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日报
2020年06月08日
第03版:要闻

产业扶贫:提升造血能力,筑牢脱贫根基

    武都区佛堂沟油橄榄国家示范种植基地。

    武都区马街镇群众在采摘花椒。冉创昌 摄

    礼县文家村苹果丰收了。冉创昌 摄

    西和县盈丰半夏合作社的车间里,工人忙着筛选半夏、装袋外运。 吕 宏 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近年来,陇南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把培育产业作为实现脱贫的根本出路,聚焦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这个最大的难题,立足资源禀赋,顺应市场需求,尊重群众意愿,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思路,以四棵“摇钱树”、四个“特别特”“特色养”为重点,扎实推进产业扶贫工作。同时,扎实开展就业扶贫专项提升行动,助力群众稳定增收。

    本报记者 韩县银

    “今年疫情期间,中药‘甘肃方剂’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我们这里的黄芪、当归等中药材也变得异常抢手,成了市场上的‘香饽饽’。”在宕昌县哈达铺镇药乡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负责人杨玉安高兴地对记者说。

    据了解,宕昌县把中药材产业作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主导产业全力来抓,目前全县中药材总面积稳定在40万亩,标准化种植面积达到25.5万亩。当年采挖27万亩,总产量达到8.22万吨,总产值预计可到6.5亿元,药农人均中药材收入预计可达3220元,占药农人均纯收入的44.4%。

    不止黄芪,也不止中药材,放眼陇南大地,可以看到,花椒、核桃、苹果、油橄榄,食用菌、苗木、茶叶,鸡、蜂、猪、牛以及辣椒等脱贫产业发展齐头并进,处处开花,喜结硕果。

    陇南全境属于长江流域地区,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生态环境多样,水热资源丰富,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条件得天独厚。

    近年来,全市下上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把培育产业作为实现脱贫的根本出路,聚焦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这个最大的难题,立足资源禀赋,顺应市场需求,尊重群众意愿,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思路,以四棵“摇钱树”、四个“特别特”“特色养”为重点,扎实推进产业扶贫工作。

    一方面,围绕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思路,按照“基地规模化、管理科学化、生产标准化、加工精深化、营销市场化、产品品牌化”的要求,加大投入,创新机制,强化措施,努力拓宽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的渠道。

    2019年以来,全市投入到户产业扶持资金7.25亿元,发展亩均收益3000元以上的种植业17544户、户均收益1万元以上的养殖业5962户,建立扶贫产业示范点1032个,全市农业特色产业规模稳定在1000万亩左右,产值180亿元,特色产业对陇南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贡献达3200元,占可支配收入的41.6%。市县区共组建10家国有富民产业公司,培育省级以上龙头企业41户,重点龙头企业达到249户。

    另一方面,多措并举抓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健全利益联结机制,结合实际探索建立了“贫困户+村合作社+乡镇联合社+龙头企业”的“宕昌模式”,并积极推广。

    “‘宕昌模式’构建了群众增收的五条渠道,即通过土地流转、股金分红、就地务工、利润分红及产品销售增加群众收入,保证了贫困群众稳定增收。”赵亚军说道。

    目前,全市贫困村运营规范和较规范的合作社达到6200多家。

    值得一提的是,陇南还重点培育在甘肃乃至全国最具特色的食用农产品,花椒、辣椒、油橄榄、土蜂蜜“麻辣香甜”四大产业逐步成为陇南产业扶贫的一张靓丽名片。

    其中,花椒种植总面积达251万亩,产量3万吨、产值45亿元,涵盖6个县区80个乡(镇)、1132个村、92万农户,受益400多个贫困村、10多万贫困人口;2019年发展订单辣椒种植8万亩,生产订单辣椒7.5万吨,收购加工1.3万吨,实现产值2.8亿元;适生区油橄榄产业贡献值达到2200元,已成为主产区广大农民群众收入的主要经济来源,在全市脱贫攻坚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两当狼牙蜜”“武都崖蜜”“宕昌百花蜜”三个蜂蜜产品被认定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蜂养殖成为群众增收、促进脱贫甜蜜事业。

    产业扶贫做对头,脱贫致富有奔头。

    目前,陇南上下正在进一步加大富民产业培育力度,大力发展贫困人口能够受益的产业,巩固提升产业扶贫成效,大胆探索产业增收渠道,健全和完善好带贫机制,努力实现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门路、人有增收技能,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收官之战。

2020-06-08 4 4 陇南日报 c194290.html 1 产业扶贫:提升造血能力,筑牢脱贫根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