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19年10月01日
第03版:经济新闻

新区稳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产业旺农民富的新图景徐徐展开

新区现代农业示范园智能温室里西红柿喜获丰收。 本组图片均由 丁凯 摄

农投集团黄皮西瓜长势喜人。

●现代农业示范园152座日光温室已全面投入生产,新建成的智能玻璃温室里生机盎然……

●建设5万亩花卉、5万亩优质牧草、2万亩高原夏菜、万亩中药材、万亩禾尚头、万亩林果基地……

●启动实施乡愁风情廊道改造提升工程,积极打造“三纵三横”六大生态景观风貌带……

9月的新区山青水碧,走乡入村,一股产业蓬勃奋发的活力,正在广袤的乡村中勃发;农民们辛勤劳作,有了增收致富的产业;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增强了村民幸福感;村“两委”干部信心十足,甘当农村发展“领头雁”……

近年来,新区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干劲,稳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农民富裕的乡村振兴新图景正在秦王川大地渐次展开。

充分发挥优势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兰州新区充分发挥机制活,资金、人才聚集速度快,水资源保障能力强,土地资源丰富,农民对土地依赖程度低,交通便利,背靠市场等优势,发展以设施农业为主的全域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记者在农投集团现代农业示范园里看到,一串串熟透了的圣女果挂满了枝蔓,一个个黄皮西瓜令人垂涎三尺,工人们忙着采摘果实。分装打包,一片忙碌的景象。如今,现代农业示范园152座日光温室已全面投入生产,新建成的2万平方米智能玻璃温室里,引进了国内外最高标准的移动式、模块化、装配式日光温室、玻璃智能温室等农业设施设备,利用欧美农业发达国家智能控制系统、潮汐灌溉、无土栽培等先进技术对适合新区的高端有机农作物进行栽培。目前,来自于新区现代农业示范园的新品种草莓、番茄以及百合、玫瑰等鲜切花都不同程度受到了市场的认可和青睐,成为新区高标准设施农业的示范点,也让周围村子里许多建档立卡贫困户摇身一变成了产业工人,在这里实现了自己的价值。“种了一辈子地,如今我50岁了,才知道脚上不沾泥,不用晒大太阳,就能把地种好,实在是大开眼界”,建档立卡贫困户袁学智经过技术员的培训后,已经能够熟练操作大棚里的一些设备,日常浇水施肥等工作一键完成,让他对农业有了新的认识。

就在袁学智他们忙着采摘打包的时候,秦川园区的万亩紫花苜蓿也迎来了头茬收割期。振兴村、铧尖村的村民们成了基地劳作的主力,他们不仅能够拿到土地流转费,还能以各村劳务队为单位在这里工作,每月拿到固定的收入。“家门口就业,顾了家、开销也小,比外出打工划算多了!”在劳务队打工的振兴村白永怀说。这些得益于该村转变思路谋求农业发展的新模式,找到了新路子,把“死田”变成了“活田”。

如今,中川、秦川、西岔园区各自成立了农业公司,积极开展土地流转,并对流转土地进行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和农田防护工程建设,把原本的中低产田规划成了利用机械化、规模化作业的高标准农田,在这些高标准农田上规划建设亚高原现代农业基地、花卉特色农业基地、高原夏菜现代农业基地。西岔园区重点打造高原夏菜现代农业基地、生态修复区优质饲草基地;中川园区重点打造玫瑰、牡丹等特色花卉种植基地;秦川园区重点打造优质小麦及特色林果、中草药、饲草种植基地。结合新区气候特点和区位优势,新区重点建设5万亩花卉、5万亩优质牧草、2万亩高原夏菜、万亩中药材、万亩禾尚头、万亩林果基地,逐步将“三个基地”建设为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标准化、现代化设施农业基地。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兰州新区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旺盛活力,为乡村振兴提供不竭动力。

人居环境整治

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过去的小路,修成了平整顺溜的柏油马路。路边建起了小游园、公交站,村里房子都披上了彩妆,咱村真是越来越美了!”西岔镇岘子村村支部书记魏孔彦指着眼前的柏油路,幸福的笑容洋溢在脸上。

近两年来,新区积极推广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经验,充分发挥新区“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全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建设了一批生态优、环境美、产业兴、人气旺、民风淳的美丽乡村,让乡村生活更加便捷、更有品质、更加美好。

新区聚焦25个永久保留村实施风貌改造提升续建工程,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远近结合、统筹发展”的原则,尊重群众意愿,立足乡土特色,突出地域特点,不搞大拆大建,不搞过度硬化,突出绿化美化效果,在提高村庄颜值上出实招、下苦功,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补齐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缺陷短板,做好查漏补缺和工程收尾工作,高质量完成了全域美丽乡村建设任务。

以生态宜居引领乡村振兴,让美丽乡村更有“里子”:实施农村“厕所革命”,有效解决了村民的后顾之忧;加快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农村“三堆五乱”问题得到根本治理;实施“风貌革命”,启动实施乡愁风情廊道改造提升工程,按照“以路串线、连片整治,一路一品、一路一景”的思路,积极打造“三纵三横”六大生态景观风貌带;实施村庄公共照明亮化工程,结合农村公益性设施共管共享,根据需要适当增配太阳能路灯,满足群众夜间出行和文化活动需求;积极实施农村清洁能源普及工程,坚持控污与治污并重,大力推广太阳能、电能、液化气、天然气、清洁煤等清洁型能源,在永久保留村全面推行农村改炕工作,严控大气污染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影响……

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不仅是村庄环境的变化、村民经济收入的提高,更是村民素质、民风乡风的提升。

兰州新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教育引导农民树立现代价值观念和法制意识,着力提升农民综合素质,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通过“新区好人”“文明村镇”“五星级文明户”“道德模范”和“好媳妇、好女婿、好儿子、好公婆”等评选表彰活动,推出了农民身边的凡人善举,展示了新时代农民群众精神风貌;通过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深入挖掘太平鼓等具有新区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传承和发展了优秀乡村文化;通过建设乡村文化书屋、文化广场、“乡村记忆”博物馆、民俗馆、陈列馆和乡村文化礼堂等,进一步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通过开展“美丽乡村·文明家园”乡村文明行动,推出了一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文明村镇;通过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其他喜庆事宜不办”的文明新风,营造出了婚嫁新观念、新风尚的良好社会氛围;通过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宗族恶势力、“村霸”和黄赌毒拐骗等违法犯罪,有效推进了平安乡村建设……

如今,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孝老爱亲宣传画随处可见;邻里之间互帮互助,文明风气日渐浓郁;村规民约上墙,村民议事公开,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越来越强。

推动城乡融合

全面深化改革激活内生动力

近年来,新区紧盯“人、地、钱”三个重点要素,深化农村改革,盘活土地、房屋等资源,实现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全面激发乡村发展活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昔日沉睡撂荒多年的土地,如今正散发着勃勃生机……

石门沟村成立了绿品源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流转土地上种下了一片片经济林;新昌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带领村民大面积种植高原夏菜,规模不断扩大……“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主导产业+合作社+基地”的新区特色产业发展模式已然形成。依托国有公司的独特优势,兰州新区发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一头连接市场一头连接农户的纽带桥梁作用,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形成财政、金融、农民多方参与的投资机制,盘活农村闲置资源、资产、资金,走出了一条富有新区特色的“三变”改革之路。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新区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以提高服务能力为切入点,提升村干部整体素质,增强农村发展内生动力。

村集体和村民闲置的资源、资产、资金入股到各园区农投公司或新型经营主体,通过项目开发、合作经营和资本运营激活农村要素资源,让“死资源”变成“活资产”,完成资本积累,带领村民增收致富,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在村“两委”的带领下,村集体经济有了“造血”功能,村民们找到了致富路。

大地律动是春声,乡村振兴正当时。在砥砺奋进中,一幅秀美活力的兰州新区乡村新画卷愈加清晰。

记者手记

活力新农村

美丽新家园

第一次在新区农村采访的景象,我至今历历在目。

那是去年夏天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跟随农林水务局农业农村处的工作人员来到了秦川镇榆川村。这是一个高标准规划设计的移民村,双向车道同行的村道两侧,家家户户的院落一座座紧密相连。随便走进一户村民家中,都有花团锦簇的小花园和干净明亮的大房子。

村支部书记滕生堂说,创造舒适人居环境,打造美丽乡村已经深入人心。在这里,小到每家每户的花盆该怎么摆放都有规律。不仅是整洁的环境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有那一座座现代化的蔬菜大棚和来来往往的运输车,让整个村子显得生机勃勃。那次采访经历,让我对新区的农村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后来,我采访过带领大家种经济林的石门沟村“85”后村支部书记王永祥,采访过同样年轻将整个村子打理得井井有条薛家铺村董书记,也采访过回乡创业的大学生。我感受到了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人所发挥的关键作用。当农业成了有奔头的产业,农村成了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何愁乡村不振兴呢?

(记者 魏晓倩)

2019-10-01 新区稳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6 6 兰州新区报 c151418.html 1 产业旺农民富的新图景徐徐展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