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日报
2019年12月31日
第01版:要闻

致富,从“下山”开始

     本报记者 罗 艳 李 董

    “我收到了今年合作社产业到户资金分红5620元,心里真的很高兴啊!”宕昌县两河口镇山背村的贫困户杨奇智说起分红,难掩心中的喜悦。

    12月20日,两河口镇山背、罗湾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两村282户村民个个喜笑颜开,他们迎来搬迁后的第二次村办特色产业合作社分红大会。

    这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是杨奇智的新家,也是山背、罗湾村282户1182个贫困人口的新家——山水雅苑。走进小区,白净的楼房,整洁的过道,内容丰富的文化墙,一一呈现在记者眼前。

    杨奇智说,“我们原来住的地方,山是石头山,插在云里面;田是蜗牛田,挂在半山间。而且海拔上千米,不通路,只能靠双脚行走,从镇上回家,得3个多小时”。这些恶劣的自然条件也成了这里脱贫路上的绊脚石。

    近年来,宕昌县开展精细精微精确的“绣花式”扶贫,通过易地搬迁插花安置等措施来“挪穷窝、拔穷根”,切实解决“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问题。

    (一)

    就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不远处,腾达实业宕昌扶贫车间的厂房格外醒目,车间里,工人们正在缝制工作服、编织地毯、加工手套,制作工序标准,生产有条不紊。

    山背村贫困户王志先,一边熟练地踩着缝纫机踏板,一边推送布料,完全看不出她是一个刚到扶贫车间学习两个多月的“新手”。

    王志先的家里,生活较为困难,是易地扶贫搬迁到安置点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长期以来,为解决增收问题,她辗转到兰州、北京、广州等地打工,因父亲体弱多病,她只好辞职回家,打算就近务工。

    去年,王志先从村里亲戚口中得知,县上通过招商引资在安置点引进了腾达实业公司,并在这里建立了扶贫车间,这次回来,公司正在扩招女工,她心动了。“我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去的,没想到被录用了。”此时,王志先笑得合不拢嘴。 

    “现在我每天能完成100多件,每件一块钱,一个月下来,收入3000元左右。”说话间,王志先手里的一个衣服即将缝制完成,在明亮的车间里,她笑容满面…… 

    两河口镇党委书记蔡洪鸣说,“在山背、罗湾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旁建立扶贫车间,就是为了让搬迁群众实现‘稳得住、能致富’,吸纳两村搬迁群众到车间工作。车间建成至今已累计生产手套220万双、工服10万多套、地毯300多平方米,带动220户贫困户户均年实现保底分红3500元以上。”

    (二)

    山背、罗湾村的致富故事,不仅新居旁边有,同时,还发生在村民们祖祖辈辈生活过的大山里。

    早上7点多到合作社给鸡出粪、上饲料,8点多做饭吃早餐,接着粘纸箱,到12点左右吃中午饭,休息会再开始上工捡鸡蛋,捡完收工。

    说起在合作社务工的日子,罗湾村村民王凤琴感到很开心。

    王凤琴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自两河口镇罗湾村惠民养鸡农民专业合作社建场投产以来,她就被吸纳到合作社务工了。

    王凤琴说:“合作社里全是自动化设备,工作不是特别辛苦,每月工资2000元左右,年底合作社还有分红。”

    不止王凤琴,也不止惠民养鸡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山背、罗湾村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启动之初,宕昌县就将后续产业发展纳入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之中,与工程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发展。两村还依托“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成立果蔬农业合作社、养蜂农业合作社,带动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稳定脱贫。(下转第二版)

2019-12-31 4 4 陇南日报 c167288.html 1 致富,从“下山”开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