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2013年,市委、市政府把发展电子商务放在“433”发展战略三大集中突破之首,在全市强力推动。三年多来,电商在陇南迅速崛起,并以令人想象不到的速度创造各种奇迹:荣获“2015中国消除贫困创新奖”、被命名为全国唯一的“电商扶贫示范市”,被确定为第三批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
全市大力发展新媒体,建成政务微博2690多个,政务微信1090多个,全方位宣传陇南,开展网络问政,助力电子商务,使陇南故事、陇南声音传遍大江南北。
陇南分享了互联网“红利”,成为时代的受益者。
与此同时,以国家“智慧城市”试点为契机,组织实施大数据“21+”工程,使大数据与陇南社会管理、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等加快融合。
市委书记孙雪涛强调:“大数据是大战略、大机遇、大红利,是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手段。”“新形势下,如何应对大数据的异军突起,让大数据为我所用,为大家所用,必须深入研究,必须全面部署,必须各级联动。”
调研、分析、探讨,市委、市政府立足陇南实际,积极寻找突破口。
陇南将近70%的人口是农民,且当前大量农民外出务工,青壮年呈现出“不在村里在群里”的特点;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急剧变迁、人口快速流动,传统的管理方式出现了够不着、管不好等问题;陇南贫困面大,农村信息闭塞也是造成贫困的重要因素……
如何结合实际,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打造共建共享共治的社会治理格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安排部署?大数据如何贡献力量?
基于种种考量,陇南形成了开发“乡村大数据”建设的基本思路。
“开发‘陇南乡村大数据’,是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能力,推进乡村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探索实践。”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李兴华说。
———做好顶层设计,让大数据技术“接地气”,提升乡村社会治理能力
打开“陇南乡村大数据”系统的界面,精准扶贫、基层党建、办事指南、乡村微店、本地服务、地方特产、领导信箱、法律服务、农技交流以及各县区板块等清晰明了。
只要动动手指,村民们就能享受系统提供的各种服务。
“从系统上线以来,我们已接收并回复了10多条法律援助信息。”成县司法局“陇南乡村大数据”系统管理员王京告诉记者,目前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通过“陇南乡村大数据”系统“法律服务”栏目咨询办事,有婚姻方面的,也有土地租赁纠纷等。
“系统整合了成县法律援助中心和甘肃同谷律师事务所等众多部门资源,村民有法律难题不用出家门,通过系统就可以得到回复解决。”王京说道。
面向基层,情系民生。“陇南乡村大数据”系统,从自上而下、提供政策信息和服务,自下而上、收集掌握社情民意,横向贯通、提升村民自治能力三个维度,致力打造网上政策传播、宣传引导、便民服务、民意收集、舆情分析、村民自治、群众监督、留住乡愁、产品推介等九个体平台。
“精准扶贫”栏目,发布陇南脱贫攻坚措施,贫困户认定流程、退出程序,支持政策,帮扶安排;
“办事指南”栏目,为陇南群众提供医疗报销、就学、就业、民政救灾、宅基地审批、低保申报等办事流程以及民族宗教政策规定;
“本地特产”栏目,方便群众发布产品信息,进行产销对接;
群众对身边的腐败现象、作风问题可以通过“领导信箱”直接反映,遇到自身权益受损的情况,可以通过“法律援助”进行咨询、寻求帮助……
“陇南乡村大数据”系统将使“高大上”的大数据技术“接地气”,推动大数据与群众衣食住行、日常生活等相融合,在润物无声中实现开发初衷。
特别是通过该系统,陇南各级政府部门将打破信息壁垒、提升服务效率,让百姓少跑腿、信息多跑路,解决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的问题。同时“破”掉部门间的条条框框、各自为政,建立数据互联互通、充分共享的新体系。
———创新方式方法,全民参与,“陇南乡村大数据”系统既要建好更要用好、管好
对康县王坝镇左家庄村驻村干部段清来说,当前除了自身负责的各项工作外,时刻关注村民们学习使用“陇南乡村大数据”系统也成为了一项日常的工作。
“相当于建设了一个‘网上村庄’,村民们交流在上面、学习在上面,村干部也会把村上最新开展的各项工作发在里面,想要了解村上的日常,登录系统看看就知道了。”段清说道。
目前,左家庄村128户已认证村民178人,户均认证1人以上。
从今年7月,“陇南乡村大数据”系统正式开发上线,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确定各县区主抓领导,确定县、乡镇、村(社区)管理员队伍,按照每户至少一人确定认证任务目标,层层发动,组织乡村干部进村入户,手把手指导群众认证使用。
特别是康县作为试点县率先行动,转变工作思路,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功能定位、统筹协调推进,仅仅十天,认证村民就超过了4万人。康县县委副书记邱晓旭说:“康县通过会议安排、培训、通报、督察、奖励,开展活动等多种方式推进乡村大数据的试点工作,紧紧围绕为民、便民、惠民的主题,达到按照能用、好用、实用、多用的效果。”
随后,“陇南乡村大数据”系统全市推广现场会召开,一场学习、认证、使用“陇南乡村大数据”系统的高潮在陇南大地掀起。市上围绕与群众关联度最大的医疗费报销、就学、就业等问题,列出便民服务项目清单,协调指导相关部门把政策规定简化为办事指南、制成办事流程图上传系统,尽可能为群众提供便捷服务,目前,市、县区已上传20多个部门的82项办事流程。
截至11月30日,全市认证用户达到66.8万多人,占总人口的21%,覆盖70%以上家庭,有智能手机的家庭基本实现了全覆盖。系统访客数累计达到400多万人次,每天访问量在10万人以上,平均访问时长在8分钟以上,每天产生的信息量在10G以上,运行非常活跃。
与此同时,在各县区、乡镇、村(社区)建立了“千村千群”微信群,认证“乡村大数据”的用户同时进入微信群,使信息联络更加通畅、快捷。
在此基础上,运用数据挖掘,不断丰富、充实系统内容,并探索建立了覆盖所有县区、乡镇、村(社区)的管理员队伍,制定了管理职责、信息内容更新等制度,使系统“有人管”“有制度管”,确保长效运行。
“‘陇南乡村大数据’就是要建好、用好、管运好,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市信息化办公室主任陈俊说道。
———能用好用实用,陇南农村群众认证在平台、活跃在平台、有事找平台逐渐成为新风尚
“我是抱着试试的态度,在乡村大数据平台上传了自家鸡蛋、松花蛋等产品的信息,没想到很快就有人打电话来咨询。”
王小芸是成县小川镇小川村养殖大户,就在几天前,通过“陇南乡村大数据”系统“地方特产”栏目,她卖出了鸡蛋2000余斤价值近1万元。
“以前都是我跑里跑外联系卖家,现在好了,通过这个平台的宣传展示,变成了买家主动找我。”王小芸笑道。
能用、好用、实用是这段时间来,村民们认证运用“陇南乡村大数据”系统的一致反映。
这个通过大数据手段、网络平台提供全市最新政策信息、最全服务指导、最便捷沟通办事渠道的系统,在提升乡村社会治理能力、促进乡村振兴等方面的作用逐步发挥出来。
康县王坝镇左家庄村村民王志龙数十年如一日照顾中风的年迈母亲,孝行事迹感动邻里。村民左小红忍不住拍下了他照顾母亲的场景发到了村上“好人好事”板块,并配以800字的长文。
很快这条消息便引起了大家的共鸣,短短几天时间,浏览量就突破了1000次,评论点赞近百人次。而评论中除了感动,更多的人表示受到了教育,要以王志龙为榜样,好好孝顺自己的父母。
成县索池镇李家山村村民李海军经常在村聊里面发一些拼车顺带的消息,既方便了群众,自己也多了一份收入。
西和县85岁老人王世明,在去县城看望女儿时不慎误入高速走失,最终通过“陇南乡村大数据”系统的精准定位,安全返回家中。
……
由点到面,惠及全民。全市广大农村群众切身感受到了“大数据”带来的便利。村民认证在平台、活跃在平台、有事找平台逐渐成为陇南的一种新风尚。
作为自主研发的系统,“陇南乡村大数据”将按照使用更简便、内容更丰富、功能更实用的目标,不断优化升级。我们坚信,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推进乡村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陇南乡村大数据建设”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