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18年12月29日
第02版:综合新闻

兰州新区城乡一体化蹄疾步稳

高楼林立,绿茵环绕。获批以来,兰州新区城乡一体化实现了历史性嬗变 丁凯 摄

“高楼林立,绿茵环绕,水城相映,处处呈现出错落有致的美妙景观,特别是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更让人觉得心旷神怡。”这是外地游客对兰州新区的印象。

获批六年来,从盐碱戈壁到宜居、宜业、宜游的繁华之地,兰州新区城乡一体化实现了历史性嬗变。在推进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兰州新区以人为本统筹推动城乡一体化,并推出一系列建设现代化城市的创新举措,为全省乃至西部地区城乡一体化深度推进提供了生动的实践蓝本。

农民成居民 城乡一体化迅速推进

“城市建设力度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快,总是在不经意间就会发现马路宽了、环境美了,基础设施更完善了,可以说这是一个每天都在发生新变化的城市。”这是居民对新区变化的感受。

短短六年,蜕蛹化蝶。在这场宏大的叙事中,昔日低矮的房屋变成了高楼大厦,曾经的荒滩变成了都市里繁华的广场,而这里的农民也转身变成了城市居民。在打造宜居宜业现代化城市的历程中,每一个节点的细微变化,无不踏响新区人逐梦前行的铿锵足音。

许多年前,跳“农门”入城市曾是很多人的梦想。住在彩虹城小区5号楼的丁祝英就是新区最早跳“农门”的人。

6年前,丁祝英和丈夫只是普通的农民,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她唯一的希望就是自己的一双儿女,希冀他们能好好读书,跳出“农门”。随着新区的获批和开发建设,丁祝英一家的身份快速转换——从农民变成城市居民,还住进了楼房。“对我来说,不仅身份变了,生活方式也彻底变了,伸手就是自来水,冬天不用再生火。”丁祝英回忆起2010年之前,因为没钱,家里平顶房的窗户一直没装玻璃,一到冬季,很难挨。

对于新区普通老百姓而言,现在的幸福是实实在在的。生活得到了保障,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说起现在的生活,丁祝英的邻居白建河连叹几声“没想到”。在搬进楼房之前,他们村地处山地,因地势落差大,耕地收成不好,村民住的都是平房,水、电、交通很不方便。直到2013年,白建河所在村的600多户2100多名村民整体迁入新区彩虹城小区,成了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大大提高。

和丁祝英一样,白建河对现在的生活十分满意,“新区道路宽敞,到处有花有草,还能随时去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逛逛。小区周边服务设施齐全,超市、饭店等样样俱全。而且学校离家特别近,接送孙子上下学只需五六分钟”。

来自新区规建局的统计数据显示,仅2018年,新区共实施棚改项目6个,完成棚户区改造户数10708户,总投资约129亿元。

搬迁及安置工作的快速推进,为新区城乡一体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产业当引擎 城镇化建设日新月异

城乡一体化如同一个“动力引擎”,在兰州新区高质量快速发展的大潮下,勇立潮头,破浪前行。

除了安置人员的有序入住,新区还结合发展实际,积极探索符合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田园综合体和美丽乡村的发展模式,并率先在西岔园区、秦川镇设立示范点,通过招商引资因地制宜发展田园生态农业,借助改革的力量,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今年46岁的李常宏是秦川镇榆川村人,他承包了两座蔬菜大棚,每年的收入不低于5万元。“我们在这里生活惬意,工作顺利。”李常宏说,榆川村是新区美丽乡村建设的示范村,游客纷至沓来。依托旅游业发展,村民们的收入跟以前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城镇是人口的集聚地,产业的承载地,生产要素的汇合地。如果城乡一体化缺少有效的产业支撑,就难以自我“造血”。

榆川村党总支书记腾生堂说,有了产业,才能吸纳就业人口,有了产业体系的发展,才能推动城镇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目前,榆川村已形成“绿色产业为核心、生态产业为基础、旅游产业为抓手”的产业格局。“城镇化的乡村,乡村式的城镇”,在新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榆川村早已声名鹊起。

在城乡一体化的推进热潮中,西岔园区正展现出日新月异的勃勃生机,这里既有城市的华灯璀璨,又有乡村的山清水秀。西岔园区是职业教育的聚集区,而建设中的新区现代农业公园也将为这里添彩。

事实上,这些只是兰州新区完善城镇化,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缩影。近年来,新区充分发挥工业化、城市化的优势,以产业化带动农民致富,促进产城一体、城乡协调发展。

深冬时节,站在兰州新区纬一路人行天桥上眺望,高楼大厦鳞次栉比、柏油马路笔直延伸……整座城市显得格外雄壮。在短短6年的建设中,新区坚持“产业兴城、产城融合”的发展理念,形成了以精细化工、装备制造、新能源等为主导的九大特色产业体系。与此同时,新区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也为农民开辟了广阔的就业空间。

文化作引领 文明之花开遍新城

“功夫不负有心人”,兰州新区在浸满汗水的岁月里,逐步展现出自己的卓尔不凡。

大小公园星罗棋布,高科技楼宇矗立四方,教育医疗设施齐全,便捷交通川流不息……新区人奉献了自己的激情,汇入了发展的洪流。

但,这并不是终点。

城乡一体化首先是人的一体化。如果说,开发建设是一个物化的过程。那么,引导居民从农民到市民,就是一个内化的过程。为此,新区在先后实施多项人文工程的同时,不断加快“智慧城市”建设,从细从小改善城市面貌,让居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此外,为更好地向居民提供优质的服务,新区积极组织各社区与辖区单位联动,优化服务平台,举办系列文化活动,通过生活融合、文化融合,促进情感融合,打破空间上的距离感。

同时,随着兰州新区开发建设的推进,新区加大产业转型升级,产业发展模式由传统工业转向先进制造业和新兴服务业。而这些举措进一步为辖区居民创造了高品质生活。

不仅如此,新区的社会保障也更加有力。社会保险从无到有,从制度不健全到制度全覆盖,从制度全覆盖实现人群全覆盖。截至2018年11月底,新区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7.33%和99.22%,医疗保险参保人数由11.9万人达到15.5万人,实现了全民医保;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由175人达到11万人,其中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含被征地农民)参保5.94万人,养老保险基金收入24.97亿元。

为了让更多人“进得来、留得下、过得好”,既要关注产业发展,更要关注人的感受。

新区紧紧围绕“人”和“城”的关系,撬动教育、医疗、养老、生活、生产服务等配套,提升政府公共服务建设能力,让城市有机更新提速、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劳有厚得……这正是新区绘制的现代化幸福城市蓝图。

村村通公路、镇镇通公交将新区的“城市”与“乡镇”联系得更加紧密,这些遍布新区的村镇在百花齐放中形成城镇“四季常绿,各有风情”的美丽画卷,源源不断地为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输送动力。

几年前,乡村普遍存在把孩子送到城镇读书的现象。而现在,即使走进秦川镇最偏僻的小学,也能感受到阳光般温暖的校园氛围。学生“回流”,让新区教文体局副局长曾俊萍很欣慰。

将名校名师引进新区,提高新区教学质量。曾俊萍说,这是推进新型城镇化之举,也是新区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一项重要举措。为了让乡村学校的老师留得住,学生留得住,新区实施美丽乡村学校提升行动并推动办学模式改革,让农村学校“小而美”,让农村教师“长得高”,让每一个孩子“都出彩”。如今,城区的很多中小学骨干老师也愿意拖家带口到乡镇学校任职交流。

从一片荒山丘陵到现代化都市,从阡陌难行到四通八达,从“星星点灯”到“万家灯火”,兰州新区——这座年轻的现代化城市正在改革开放和高质量快速发展的浪潮中,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作为第五个国家级新区,兰州新区这片美丽土地,正谱写着新时代的美好篇章。

(记者 唐学仁)

2018-12-29 6 6 兰州新区报 c102207.html 1 兰州新区城乡一体化蹄疾步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