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20年10月16日
第04版:民生视点

特色产业带动 日子越过越红火

——新区探索特色农业发展之路

炮台村万亩优质牧草种植基地。记者 丁凯 摄

“土蛋蛋”变身“金豆豆”,青贮玉米喜获丰收,一车车高原夏菜被运往南方市场……近年来,新区不断探索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之路,打造产业基地,采取“企业+基地+贫困户”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公司大规模种植等方式,帮助村民获得土地流转租金和分红,并解决就业实现增收。

小小向日葵 带来大收获

日前,记者走进秦川园区万亩向日葵基地看到,熟透的向日葵花盘散落在黑黝黝的土地上,三五成群的村民将地里采割的向日葵投放到向日葵收割机里。

“现在每天到葵花地里收割葵盘,一天可以赚到120元的劳务费,都说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还真的是,我现在增收不少呢!”正在地里干活的源泰村村民李香兰一边干活一边说。

葵花产业不仅为种植企业、合作社带来效益,更为当地群众就近务工、增收致富拓宽新渠道。

“小小的向日葵从开花到结籽给我带来了太多的意外。今年,向日葵基地流转了我家6亩土地,还为我安排了工作,现在我不光能挣到土地流转费、务工工资,还得到产业扶持资金分红。”石门沟村民安启康将自己原本零散的几块耕地流转至园区国有企业,而自己也成为企业的一名种植工人,定期得到分红的同时,每月还有稳定的务工收入。

“在石门沟村发展基地种植的向日葵有5000亩,带动了120名村民就业。”石门沟村支部书记魏万元介绍说,“向日葵是个好产业,观赏性强,经济效益也很可观。不仅为石门沟村打造沿线乡村游、赏花游提供了有力保障,还为村民增加了收入。”看着村民腰包越来越鼓,这位30岁的村书记心里乐开了花。

据了解,秦川园区在大力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同时,充分利用园区日照长的气候特点,通过招商引资,采取园区农业公司流转土地+第三方公司承包模式,集中连片种植向日葵1.8万亩,实现了项目建设集中连片、全程机械化作业、产业链条一体化管理的食葵生产基地,有力推动了农产品向高附加值方向转化,高效节能运行,经济效益良好。据了解,该项目整体计划利用流转土地5万亩,今年完成种植1.8万亩。项目完全建成后,预计年产值1亿元以上。

产业带动 增收门路广

在秦川镇炮台村的马铃薯基地,从地里翻出来的新鲜土豆装车发往海南的蔬菜市场。

今年年初,兰州新区富源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谢忠禄流转炮台村闲置土地300亩发展种植马铃薯,通过引进新品种、试种推广,几个月的精耕细作,马铃薯喜获丰收。

“头一年主要以试种为主,没想到产量还不错,亩产在2.5吨左右。”谢忠禄高兴地说。

炮台村土地里的“土蛋蛋”摇身一变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金豆豆”。和老谢一样开心的还有62岁的村民焦述香,从播种到育苗,从成熟到丰收,每一个环节她都全程参与。“现在出远门打工不方便,农闲了到合作社干活,每天能挣100元,一个月下来也有3000元的收入。”焦述香说。

产量高、销路广、收益好、带动性强,产业发展才有后劲。为了拓宽马铃薯销路,炮台村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对合作社及周边农户种植的马铃薯以高于市场价进行订单收购,每亩地收益3700元左右,直接经济效益110万元,带动当地村民务工就业60余人。另外,合作社还充分利用园区开展的“北菜南销”活动,将群众手中的农产品直接送到南方市场进行销售,有效解决了农户及合作社销售马铃薯的后顾之忧,保障了公司、农户双方的权益,切切实实增加了当地群众的收入。

土地流转 村民腰包鼓

增收,不止于此。新区炮台农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的青贮玉米也迎来了大丰收。看着满载青贮玉米的货车,村党支部书记兼合作社理事长于福文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从平整田地到装车运输,他每天都和合作社理事会、监事会成员到地里忙碌。同时,合作社的发展,解决了当地村民就业问题,直接带动了村里23个闲余劳动力投入到农业生产中。

炮台村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有效提高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率。今年,村上合作社通过流转土地400亩,收获青贮玉米1500吨,并以每吨300元的价格全部出售至青海养殖企业,为村集体经济带来了近20万元的收入。

“头一年能有这样的收益,算是大丰收了。明年计划流转土地共计1500亩,积极调整种植结构,计划种植青贮玉米、水果玉米、马铃薯和高原夏菜,不断增加村集体收入,同时,积极引导村民通过规模化种植和合作社经营,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炮台村党支部书记于福文信心满满地说。

沿着特色产业发展的路,兰州新区的农户们,跟着龙头企业和蔬菜专业合作社的步子,农产品卖出了好价钱,村民们的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

(记者 李佳丽)

2020-10-16 ——新区探索特色农业发展之路 6 6 兰州新区报 c215648.html 1 特色产业带动 日子越过越红火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