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20年09月22日
第02版:高质量发展看新区

增动力

改革创新日日新

编者按: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

近年来,兰州新区始终把深化改革作为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治理能力、塑造发展优势的“突破口”和“先手棋”,坚持“学、谋、创、用”结合,发挥先行先试政策优势,打出了一套有利于吸引市场主体、快速配置市场资源要素、更好服务群众的改革“组合拳”。

着眼国家级新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区早于全国两年开展机构改革,构建精干高效管理运行机制,为全国机构改革探索了路径经验。同时,新区还创新干部人事管理,激发干事创业内生动力,不断深化便民服务改革,网上可办率、可在线受理率、累计在线申报率甘肃第一,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在全省推广。新区创新推出普惠制全方位持续性产业扶持奖励政策、创新推行“标准地”出让、推进多元化投融资改革,有效破解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在高标准推进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中,新区创新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方式,搭建“政金企”合作平台,推行“政府部门协调、金融机构授信、优质企业增信”运作新模式。创新国有企业组织架构、管理模式和经营机制,完善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八大国有企业总资产是改革前的2.6倍。

同时,新区还紧抓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机遇,率先创新开展兰白都市区国土空间规划、谋划打造“陇中河套平原”,为加快黄河流域高质量和生态保护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记者 唐学仁)

科技成果转化

新区已与11名院士、52个创新团队合作,开展产学研合作87项、研发成果95项,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9.5%。

科技创新 产业新区迈向“高”端

世界领先的6微米铜箔生产线在新区建成投产,全球首套千吨级规模太阳燃料合成示范项目在新区建成。

世界领先的6微米铜箔生产线在新区建成投产,拥有全球屈指可数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离子治疗肿瘤装置在新区走向临床应用,全球首套千吨级规模太阳燃料合成示范项目在新区建成……短短数年,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的兰州新区,创新活力竞相迸发,推动一个昔日籍籍无名的科技创新“小学生”迅速成长为屡屡拿下国内国际A+成绩的“优等生”。

一片世界领先的高科技铜箔

6微米的厚度,仅有一张A4纸厚度的十分之一,要生产出这样的铜箔,需要极高的科技能力。如今,这种领先世界先进水平的生产技术,已经落户新区并实现了本地化量产。

2018年3月,总投资32.5亿元的甘肃德福新材料有限公司落户新区。这家专注于电子铜箔的生产与研究的企业,铜箔产品涵盖印制线路板(PCB)和锂离子电池两大下游行业,拥有40多项技术专利。

2019年8月,甘肃德福年产5万吨高档铜箔项目一期投产,形成年产2万吨高档锂电池用电解铜箔的生产能力,其中6微米、8微米铜箔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可以说我们的产品是国内顶尖、国际一流的。而且,世界最薄的4.5微米铜箔我们也已经试生产成功了。”公司董事长韦诗彬自豪地说。

在新区科技发展局局长陈文海看来,一张薄如蝉翼的铜箔,是兰州新区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集聚优质资源,探索“改革引领、产业引航、国际化引路”创新发展路径的最新实践。

一座我国放疗领域的里程碑

9月14日,随着1号厂房钢结构最后一品梁吊装完毕,重离子应用技术及装备制造产业基地项目钢结构框架安装全部完成,项目各主体建筑实现全部封顶,这一位于新区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建设再次取得重大进展。

位于兰州新区装备制造产业区的重离子应用技术及装备制造产业基地项目,南临纬八路、西临经十四路,占地面积约300亩,总投资8亿元。

今年1月,项目正式开工建设。项目总承包方甘肃建投安装建设集团公司广东分公司经理冯玉春信心十足地说:“按照目前的建设进度,整个项目有把握在年底前建成。”

“项目在兰州新区启动建设,标志着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离子治疗肿瘤装置从基础研究走向了临床应用,对甘肃乃至全国重离子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兰州科近泰基新技术有限责任公司项目负责人陈绍彩说。

“重离子应用技术及装备制造产业基地项目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大型医疗设备科技成果转化产业链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我国放射治疗领域的里程碑。”新区科技发展局局长陈文海说。

全球首套太阳燃料合成示范项目

9月的新区天高云淡,水碧天蓝。

14日,新区绿色化工园区迎来又一批考察调研者。驱车登上观景平台,来新区考察工作的庆阳市华池县干部纷纷拿出手机,记录下全球首套千吨级规模太阳燃料合成示范项目连绵起伏、一望无际的光伏单元的壮观场面。

落户于新区绿色化工园区的二氧化碳加氢合成甲醇中试和工业化示范工程项目,由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主任李灿团队提供技术支持,是全球首套太阳燃料合成示范项目。

从初步洽谈开始,仅用18个月,这一项目就实现了从实验室研究成果走向工业化示范,成为产学研成功合作和“兰州新区速度”的一个典范。

今年1月17日,全球首套千吨级规模太阳燃料合成示范项目在新区绿色化工园区试车成功,正式迈出了将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转化为液体燃料工业化生产的第一步。

驰而不息,久久为功。

在科技创新的路上,新区已与11名院士、52个创新团队合作,开展产学研合作87项、研发成果95项,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9.5%。(记者 霍鸿宇)

亲商爱商 新区已成投资“热”土

今年以来,已为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佛慈制药等6个投资主体兑现投资奖励6900余万元。

“我们总投资2.8亿元的甘肃省同位素实验室一期项目,新区在立项阶段和设计许可阶段实行了并联审批,加速了项目前期手续办理,保障了项目能够快速开工建设。”中科院近物所成果转化与产业处负责人陈金达说,目前,该项目已开始平整场地。

加快审批速度

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为解决项目前期,选址、用地和项目立项,互为前置要件,造成项目办理审批手续烦琐,费时较长的问题,兰州新区去年6月份在政务服务中心设立投资项目综合服务窗口,开展项目并联审批,推进部门间协同办公,实行项目信息共享,审批结果共享,加快审批速度,促进项目审批提速增效,赢得了省内外客商的点赞。

“新区一流的营商环境,得益于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对营商环境的顶层设计。今年,我们在行政审批方面进一步加大了改革力度。”侯成武说,今年新区持续深化“承诺制3.0”改革,重点对项目规划审批方面进行了流程精简,大幅压缩了审批时限(由原来的20个工作日压缩为3个工作日),为企业节省了时间成本。

“尤其是我们推行区域评估后,将区域评估范围从7项扩大至11项,这11项区域评估全部由政府出资委托行业部门执行,企业可直接享用成果。仅这一项,对于一个投资1亿元的项目,就能为企业节省300万至500万元成本。最关键的是能为企业节省时间成本。”侯成武说。

投资1209.46万元的省医疗器械检验检测业务用房建设项目,是新区推行区域评估的受益者之一。该项目负责人石勇告诉记者:“整个项目从前期手续代办到可研评审、批复,再到项目完成招投标公告及用地规划许可证办理,仅仅用了5天时间。目前,项目正在进行招投标,即将开工建设。”

改革,刀刃向内、重拳出击。

今年,新区重点对项目联合验收阶段进行深化改革,推进联合验收,由新区城乡建设和交通管理局等部门一次性验收,统一出具验收结果,彻底解决了此前项目验收分别到人防、消防等多个部门报送材料、多次接受验收的问题。

“投资7.87亿元、历经5年建设周期的甘肃省体育馆项目,在今年8月18日进行了竣工联合验收,分为6个专项验收组,分别从工程质量、规划、档案资料、消防、特种设备、景观绿化6个方面对项目进行验收,仅用1天时间便完成了验收工作。”侯成武说。

当好企业“保姆”

全面推行涉税政策奖励“不来即享”,对企业纳税数据、计算基数及奖励金额进行核准,待企业确认核对后,直接拨付奖励资金,最大限度压缩兑付周期,奖励资金拨付时限由20个工作日缩减至10个工作日以内……截至8月26日,新区累计兑现2019年度涉税奖励资金3.5亿元,同时,大力推进投资项目政策奖励,切实为企业降低投资成本。今年以来,已为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佛慈制药等6个投资主体兑现投资奖励6900余万元。

主动对接银行着力破解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融资难,在甘肃政务服务网兰州新区子站设立小微企业一站式快贷服务,提供线上快贷服务入口、线上金融查询服务、融资产品查询、精准测额等功能。今年以来,已成功为兰州新区153家小微企业发放贷款2.02亿元,放款率达100%,有力提振企业投资信心。

建立“抵押登记+金融信贷”联办机制,实现审贷放贷与抵押登记无缝对接,避免“过桥资金”,帮助企业降本减负。今年以来,共办理抵押登记6422件,涉及金额107.4亿元,有力破解抵押贷款和融资难题。

新区还先后制定一系列支持产业发展的扶持办法,着力营造优良的政策环境。

如今的兰州新区,营商沃土更加厚重,新项目不断涌入、好项目加速聚集、大项目加速建设,正谱写出同心筑梦、砥砺奋进的新华章。(记者 祁瑞龙)

引凤留凤 人才强区“智”能涌动

2017年以来面向全国公开选招素质高、经验丰富的干部510名,选聘公安、教育、医疗等部门急需紧缺人才378人。

“我2018年7月选招来新区,今年1月份被列入解决干部夫妻两地分居工作人员名单,3月底爱人调入新区工作。一家人的团聚,让像我这样的工作人员感受到了新区的温暖。”9月16日,管委会办公室文电科干部王庆笃对记者说。

“我和爱人会更加努力工作,不辜负新区对年轻干部的关爱,为新区发展添砖加瓦。”王庆笃的话里,流露出满满的幸福。

王庆笃的幸福,也是125名解决了夫妻两地分居新区干部的幸福,更是近年来新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缩影。

不拘一格引人才

新区打破地域概念、部门界限,注重从基层一线发现、培养、锻炼、选拔人才,进一步畅通机关与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之间干部人才交流渠道。2017年以来面向全国公开选招素质高、经验丰富的干部510名,选聘公安、消防、教育、医疗等部门急需紧缺人才378人,解决干部夫妻两地分居125人。

李永平,顺利通过全国海选并于今年5月被聘为新区商投集团副总经理、兰州新区铝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从昆明到兰州新区,李永平认为这是一次更高起点更广阔发展前景的更优选择。

“我非常看好新区铝加工产业的发展前景,我希望用自己23年积累的行业经验,为打造新区绿色新材料铝加工产业作贡献。”李永平说。

今年以来,新区首次面向各园区、乡镇(街道)、国有企业定向选招优秀干部31人,其中从新区所属国企选招19人,园区选招11人,街道社区选招1人;通过网络视频双选会,现场双选会、公开选招等方式,选聘优秀教师93人,医务卫生人才33人;面向全国公开选聘3名国有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同时开展国有企业社会引才、校园引才,引进中层管理人员317名、专业技术人员225名、高校毕业生195名。

招才引智出实招

今年,新区还出台《关于进一步激励关爱疫情防控一线党员干部人才的措施》,一线考察识别优秀干部人才159人,提拔重用28人,优先晋升工资30人。

贾崇清,就是这些优秀干部之一。

新冠肺炎疫情突发,时任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的贾崇清带领团队迅速构筑起新区抗疫最严密的“钢铁长城”。因为贾崇清在抗疫期间的突出表现,他被提拔为新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

“通过这些创新举措,建立了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选人用人机制,创造了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工作环境,激发了干部干事创业的活力。”新区组织部调配录用科科长张小丽说。

新区率先实行全员聘用制、全员绩效工资、全员绩效考核。形成了以月度考核为基础、半年和年终考核为重点、特殊绩效考核为补充的精准化、无死角绩效考核方式。

新区组织部副部长赵鹏介绍,“经过近几年的试点实践,目前新区的月度绩效考核,部门间最大分差达18分、科室间最大分差达12分,同级同岗工作人员月绩效工资最大差距达30%,树立了‘实干的不吃亏,敢干的不委屈’的鲜明用人导向。”

新区还探索实施了年薪制等多元化薪酬形式,吸引更多优秀人才集聚新区创新创业。

新区实验幼儿园园长芦秀红,是新区引进的名校园长之一,也是第一批享受年薪制优惠政策的引进人才。“住房、薪酬这些待遇都已到位,我越来越喜欢这里的干事创业氛围和生活环境,就一门心思想着怎么办好幼儿园、为新区教育事业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芦秀红说。

新区还按照“陇原人才服务卡”高层次人才分类办法,研究制定配套落实政策,为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提供住房、子女入学、配偶安置、医疗保障等优惠措施,提升引才政策“含金量”。

“随着人才引进、发展、服务机制的日益完备,各类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得到激发,为新区着力打造创新人才集聚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保障。”新区组织部人才工作科科长牟相妍说。(记者 史晓峰)

2020-09-22 增动力 6 6 兰州新区报 c212601.html 1 改革创新日日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