,为新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力量。(记者 祁瑞龙)

版权声明

《兰州新区报》(数字报)的原创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每日甘肃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兰州新区报》(数字报)所登载、发布的原创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2021-12-21 ——解码现代农业发展的兰州新区实践 6 6 兰州新区报 c289672.html 1 智慧农业“绽放”绿色科技发展活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