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日报
2018年11月12日
第02版:综合

康县:“小车间”助推“大扶贫”

    本报讯(见习记者 黄娅琦)按照省、市创建“扶贫车间”要求,康县认真落实“扶贫车间”创建政策,因村制宜发展“扶贫车间”,让贫困群众就近就地就业,有效激发了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也让群众过上了“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的好日子,发挥了“小车间”的大作用。

    康县太石乡董湾村属高半山地区的村庄,基础条件差、贫困面大,过去多年,董湾村群众利用高半山小麦面粉制作手工挂面,质优价廉,但经营落后。由此,董湾村建立了柏林农民专业合作社,把村里擅长加工挂面的村民吸纳为合作社会员,开展挂面加工、包装培训。车间运营以来,村民变身“车间工人”,专门负责加工挂面,乡、村两级干部和驻村干部负责联系销售,大家干得热火朝天,车间产出效益不断提升,入社的村民也越来越多,不少贫困户依靠这个不大的车间,走上了脱贫增收之路。67岁的李志荣老人和老伴是董湾村加工手工挂面的能手,但由于儿子常年有病,家里缺少劳动力,自从有了“扶贫车间”,他们把挂面交给“扶贫车间”出售,一箱4公斤装的挂面,比原来能多赚20元。

    迷坝乡结合地域特色,采用“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电商”的致富带动模式,应用“扶贫车间”模式,实行“统一菌种供应、统一原料利用、统一技术服务、统一订单收购、统一加工销售、统一品牌打造”,扶持贫困群众种植香菇,目前共解决了320多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带动230多户860多名群众脱贫致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较好解决了农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

    截至目前,全县已申报“扶贫车间”113个,初步认定7个,为坚决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全面激发创业扶贫众创空间注入了强大的发展动力,起到了以点带面、逐步推进的作用。

2018-11-12 4 4 陇南日报 c94203.html 1 康县:“小车间”助推“大扶贫”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