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2-0001 甘肃日报社出版






        

奋进新征程 创造新伟业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编者按 在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之际,省委十四届二次全会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相继召开。为了进一步学习宣传落实会议精神,汇聚有关专家学者智慧,共谋我省高质量发展大计,1月6日,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举办了“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肃”高层论坛。甘肃日报理论版“智库建言”分两期刊登部分专家学者的文章,以飨读者。此为第二期。

以文化新动能助推甘肃高质量发展

范 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中共甘肃省委关于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肃的决定》强调,“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巩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以文化新动能助推甘肃高质量发展。

思想是文化的灵魂,精神是文化的力量。我们要以文化的思想和精神新动能,把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讲的“老百姓的幸福就是共产党的事业”落实好。怎么样才能通过激活文化思想与精神新动能,激发思想和精神的力量?关键是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根本遵循。我们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为了人民、造福人民这样一个方向去努力。要把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我们是否真正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试金石。

认知是文化的基点,方法是认知的工具,我们要以文化的认识和方法的新动能,从工具理性,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技术路径的视角,找准甘肃高质量发展要紧紧依靠人民的正确路径。要学好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把握贯穿这一思想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一条红线,就是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人民至上根本是为了人民,也不能离开依靠人民。要坚定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理念,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维护民利,紧紧依靠全省人民谋划和推动甘肃发展。

信心是文化的根本,意志是文化的动力,我们要以文化自信自强的新动能,从实践理性也就是价值归宿的视角,校准以高质量发展造福甘肃人民的正确目标。第一是把准正确方向,第二是找准正确路径,第三是校准正确目标,这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结合、价值和方法统一、理想和现实打通的逻辑链条。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就是我们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不断贴近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的本质属性。只有造福人民的思路才是正确的思路,要把为甘肃人民谋幸福作为我们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造福人民。甘肃的发展一定要为了甘肃人民的幸福而谋划,一定要依靠甘肃人民的智慧去推进,一定要用造福甘肃人民的政绩来交上一份人民满意的答卷。

在文化建设的进程中如何以文化新动能助推甘肃高质量发展呢?

以河陇文化作为甘肃文化的精神标志,增强甘肃文化自信,统领甘肃文化强省建设。甘肃历史底蕴深厚,文化丰富多彩,比如丝路文化、敦煌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伏羲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等等。但是,甘肃文化的重要精神标志,离不开黄河文化中的河陇文化。说到甘肃文化资源,可用“四老三头七明珠”作概括:“四老”就是老天爷赐予的自然景观,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老革命传播的红色基因,老百姓呈现的生活状态;“三头”,就是以伏羲文化为源头、以敦煌文化为龙头、以金城文化为重头的河陇文化体系;“七明珠”,就是从我们甘肃的东大门开始一直向西北延伸的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嘉峪关关城、莫高窟、锁阳城、悬泉置、玉门关七处世界文化遗产。这就是“437”的甘肃文化资源主体,这三大组成部分都可以叫作河陇文化。我们要擦亮河陇文化名片,激发甘肃人民的文化自信,有力助推甘肃高质量发展,这种精神动力绝不可低估。

再造汉唐盛景,把敦煌打造成“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文化特区。首先从范围相对较小和比较容易的角度入手,把敦煌打造成为上海合作组织的“文化办事处”。建议在敦煌建立一个上海合作组织的文化办事机构,形成文化合作机制。第二步是把敦煌从东亚文化之都升格延伸扩大为亚洲文化之都并继续把它做大、做强、做优。第三步就是建成“一带一路”的“文化办事处”,用这个机制加快把敦煌研究院建设成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和敦煌学研究高地,更好为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贡献敦煌力量。此外,我们要形成一个“敦煌指数”,就是文化建设特别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指数和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评价标准,并在敦煌文博会上发布这样的指数,使之成为文化特区的标志性功能。高地就要聚高人、发高论、造高峰,要通过振兴敦煌文化助推甘肃文化高质量发展,通过文化强省建设助推全省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作者为兰州大学博士生导师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王 伟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中央鲜明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是宣言书,也是动员令。

实现现代化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孜孜不倦的追求。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再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开辟了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中国式现代化更体现的是经济发展的质量、平衡、安全和可持续性,其内涵更加丰富、完善和完整,符合外部环境新变化、国内经济发展新阶段的新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具有中国自己的特色和内涵。在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成功推进和拓展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举,它发展了世界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丰富了现代化理论的内涵,创造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现代化道路的发展之路,增强了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进行现代化的信心,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探索出一条不平凡的新路子,不仅对中国自身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对世界也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牢牢把握五项重大原则: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必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必须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施好区域重大战略,着力推动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实现历史性跃升。必须深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提升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断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建立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快美丽中国建设,扎实推进平安中国建设。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中国式现代化既是发展道路,也是前进方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方式,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令人鼓舞的奋斗目标。牢牢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努力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新业绩,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作者为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一级巡视员、教授,省行政管理学会常务副会长

加快推动甘肃现代化建设进程

张建君

省委十四届二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甘肃省委关于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肃的决定》,明确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肃的总体要求。省委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要重点围绕经济发展赋能增效,推动我省经济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决策部署,加速转化后发优势、全面挖掘比较优势,加快推动甘肃现代化建设进程。

补齐现代化发展的短板弱项。新冠病毒感染由“乙类甲管”转为“乙类乙管”,这是我国新冠疫情防控政策的一次重大调整。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全省经济企稳回升,实现新征程的良好开局,必须未雨绸缪、防患未然,从解决人民所面对的具体困难与挑战的角度,积极应对新冠病毒有可能形成的多轮冲击,解决好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头号变量。客观来看,我省是经济小省、财政弱省,基层医疗卫生供给仍然不足,仍需加大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危机应急的日常演练与培训,提升基层一线医护人员的工资福利等各方面待遇,提高农村地区专业卫生机构数量、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卫生防疫人员等指标。要按照“乙类乙管”的防疫要求,全力以赴做好疫情诊疗、科学研究、有效预警等持续性防疫要求,切实加大农村、社区和社会低收入群体的疫情应对投入力度,用防疫成效巩固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效。要加快补齐在公共卫生、医疗救治等一系列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方面的短板弱项,着力提高我省在公共服务、医疗救治、全民防疫等方面的现代化水平。

提振现代化建设的雄心壮志。对标党的二十大擘画的宏伟蓝图,省委十四届二次全会明确了加快我省现代化建设的路线图、任务书和时间表,提出到2035年全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肃。努力实现这一奋斗目标,必须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去年,我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5%,增速居全国第3位,经济运行呈现承压而上、逆势而进的良好态势,为实现今年更好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当前,各地消费强劲反弹、快速回升,基础设施、产业合作等大项目好项目全面启动,正为经济复苏向好注入强劲动能。同时,紧紧扭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我省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推出了一系列强经济促动能提信心的政策措施,以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的鲜明态度,在壮大优势产业、培育市场主体、强化有效投资、扩大招商引资、优化营商环境、高效要素保障、真抓实干作风转变等方面出实招硬招,极大鼓舞和提升了全省上下加快推动甘肃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和决心。

奋力走出追赶式发展之路。未来五年,是我国高质量发展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甘肃也处在蓄势待发、爬坡过坎、追赶进位的关键阶段。确保我省现代化建设开好局起好步,一是要保持适当的经济增速。据测算,2035年要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我国经济增速需保持在6%以上。而从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的目标要求来看,我省经济增长在“十四五”时期需要保持在6.5%以上的水平。二是要科学谋划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幸福美好新甘肃的“六个新发展”:在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方面,推动甘肃走出一条欠发达地区现代化发展的新路子,将我省打造成为打破“胡焕庸线”的战略示范区,谋划并实施好以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为核心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补短板强弱项工程”;在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方面,始终把改革创新当作攻坚克难的法宝,基本建成高标准市场体系和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在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方面,打造“如意甘肃”文化旅游新高地,全面提升甘肃文化产业与文化精神的内在品质与外部影响;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方面,统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生态屏障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等重大战略举措,让生态美成为甘肃靓丽新名片;在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方面,切实体现出甘肃高质量发展的新举措、新亮点;在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方面,创新基层治理模式、提升基层治理水平,不断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能力。通过未来五年乃至更长一个时期的持续努力,探索形成具有甘肃特色的“追赶型”现代化之路,必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肃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为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甘肃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

通过“六个融入”更好服务新发展格局

李含琳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党中央进一步明确了打造新发展格局的工作思路,强调要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甘肃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综合竞争力,逐步提高甘肃在全国的经济地位。具体实践中,要注重“六个融入”。

规划融入。规划是发展和建设的先导工作,对发展全局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先规划后建设是主要的规划规律。政府规划项目一般包括规划纲要、国土空间规划、产业规划、专项规划和部门规划等。建议做好以下几点:一是规划要加强对“融入点”的研究,规划既要强调立足省情,又要将甘肃的主要发展事项尽量纳入国家规划的考虑层次,深入研究甘肃特定规划与国家规划的有效衔接点、对接点。二是要依据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新战略新目标新政策,对甘肃现行的部分“十四五”规划内容进行适应性调整,更好符合新形势的发展需要。三是规划要加强对经济发展的动态预测分析,注重长远发展和预测未来走势。四是规划要加强政府的统筹功能,对主要能源、资金、技术、人才、土地等要素进行合理调配和安排,提高要素的聚集力和供给力。

思路融入。发展思路是关乎区域经济发展的大方向、大原则和大布局,解决的重点是中长期问题。我们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将新发展理念融入甘肃经济发展的中长期思路、重点和布局上。一是要坚持高起点谋划,统筹安排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等重大问题。二是要坚持高质量谋划和建设项目,加强论证和项目筛选,进一步完善全省各级政府的项目库,高质量论证项目和库存项目。建议对全省市州和县区的项目库进行一次检查和评估。三是坚持大项目意识,完善项目服务机制,为国家项目、外地项目和外资项目的签约、落地和管理等提供优质服务。四是要坚持项目延伸,围绕国家和外资、外地大项目,做好项目延伸和拓展工作。五是要以优化营商环境为经济发展赋能,加快打造更有政府资信、更有吸引力、更具竞争力、更加富有活力的营商环境。

创新融入。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一是要构建教育、科技和人才“三位一体”的新动能体系,要研究和解决教育、科技和人才资源的整合、组合和合作发展问题,解决各自为政的管理弊端。二是创新科技规划和科技政策,大力支持科技企业、科技人才培育和科技市场建设,建立以科技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机制,尤其是要大力扶持民营科技企业的成长。三是要创新人才机制和人才政策,将技术人才、战略人才、经营人才和技能人才等统筹安排培养,协调推进,人才政策要与人才规划结合起来。四是要改革科技人才和创新工作的政府主管体制。建议科技人才和科技创新工作由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直接主管,在全国率先实行科技人才和科技创新工作“首长负责制”。五是建议实行“甘肃科技创新500强”政策,即每年奖励科技企业、科技专家、实用人才、科技成果、决策咨询等各100项。

产业融入。产业是甘肃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基础工程,产业格局是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条件。围绕建立现代产业体系,重点要突出四个方面的融入工作。一是工业融入。工业增量要突出装备制造业和加工业发展,突出高新工业和新兴工业,加大优势品牌培育。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要分层次,不宜搞“一刀切”,建设产业转移承接地也要坚持优选原则。二是农业融入。农业要突出用工业思维谋划农业、改造农业、武装农业和管理农业,当前要突出培育国家级和出口农业基地建设、农产品深加工和增加出口。三是服务业融入。要突出科技、金融和信息等新兴服务业,传统优势服务业突出提质增效。四是企业融入。坚持量质并举,实施企业高质量发展规划,争取高层次企业数量有明显增长,注重农村企业体系建设。

投资融入。投资机制创新有助于打造新发展格局。一是突出金融业的定位,将金融列为甘肃新兴服务业的首席,放在突出位置。二是做好全省的金融区域规划,规划建设兰州西部金融中心,建设天水、庆阳和酒泉区域性金融中心。大中心与小中心结合。三是大力发展民营金融机构,用融资多元化带动投资多样化,建立民营金融与民营产业的直接融资机制,灵活使用各种金融工具。四是项目投资要坚持量质齐抓的原则,统筹考虑投资布局,积极争取国家投资项目。高水平策划项目,向国家积极争取多布局一批高技术、高成长性、高附加值的产业项目。争取国家更多的地方债务份额。五是坚持以招商引资论英雄,构建科学合理的招商引资考核评价体系。同时,对某些园区进行整治整合。

开放融入。外向发展薄弱是甘肃长期存在的问题,主要外向指标如外贸占比、外资占比、外企占比、工业出口占比和农业出口占比等,都低于总人口占全国的比重。主要原因,还是综合实力不足。为此,一是必须明确加快开放的紧迫性,不论是招商引资,还是进出口,都要加快推进。二是扩大开放思路,建议考虑“东西结合、南北贯通”,只要有利于开放,不论是哪个方向、哪个国家或者哪种类型的投资,只要符合高新技术要求和国家有关政策,都要充分考虑。三是坚持以“双循环”为开放目标,练好内功、做足增量、拓宽路子,从国内与国外两个方面搞活内外循环。四是提升融入“一带一路”的质量,开展“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大力支持出口产业和企业的发展。

作者为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教授


--> 2023-02-07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2 2 甘肃日报 c65633.html 1 奋进新征程 创造新伟业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