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日报
2019年04月13日
第02版:综合

【脱贫攻坚战区行 春天的脚步】

西和:以文化为底色,“巧”绘发展致富图

    (上接第一版)

    姜克尚不仅是一位老师,也是乞巧的组织者与传承者。记者见到姜克尚时,他刚刚给学生上完乞巧文化的兴趣课。

    2013年,在姜克尚的倡导下姜席中学组织成立了乞巧兴趣小组,让学生们体验较为完整的乞巧活动。

    2014年,在姜克尚等人的共同努力下,《千年乞巧情 神秘女儿梦》一书出版,乞巧文化开始走进学生们的课堂。现在,姜席镇的各个学校都通过教材的方式把乞巧文化带进校园,并成立了自己的乞巧兴趣小组。

    多年的努力让“中国乞巧文化之乡”的名片越来越响亮,资本越来越雄厚。截至目前,我市已公布乞巧省级传承人6名、市级传承人63名,西和县和礼县公布县级传承人196名。

    2014年,我市启动了西和乞巧女儿节申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乞巧女儿节也被文化部非遗司纳入到世界级非遗项目申报后备库。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文化的影响力决定一个区域的魅力,多彩的文化让西和人的幸福感不断增加,西和也由“文化名县”变成了“文化强县”。

    借文化之势,走文旅融合之路,为精准扶贫加分

    文化是旅游最好的资源,旅游是文化最大的市场。文化与旅游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西和县借助千年“乞巧文化”走文旅融合发展之路。

    姜席镇姜尧村是国家4A级景区西和晚霞湖所在地,也是远近闻名的乞巧村,随着乞巧文化博物馆、乞巧传习所、乞巧人家、乞巧坊等众多乞巧元素入驻姜尧村,这个曾经脏乱差的贫困村,蜕变成独具特色的美丽乡村,成为省内外游人到陇南旅游的必去之地。

    聆听着千年古韵的轻吟,品尝着“乞巧女”们烹饪的农家美食,在一针一线缝制的绣品中去感受千年的传承,姜尧村及周边乡村群众的收入也节节高升。

    西和县对晚霞湖景区周围村落民居进行改造,建成了谢庄村、姜窑村等一批乞巧文化民俗村和乞巧文化民俗展馆。

    为大力发展文旅产业,西和县出台了《促进全县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创新旅游业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进一步打造提升晚霞湖、仇池山、云华山等旅游景区;依托“中国乞巧文化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金字招牌”,加快县内市政设施和旅游设施建设,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2018年以来,全县完成文化企业资产总额3.65亿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7.43%。

    截至去年8月,全县旅游总人数56.76万人次,创旅游综合收入2.65亿元,旅游人数和综合收入的增幅均超过23%;新增旅游就业人数280人;新增旅游接待能力400张(床位);在旅游总人次中,仅国家4A级旅游景区晚霞湖接待人数达47.66万人次,旅游产业成为西和县经济发展中最活跃的产业之一。

    巧手做强“巧”产业,拓宽脱贫致富路

    “我们这里人都会草编的手艺,20多年前有过一个草编厂,村里的妇女农闲时都在编草编,后来草编厂倒闭了,这门手艺也就荒废了。”西和县巧女文化旅游公司负责人何芳芳对记者说。

    何芳芳是西和县稍峪乡十里八村有名的“巧媳妇”,她为了让荒废了20年的草编重新做起来,2016年建立了公司专门加工、收购草编产品。

    去年12月份,通过东西合作,何芳芳与青岛一家外贸公司签订了收购合同,1万件草编工艺品被销往欧洲。2018年何芳芳的公司销售草编工艺品3万件,销售额达30万元,带动9个村200多名妇女脱贫致富。

    “这是我刚学的双面绣,这是新绣的车枕和保健枕,我们现在开发的新产品是越来越多。”长道镇大柳村张芹向记者介绍。

    2015年在县妇联的帮助下张芹成立了刺绣协会,目前刺绣协会吸纳妇女170多人。

    “枕面是我20元收购的,加工制成保健枕,然后120元交给公司,公司再通过网上销售出去,去年依靠公司我挣了3万元。”石堡镇包集村张绒花对记者说。

    张绒花所说的公司就是2015年12月成立的包集绣艺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截至去年,西和县共成立村级刺绣协会42个。

    “造纸七十二道手,上墙还要吹一口”的西和造纸谚语,和《天工开物》中的记载如出一辙。但因为工业造纸的发达,西和麻纸越来越找不到自己的市场。

    电商让西和古老的手艺“复活”,通过网上宣传与销售,西和麻纸成了文人墨客的宠儿,麻纸的身价大增,同时也让这门古老的手艺重新散发出了活力。2017年,西和麻纸被确立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通过政府的支持发展,西和手工麻纸作坊从2014年的30家,发展到现在的78家,年销售额达800余万元,其中网上销售额达300余万元,一刀麻纸(100张)最高销售额达5500元。

    好茶饭也能带来好收益。西和县将当地“巧果”、锅盔、烧饼、醪糟等传统美食进行改良设计和策划包装,形成极具特色的乞巧美食在网上全面销售。

    西和县还着力打造“巧嫂”“巧妹”“巧汉子”劳务品牌,如今数万乞巧女儿走出大山,活跃于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劳务市场,带动了农村妇女就业创业和增收致富。

    在文化产业的促进下,2018年,西和县全年出列贫困村75个,减少贫困人口5216户22276人,贫困发生率从17.4%下降到11.7%,顺利完成年度减贫任务。

2019-04-13 【脱贫攻坚战区行 春天的脚步】 4 4 陇南日报 c121091.html 1 西和:以文化为底色,“巧”绘发展致富图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