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20年07月14日
第04版:民生视点

产业添了后劲 村民腰杆子硬

——新区华家井村以“变”求“进”助农增收

华家井村百亩荚豆、荷兰豆迎来收获。 记者 丁凯 摄

眼下正是夏收的季节。

7月9日,雨过初晴、空气清新。新区中川镇华家井村的田间地头一片忙碌景象,华家井村二社村民董桂花和另外40多名村民正在采摘荷兰豆、荚豆等。在这块老一辈耕作了上百年的土地上,董桂花和乡邻们的生活发生了大变化。地,还是那块地,但大家的生活方式变了,收入提高了。

“以前村里这些地就种些玉米、小麦,还要看年景,每年的收入勉强只够维持生活。现在土地流转给合作社,自己也在合作社打工,一个月收入就有近4000元,这相当于以前种地一年的收入。”董桂花说,“现在的日子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农民变身股东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年龄大的种不了地,年轻的不爱种地,农田荒芜现象突出,群众‘单打独斗’致富很难,必须抱团发展才有出路。”如何结合实际谋发展,中川镇党委书记、镇长陈志然思路清晰。他说,该镇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多次研究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项目和具体措施,最终在7个保留村成立村集体领办合作社7个,同时提供了70万元启动资金,每个合作社10万元,鼓励村集体领办合作社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工作,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持续增加集体经济收入,打通“造血大动脉”。

“成立村集体领办合作社的初衷,就是以发展种植、养殖业来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做到强村、富民,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向实体化、规模化、规范化方向发展。目前,全村585户村民全部以入股的方式纳入合作社,让农民变股东。”中川镇华家井村党支部书记王新年说。

然而,合作社成立前,华家井村却是另一番景象——由于没有产业支撑,村子的发展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产方式让许多家庭入不敷出、艰难度日;大部分村民为支撑家庭开支而选择外出务工,导致耕地闲置荒芜,村庄“空壳”,民居“空巢”。“辛苦一年种庄稼还不够娃们上学的花费,年轻人在外面打工,其实也挣不到几个钱,但总比在家里种庄稼强得多,要是在家也能打工挣钱,谁愿意出去。”谈到以前的苦日子,华家井村村民张兆云记忆犹新,“根本症结还是土地上留不住人。”

盘活土地资源

穷则思变。

带领村民走出一条致富路,华家井村先行先试。今年,该村流转村民耕地5000亩用于建设高标准农田,而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就带动了40个村民在家门口务工挣钱。

今年年初,华家井村村集体领办合作社——兰州新区华村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以每亩300元/年的价格从村民手中流转耕地670多亩,其中470多亩发展荷兰豆、芸豆、荚豆种植,另外200亩种的是玉米。

“每天都在采摘合作社流转地里种植的农作物,现在谁给的价格高,我们就把产品卖给谁。”虽然很忙碌,但王新年的脸上充满了自信的笑容。“建设高标准农田,不出村就能在家门口拿到最低3900元/月的收入。”村民张兆云对自己致富奔小康信心十足。记者了解到,兰州新区华村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不久,首批输出劳务人员40个,让40个华家井村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创收。

夏收时节,记者近日走进华家井村的田间地头,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片郁郁葱葱的荷兰豆、芸豆、荚豆,村民正在地里采摘荚豆。“同样是在种地,但是跟过去相比,不用干重活。”华家井村二社村民董桂花一边摘荚豆一边笑呵呵地说,从6月17日起,合作社流转地里的豆角就开始采摘了,她平均每天能在家门口挣130元钱。今年68岁的华家井村村民田革命花说:“我年龄大了,重活干不了,现在在家门口摘合作社种的豆角,既锻炼了身体还能多一份收入,日子是越过越好啦!”

种植规模化发展,已然成为华家井村最美的风景。

王新年告诉记者,自从种植的豆类开始采摘,村里一些低收入家庭的村民就利用空闲时间在合作社打工。“现在合作社每天要雇佣大概50个村民采摘,摘得多就挣得多。从近期采摘的情况看,这些村民平均每人每天能挣130元钱。”王新年告诉记者,目前荚豆的销售价在每公斤6元至8元,芸豆每公斤9元。以目前的情况估算,400多亩荷兰豆、芸豆、荚豆的产值大概能达到4000元/亩。仅此一项,预计合作社雇佣的50个村民平均每人可增收4000元,村集体领办合作社可增加收入40万元。

打造循环种养链条

兰州新区华村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的初衷,就是以发展种植、养殖业来增加收入。“种植和养殖两条腿走路,让产业发展越来越有后劲,农民收入一年比一年高,这是我们的最终目的。”王新年说,合作社已将村上现有的2000多亩林地盘活并种植苜蓿,初期以“种养结合”的方式养殖1万只土鸡,而林场的闲置厂房就是他选择的育雏舍。目前,苜蓿已经播种,下一步就是择机选鸡苗,待雏鸡长到两个月后,王新年就准备把它们放到苜蓿地散养。吃完这边吃那边,那边吃完,这边又长出来了,循环放养省力又经济,以草养畜,以畜粪还田,这里今后将形成绿色生态循环种养链条。

华家井村不断凝聚“变”的共识,释放“变”的动力,持续激发农村发展活力,村民的钱包更鼓了,腰杆更挺了,生活幸福指数更高了。

(记者 祁瑞龙)

2020-07-14 ——新区华家井村以“变”求“进”助农增收 6 6 兰州新区报 c200251.html 1 产业添了后劲 村民腰杆子硬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