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日报
2019年12月16日
第02版:综合

付家村整村脱贫记

    (上接第一版)

    两年来,付家村针对群众住房条件差的实际,通过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等方式,对71户群众住房进行了安全改建,对全村92座群众房屋进行了风貌改造,彻底改变了村里破旧土坯房的面貌。

    改变的不仅仅是住房。付家村按照“缺啥补啥”的要求,以贫困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重点,拓宽硬化了通村公路,硬化了村内巷道,修建了村党群服务中心和文化广场,家家接通了自来水,使群众过上了与城里人一样的日子。

    “一年多的时间,付家村发生的变化显而易见,好多长时间在外务工的群众回到家,还以为走错了地方。”付家村驻村帮扶队队长、第一书记蒙亚龙说。

    产业之变:多点开花,农民变“股民”

    付家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一亩,且近九成多都是山地,土地十分贫瘠。依靠土地,解决温饱都成了难题,要想脱贫致富,简直是奢望。

    为了生活,村民纷纷外出打工。务工成了群众增收的主要来源。但对于村民付王义来说,由于家庭原因,外出务工却成了一种不可能。

    付王义的妻子付霞霞肢体残疾,行动不便,为了干农活、照顾家庭,付王义不得不待在破旧的家里。没有务工收入,也少有其他产业收入,日子过得极其困难。

    去年3月,在帮扶单位的帮助下,付家村注册资金50万元,成立了劳务专业合作社。付王义和23名村民一起,成了合作社其中一员。

    去年劳务合作社营业总额达到336万元,盈利7.2万元。付王义不仅拿到了4900元务工工资,还获得了2000元的分红。如今,他在劳务专业合作社务工,每天有150元工资,妻子每年有6000元公益性岗位收入,他家以前人畜混住的破旧房子,现在也翻建成了五间砖混结构的新房,全家日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成立劳务合作社只是付家村发展脱贫产业的一个缩影。

    在帮扶单位的指导下,付家村“两委”转变思路,坚持多条腿走路,成立了蔬菜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整合产业发展资金,在邻村流转土地60亩,建成食用菌种植大棚40座,发展香菇、木耳等食用菌产业。

    目前,合作社种植香菇20万袋,已生产香菇6万公斤,销售收入60万元。

    蔬菜产业合作社直接产生产业收益外,还吸纳大量贫困劳动力在合作社务工,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拓宽了增收渠道。

    “我腿不方便,不能外出务工,但现在有了蔬菜产业合作社,我在家门口就能务工。”村民付霞霞说。

    在发展合作社的同时,付家村还成立了手套加工扶贫车间,大力发展中药材、养蜂以及“短平快”的“五小”产业,发展村集体经济,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为群众稳定增收提供了很好的支撑。

    数据显示,2016年付家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225元,通过近年发展,2018年达到6000元,增长42.8%。

    民生之变:共建美丽乡村,共享发展红利

    “如果没有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没有完善的医疗服务体系,我家早就负债累累了。”采访中,付家村一社村民张老五如此感叹。

    张老五患高血压脑病,去年在市医院治疗,花费23885元。这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他家来说,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

    但令张老五意想不到的是,出院后,新农合报销了14226元,平安保险报销了2745元,还被救助了1300元,他个人只花费了5614元。

    在帮扶工作中,帮扶单位认识到,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便利的公共服务,是广大群众的殷切期盼,也是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主要任务。

    因此,帮扶单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稳增长与惠民生有机结合起来,加快补齐公共服务短板,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付家村对美丽乡村建设进行了高标准规划,统筹实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整治等项目,全面解决群众住房、人畜分离、垃圾污水收集处理等问题。

    按照美丽新农村的建设标准,加快实施贫困村整体提升工程和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在全市率先进行了公益性岗位试点,继续深入开展全域无垃圾专项整治,实施改厕、改圈、庭院硬化等项目,整体改善和提升了付家村面貌。

    全面落实教育扶贫政策,确保义务教育阶段没有辍学学生,使他们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从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如今,付家村成立了村卫生室,设有诊断室、药房、治疗室,有各种常用的中西药,配套医疗保健器械12种,全面落实新农合、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健康扶贫政策,常见疾病在村内就能够得到及时诊治,基本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花小钱。

    付家村还在村内建成占地400多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建设了农家书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使群众文化娱乐场所不断丰富和完善。

    “近两年来,付家村公共服务体系日益完善,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群众参与村内事务的积极性、主动性越来越高了。”官亭镇党委书记成赵平说。

    精神之变:从“靠天”脱贫到我行我能

    脱贫攻坚,扶志扶智尤为关键。

    村民付条胜以前和妻子、儿子常年在外务工,由于没有技术和特长,只能干最重的体力活,拿最少的工资。

    针对这种情况,付家村在继续做好产业扶贫、教育健康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等工作的同时,通过典型带动、技能培训、政策扶持等途径,不断提高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付条胜成为技能培训的获益者之一。他们一家三口都拿到了钢筋工技能证书。现在,他们一家三口在新疆、内蒙古等地务工,干轻松的活,拿大工的工资,一年全家收入近20万元。

    工作中,针对群众还存在“等、靠、要”思想和参与村内事务积极性不高的实际,付家村通过积分奖励、评先选优、入股分红等激励机制,充分激发群众靠自己的双手改变命运的内生动力。

    去年的分红大会上,致富带头人、勤劳致富好家庭、新农村建设带头人、环境卫生模范户不仅得到了表彰,更成为村里的“红人”,村民对标他们“比、学、赶、超”。

    “新农村建设中,我家是第一个拆的旧房。在崔市长的关心帮扶下,建起了干净亮堂的新房子。去年还被评为新农村建设带头人,这是对我最大的鼓励,我会依靠自己双手勤劳致富,把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付羊明说。

    “以前,群众精神涣散,萎靡不振,如今,随着村容村貌的不断改善和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家腰杆子挺得直了,精气神足了,懂得感恩了,求发展的劲头更足了。”仇平义说。

    如今的付家村,喝酒赌博的少了,务工挣钱的多了;抱“等、靠、要”思想的少了,忙着发家致富的多了;嚼舌根说闲话的少了,邻里互帮互助的多了;不讲道德品行的少了,尊老爱幼的多了;发牢骚处处埋怨的少了,感党恩知回报的多了。

    一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新农村正在秦峪沟流域自然生长、悄然崛起。

2019-12-16 4 4 陇南日报 c164097.html 1 付家村整村脱贫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