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19年12月06日
第03版:城市社区

鼓舞少年

——新区传承非遗的实践

体育器械室内叠放着被孩子们敲破的鼓。姜波 供图

新区第二小学“太平鼓”社团的孩子们正在表演太平鼓。 丁凯 摄

他们古灵精怪,脑海里充斥着无数个为什么;

他们腾挪跳跃,身手中彰显着传统文化韵律之美;

他们的身上肩负着非遗传承的重任与期盼。

他们古灵精怪,脑海里充斥着无数个为什么;他们腾挪跳跃,身手中彰显着传统文化韵律之美。他们的身上肩负着非遗传承的重任与期盼,他们就是兰州新区第二小学的孩子们。

在少年巴万武的记忆中,初见太平鼓是在村里迎新春的社火队里,铿锵有力的“咚咚声”,让他喜欢上了这个看似不起眼的鼓;少年张学宝初识太平鼓是在爷爷讲的故事里,聪明的战士将刀剑藏入鼓中带入敌营,打败敌军。而从河北转学来的少年张高宇,初见太平鼓是入校的第一天,花样繁多的鼓法表演让他情不自禁地喜欢上了太平鼓。

爷爷打、爸爸打、娃娃打,作为兰州太平鼓发源地——西岔镇,一直将这项民间传统艺术生生不息地相传着。2010年,西岔镇的西岔小学成立了“太平鼓”社团,专门培训学生打太平鼓。后来,由于兰州新区建设规划,西岔小学的师生搬入了兰州新区第二小学,西岔小学的“太平鼓”社团也被完整地转移到了兰州新区第二小学。

在兰州新区第二小学的体育器械室内,叠放着上百只不同年代、大小不一、新旧不等的鼓。有的鼓面已经破裂、有的鼓边已经磨损、有的鼓鞭已经秃旧。谢富祥老师说,这些待修的鼓正是孩子们刻苦练习的见证。为了让学生学到地道的太平鼓打法,学校通过聘请当地太平鼓非遗传承人做指导教师,购置活动器材、编写《兰州太平鼓》校本教材、组建太平鼓学生社团等,在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中,将兰州太平鼓引进校园,让孩子们在强身健体的同时,将“打鼓、养德、增智、健体”完美结合,提升师生的素养,陶冶师生的情操,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而作为学校最高荣誉的展现,每次重大节会活动,太平鼓表演都是压轴大戏。

少年刘向龙告诉记者,打鼓很辛苦,但他很喜欢。少年甘霖说,明年他就要退出社团了,很失落。旁边的张兴科却说,没事,还有许多低年级的同学等着入队呢。而张高宇则希望能购买一只太平鼓,把它带回河北老家过年,让他的邻居都认识一下兰州太平鼓。9年间,参加学校“太平鼓”社团活动的学生已由以前的30多人,发展壮大为100多人,其间累计培养了400多名小鼓手。2018年4月学校被评为甘肃省非遗传承项目(兰州太平鼓)学校。

“太平鼓流传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非遗课程进校园是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立德树人有效途径,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责任感,树立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望着少年们忙碌演练的身影,校长李智元欣慰地说。(记者 姜波)

2019-12-06 ——新区传承非遗的实践 6 6 兰州新区报 c162665.html 1 鼓舞少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