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1版)
“今年,我一共种植了135亩制种玉米,比去年少了一些,主要是因为大家都看好今年的市场行情,部分农户收回了土地要自己耕种,今年的亩保值也从去年的3300元上涨到了3800元以上,农户种植积极性很高。”壕洼村种植大户丁华告诉记者。
“以往遇上这种行情好的‘大年’,制种公司早就‘挤破头’了,甚至有些小企业会非理性抬价,好在今年县里推行基地资源市场化竞争性配置,将好基地配置给了好企业,避免了一场‘抢地纷争’。”壕洼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冯德军说。
壕洼村是临泽县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核心片区之一,从2002年开始,这个村就专注于玉米制种,20年从未间断。据介绍,全村14600余亩耕地中有13700亩用于玉米制种。
“今年通过优质基地资源竞争性配置,我们村和中种国际等制种企业签订了种子生产订单合同,大公司供销关系稳定,他们繁育的玉米品种好、田间长势整齐、节省劳力、产量高,可以更有效促进种植户稳定增收。”冯德军说。
临泽县是张掖市最早探索推动玉米制种基地资源市场化配置的县区。去年,临泽县以平川镇为试点,将制种基地进行市场化配置,形成优势企业与优质制种基地强强联合,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今年,临泽县制种玉米面积预计超过27万亩,占到全县耕地面积的“半壁江山”。
“我们按照《张掖国家级杂交玉米制种优质基地资源竞争性配置办法(试行)》,结合临泽县产业特点,对制种玉米基地资源进行了优化配置,让优势企业不用再为找制种基地而发愁,制种基地也不用为找好的制种企业而烦恼,避免企业间无序竞争、抢撬基地。”临泽县种子管理局副局长杨平说。
临泽县玉米制种产业的积极变化,是张掖市当前推动玉米制种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张掖已有长达40多年的玉米制种历史,实践经验证明,简单的市场化并不能解决产业发展中的所有问题,完全依赖市场也不是解决发展新问题的万能钥匙,立足新起点,此前粗放的产业发展模式已成为阻碍张掖玉米制种产业进一步高质量发展的难题。
优胜劣汰加速产业升级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强调,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优化营商环境,引导资源、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向重点优势企业集聚。国家种业振兴行动方案提出,要扶持优势种业企业发展,促进种业龙头企业与种业基地紧密对接。《甘肃省振兴河西国家玉米繁育制种基地实施方案》提出,优质基地向优势企业集中……
就此,张掖市积极探索落实的路径和办法,响应国家政策,制定出台《张掖国家级杂交玉米制种优质基地资源竞争性配置办法(试行)》,广泛征求全市制种企业意见建议,通过三上三下征求意见,形成共识。重点解决企业与基地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基地落实不规范等问题,建立健全优质基地资源竞争性配置机制,实现优质基地向优势制种企业集中,引导优势制种企业积极参与现代种业功能区建设,努力实现种业提质、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目标。
“我们立足产业功能区建设,统筹规划生产发展和基地配置规模,搭建服务平台,整合优质基地资源,建立健全公开透明、公平公正的优质基地资源配置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公开公正开展竞争性配置,杜绝基地无序竞争、暗箱操作等行为。推动基地县企共建共管,扶优扶强,促进良种、良法、良地、良机配套,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融合化发展,实现基地和企业合作共赢。”张掖市种子管理局负责人介绍说。
记者注意到,张掖市竞争性配置玉米制种基地采用综合评价“计分制”,包括制种企业生产经营指标(基础项)、制种企业创新经营业绩指标(加分项)、制种企业经营自律指标(扣分项)和一票否决四个方面。
“县里又对各项计分指标进行了细化。1月份,由种业协会牵头,组织农业、工信、统计、税务等部门和企业一起进行现场打分,企业对得分项有异议可以现场提出,我们坚持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对评分结果进行现场公示,依据得分将企业分为4个等级,据此进行制种基地的竞争性配置。”杨平说。
“跨县区生产经营企业由市种子行业协会进行综合评分并通知县区;县区内生产经营企业由县区农业农村局进行综合评分,评分结果进行公示。企业有异议的,申请张掖市种子行业协会复核。”张掖市种子行业协会秘书长宋学林说。
“张掖市对玉米制种优质基地资源进行市场化竞争性配置,目标很明确,政策很科学,措施也很到位,通过竞争性配置,我们公司今年的制种面积增长了约七成,有效满足了企业生产需求。”中种国际种子有限公司张掖负责人柴利红说。
系统规划引领提质增效
2011年,“张掖玉米种子”成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是国内唯一的农作物种子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3年7月,张掖市被认定为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甘州、临泽、高台三县区被认定为国家级制种基地县;2018年,全国玉米种植面积6亿多亩,其中一半的玉米种子产自张掖,这意味着每两粒种子中就有一粒产自张掖。
“十三五”时期,张掖市玉米制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年均产种量4.2亿公斤,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41.6%、45%。
去年,张掖市多次专题研究玉米制种产业发展,决定建设玉米制种产业功能区。为此,张掖市委托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院编制《张掖现代农业产业功能区规划》和《张掖市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21-2025)》,邀请唐华俊院士担任专家评审组组长完成评审。划定玉米种业功能区130万亩,建设核心示范基地35万亩,从思路定位、发展目标、区域布局、重点任务、重点工程等方面进行长远系统规划。
按照规划,到2025年,张掖市将建成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优势繁育基地130万亩,年生产面积稳定在100万亩,年产优质玉米种子4.5亿公斤,全产业链产值达到百亿元。
同时,张掖市还制定出台《加快现代种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从支持依法纳税、支持投资经营、支持科技创新、强化人才服务、优化基地配置、创新发展平台等方面提出12条具体措施,鼓励支持企业在张掖发展“总部型”经济,开展基地共建、品种选育、新品种权购买、机械化和营销体系建设,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
为进一步增强“张掖玉米种子”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张掖市制定出台玉米种子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使用管理办法、《张掖精品玉米杂交种子质量规范》,发芽率、纯度、净度分别比国家标准高10个百分点、1个百分点、0.5个百分点,超越全球质量标准,增强张掖玉米种子的品牌效应。
张掖市坚持系统治理模式,加大地方种质资源保护力度和种子检疫工作力度,确保玉米种业安全。进一步规范企业管理和生产经营秩序,保护植物新品种权,维护种子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构建企业种子生产许可证、生产品种备案证、品种产地检疫证、种子调运检疫证、制种基地流转合同、制种企业完税证、张掖玉米种子标识使用许可、农业政策保险单“八位一体”的监管服务体系,为玉米种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今年,张掖市按照“储备一批、实施一批、谋划一批”的原则,重点申报甘肃玉米制种产业集群、张掖市100万亩玉米制种基地水肥一体化建设、张掖市有害生物“空天地”一体化监测预警防控体系、国家级农作物品种区域性试验站、甘州区玉米种子加工园、甘州区种业小镇、临泽县国家级玉米种子产业园等一批重大产业支撑项目,全方位提升张掖种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实现种业大市向种业强市转变。
“张掖玉米制种产业在国家粮食安全,特别是玉米种业安全战略中占有重要位置,系国之大者。张掖市委、市政府主动担起做大做强玉米种业、保障国家粮食和种业安全的政治责任,认真学习贯彻国家《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十四五’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设规划》和《甘肃省振兴河西国家玉米繁育制种基地实施方案》,抢抓种业振兴行动和建设种业强省重大机遇,把中央‘打好种业翻身仗’的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放大张掖国家级现代制种基地优势’工作安排细化、实化,落地到位,全力把张掖玉米制种产业打造成国家所需、张掖所能、群众所盼、未来所向的标志性主导产业,全力打造全国最具生产优势、产业最集中、现代化程度最高的精品玉米种子生产‘北扩’基地。”张掖市委相关负责同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