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日报
2018年11月21日
第03版:专题报道

绘就“陇上江南”壮美画卷

——改革开放40年陇南旅游产业发展综述

    国家4A级旅游景区——文县天池

    国家4A级旅游景区——宕昌官鹅沟

    国家4A级旅游景区——武都万象洞

    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成县西狭颂

    宕昌县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

    成县鸡峰山国家森林公园。

    国家4A级旅游景区——西和晚霞湖

    本报记者 胡彦军

    初冬的陇南漫山红遍、层林尽染,江水青碧、晴空湛蓝,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幅多彩壮美的山水画卷。

    沙漠戈壁、黄土高原,这可能是很多人对于甘肃这个西部省份的一贯印象,殊不知,在陇之南却有一个气候温润、山清水秀的“陇上江南”。

    改革开放以来,陇南依托得天独厚的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让陇南山水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变为“陇上江南”世人知。

     1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之路

    陇南旅游在改革中起步、探索中前行、实践中发展,走过了艰苦创业、奋进赶超的发展之路。

    陇南接三省而连九市(州),襟三江而辖九县(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地域文化积淀,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赢得了“陇上江南”之美称,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改革开放之前,旅游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简直就是天方夜谭,而边远贫困的陇南山区,更与旅游无缘。

    1985年陇南地区行署设立外事旅游科行使旅游行政职能,到1995年12月成立陇南地区外事旅游局,武都万象洞、成县《西狭颂》等景(区)点开始开发;1998年陇南地区首家旅行社———龙江旅行社挂牌成立;2000年武都万象洞被评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成为陇南第一家国家级旅游景区。

    自此后,市委、市政府将旅游产业开发正式列入议事日程,出台相关文件,加快旅游规划编制,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连续召开两届旅游发展大会,对全市旅游产业在新的高度上进行了再认识,在新的坐标上进行了再定位。

    2013年后陇南旅游进入发展黄金期。2013年陇南市委三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433”发展战略,确定了大力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目标;2015年9月,市委三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暨全市旅游发展大会,专题研究全市旅游改革发展问题。2016年,陇南市委三届十一次全委(扩大)会议明确,要在旅游开发上集中突破。同时,随着兰渝铁路、兰海高速、成武高速、陇南成县机场的建成运行,为我市整合旅游资源、组织旅游线路、提高游客可进入性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全市旅游发展进入黄金期。

    两组数据显示出近年来全市旅游业发展的强劲势头:2015年底,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36432人,间接从业人员达72884人,比2010年分别增长232%和304%。2007年全市旅游接待人数239.7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72亿元;2017年,全市累计接待游客1412.08万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0.8亿元。

    2 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

    我市旅游基础建设从当初的“一穷二白”到现在的“高大上”,无论是景区打造、旅游道路等硬件建设,还是智慧旅游等软件建设,都不可同日而语。

    “记得九几年的时候还是一条上山的土路,而且没有直达的车,游客基本都是沿着小路上去。后来道路硬化加宽了,公交车能直达景区。去年游客接待中心建成投运,自驾游的游客可以乘坐游览车进入景区。现在景区环境也比以前好多了,游客也越来越多了。”对于武都万象洞景区这些年来发生的变化,居住在景区的汉王镇杨庞村村民庞磊深有感触。

    武都万象洞景区的发展变化,只是我市近年来不断加大投入,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的一个缩影。发展旅游,基础设施至关重要。在不同发展阶段,我市都制定了不同的旅游发展规划,并投入大量资金实施旅游项目建设。通过多年的创建,我市旅游业的面貌焕然一新。

    2003年至2005年,全市共投入与旅游基础设施相关的建设资金近3亿元;

    2006年至2007年,全市共投入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资金5.97亿元,新建旅游景区公路45条620公里,完善了主要景区观景亭、厕所、标志牌、垃圾桶等配套设施,十大名牌景区和十大重点景区基本实现了通讯全覆盖;

    2011年至2015年,全市通过招商引资和融资开工建设的旅游投资项目总投资达到35.08亿元,共新建、扩建、续建旅游项目189个。积极打造智慧旅游,主要景区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

    2017年,完成了通往宕昌官鹅沟景区、武都万象洞景区、康县阳坝景区、徽县金徽酒文化景区等7个国家4A级景区一级公路建设的可研报告,部分公路已开工建设。截至11月底,我市累计开工建设旅游项目79个,实际累计投资46.72亿元。

    在加快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我市积极创建国家A级旅游景区。2007年,康县阳坝、武都万象洞、宕昌官鹅沟、成县西狭颂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4A级旅游景区;“十二五”期间,共创建5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截至目前,我市4A级景区已经达到13家;宕昌官鹅沟5A级景区创建工作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景区创建提升了我市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陇上江南”旅游品牌形象日益彰显,“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陇南山水已被外界所熟知。

    “一业兴,百业旺”。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餐饮、酒店等行业的大发展,旅游从业人员也大幅增加。

     3 乡村旅游从“无”到“优”破茧成蝶

    乡村旅游从单纯的农家乐形式向全域乡村旅游发展,实现了从“无”到“优”的蝶变。

    农家乐,是陇南乡村旅游的雏形。近年来,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升级,乡村旅游已从单纯的农家乐形式向全域乡村旅游发展。可以说乡村旅游实现了从“无”到“优”的蝶变。

    时下,节假日到美丽乡村旅游,“吃农家饭,住农家院,赏农村景”,已成为都市人群的时尚之选。随着乡村旅游的升温,我市顺势而为,积极扶持发展集休闲、避暑、观赏田园风光、体验农家生活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极大地增加了农民收入。

    “十二五”期间,以美丽乡村建设成果为基础,我市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农民增收、脱贫致富。2015年底,全市农家乐旅游经营户达1094户、农家客栈307家、星级农家乐32家。2017年,乡村旅游接待人数828.79万人,收入19.1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5%、43.2%。

    陇南乡村旅游成为精准扶贫的一项重要产业和途径。

    过去的花桥村,是出了名的“穷沟沟”“烂泥沟”。2014年,康县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脱贫致富的突破口,花桥村被列为重点打造示范村。如今,花桥村已成为西北地区集乡村养生养老、田园观光、休闲度假、民俗体验、乡村旅游培训及农特产品加工、展示、销售等产业链融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景区,也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同时,康县大力发展全域乡村旅游,将全县作为“一个不要门票的生态旅游大景区”来打造,坚持全县350个村统一规划,分年建设,整体推进,以景点要求打造美丽乡村。

    不光是康县,陇南其他县区乡村旅游的发展也是方兴未艾,呈现出你追我赶的良好势头,众多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如繁花般在陇南大地竞相绽放。

    “我们村靠这153棵千年银杏树,一年四季游客不断,尤其是周末和节假日,平均一天要招待十多桌客人,一年下来,收入差不多10万元左右。”徽县嘉陵镇田河村“古树山庄”农家乐负责人杨世强自豪地说,现在来田河村游玩的外地游客越来越多,旅游产业带给村民的收入也越来越高。

    “白马山寨越来越热闹了,民俗文化的魅力吸引来远近游客,来山寨体验的人越来越多了,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了。”文县铁楼乡党委书记曹斌说。

    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当地的农副产品也十分走俏。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当地群众不仅吃上了“旅游饭”,当地的土特产也火了起来。

2018-11-21 ——改革开放40年陇南旅游产业发展综述 4 4 陇南日报 c95678.html 1 绘就“陇上江南”壮美画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