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日报
2019年08月21日
第01版:要闻

周尚仁的红色记忆

    周尚仁讲述红军在哈达铺的故事。本报记者 王芳 摄

    本报记者 王芳

    1935年9月,刚满13岁的周尚仁跟着爷爷,挑着一担凉粉,向镇子周边的戏台、庙宇和空地上走去,那里驻扎着刚刚突破天险腊子口进占哈达铺的红一方面军。

    “他们着装统一,官兵不分,服装破旧,脚上穿的都是布条编的‘片儿鞋’。”现年97岁的周尚仁对于那段往事仍记忆犹新。

    坐在院子的台阶上,周尚仁向记者讲述着自己的红色记忆,说到动情处,声音激动高昂。这段历久弥新的难忘岁月早已深深地烙在他的心里,成为永不磨灭的记忆。

    “红军,真正的仁义之师”

    已经97岁的周尚仁,耳朵有些背,但思维依然敏捷,对往事的记忆也比较清晰。他告诉记者,红军抵达哈达铺时,很多村民纷纷逃走,或者躲在房子里,只有胆大一些的站在门口或村口,想看看红军究竟是“阿木样子”(什么样子)。

    “在国民党和地方军阀的宣传中,红军是无恶不作的‘匪军’。”周尚仁说。

    但让周尚仁和哈达铺镇的百姓没想到的是,红军与国民党宣传的根本不一样,并没有胡乱放枪,也没有打人、抢东西,而是言语和蔼地与大家打招呼。

    “他们也不惊扰百姓,都集中待在镇子周边的戏台、庙宇和空地上,或是睡在道路两边的路牙子上。”周尚仁回忆说。

    一时间,整条古街都是红军忙碌的身影。“看到红军战士都遵规守矩,而且非常懂礼貌,村民和红军战士们亲近了许多。”周尚仁说,红军的行为感动了百姓,镇子上的人纷纷尽其所有,给红军送去了衣服和食物。

    “我家世代就是做凉粉的,那时候一天做两担,一担送给红军,一担卖给镇上的人。”周尚仁说:“那时一碗凉粉五个铜板,爷爷想要免费送给战士们,却被拒绝。他们很倔,只说不要钱就不吃了。”

    周尚仁说,红军在哈达铺的短短几天时间里,当地群众筹集的粮食、肉、蔬菜、饲草等物资不计其数。这对于一路艰难跋涉饥寒交加,且经历恶战的红军战士来说,这批给养的补充不仅让大家恢复了体力,也极大地提升了红军的战斗力。         (下转第二版)

2019-08-21 4 4 陇南日报 c144976.html 1 周尚仁的红色记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