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撰稿人 李清凌
闻名于世的中国佛教四大石窟寺——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山西云冈石窟及河南龙门石窟,一半在甘肃境内。莫高窟、麦积山石窟及甘肃永靖县的炳灵寺石窟,是中国现存最早、艺术水平极高的十六国北朝佛教雕塑群像,它们金碧荧煌,美轮美奂,同这里的古建筑、壁画等一起构成甘肃历史文化极为靓丽的瑰宝。
莫高窟雕塑
魏晋十六国北朝是中国佛教造像的初创时期,就莫高窟雕塑而言,这一时期保留至今的塑像既继承中国雕塑艺术的传统,又吸收犍陀罗雕刻的风格,极为庄严精美。这些雕塑包括泥塑施彩、石胎泥塑施彩、石雕、木雕等多种材质的造像。如现存十六国北凉时期的268窟塑像,是在一狭长主室正壁龛内,彩塑一尊肉髻圆脸,古朴安详的交脚弥勒坐像。北凉275窟正壁也塑一尊高3.4米的弥勒像,它扬掌交脚,坐双狮座,两侧壁龛内还有较小的弥勒像。衣装稍窄,体态俊美,简洁古朴,庄重和悦,整个窟龛所反映的主要是弥勒佛教题材。296窟北周时期的造像,正面龛内塑一尊佛,从内向外,两侧有二力士、二弟子,龛外左右各塑一菩萨。佛像平腿坐,双目微闭,长眉如勾,嫩美而睿智。二弟子俯首沉思,若有所会,龛外菩萨也极清隽。佛、弟子、菩萨均施粉面,更显得朴素、雅正和庄严,是一组难得见到的佳塑,令所有观赏者赏心悦目,感触颇深。
莫高窟这一时段的塑像以北朝时期数量最多,规模最大。285窟是魏宗室东阳王元荣所造,428窟是北周武帝时的建平公于义造。窟室宽敞,像设较多。仅供养人就有世族、僧侣、奴婢等,他们不论男女、尊卑,分列在石窟甬道的两侧,体现出佛教众生平等的思想。造像形态大都呈现出宽额隆鼻、细眉长眼、嘴角含笑,无比安详静穆的特点。可以想象,在那个杀伐战乱的社会环境下,这些栩栩如生的佛教造像能给人以温暖、安慰和希望。248窟中心柱正龛佛像、259窟西壁正龛内北魏塑二坐佛像,都一腿盘坐,一腿斜伸,左手搭在膝盖上,右手举起,双目微闭,似在思维。脸圆形,额宽眉长,微低头,有髭须,神态极为静穆。257窟的坐佛,衣褶采用贴泥微凸的塑法,不同于中国传统的阴刻法,应是受犍陀罗雕刻技法影响的结果。不论哪种技法,所刻衣纹都很匀称,工艺洗练,质感很强。尤其是西魏、北周时期的菩萨像,腰围长裙,肩搭霞帔,挂于两臂,在胸前打结。个个神态文静,含蓄微笑,可亲可敬,给后世造像者以极大的启发和影响。
莫高窟这一时期塑像的主要特点是身躯健美,面容清俊,超凡脱俗,富有智慧,雕塑技巧中西结合,生动感人。每看一窟,都会让你受益匪浅。
炳灵寺雕塑
炳灵寺石窟位于甘肃永靖县小积石山,关于它的创建还有一段传奇故事。据唐沙门释道世记载:“晋初河州唐述谷寺者,在今河州西北五十里。度风林津,登长夷岭,南望名积石山,即《禹贡》导河之地也。众峰竞出,各有异势。或如宝塔,或如层楼。松柏映岩,丹青饰岫,自非造化神功,何因绮丽若此。南行二十里,得其谷焉,凿山构室,接梁通水绕寺,花果蔬菜充满。今有僧住。南有石门,滨于河上。镌石文曰:‘晋太始年之所立也’。”(释道世《法苑珠林》)太始又作泰始(265年—274年),是晋武帝的年号。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早在东汉时代就在洛阳建立白马寺。三国吴孙权在建业(今江苏南京市)立建初寺,作为佛教传入中国的第二站(第一站在今新疆),说西晋初在河西开窟建寺完全合乎情理。依据这条史料可以判断炳灵寺是甘肃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佛教窟寺。
十六国北朝时期,炳灵寺有代表性的雕塑位于第169窟、第126窟及第6窟。
第169窟是一个自然山洞,壁无规则,地不平整。信众艺人分期选取适当壁面进行雕塑绘画,积渐而大,遂成气候。现存绘塑壁龛被定为24个编号,其中第6号龛塑有一佛二菩萨,榜题标明为无量寿佛和观世音、大势至菩萨。龛中有建弘元年(420年)造像题记,可知是西秦乞伏炽磐时代的作品。佛像宽额隆鼻,细眉长眼,穿半披肩袈裟,结跏趺坐于莲台。菩萨披肩长发,上身袒露,佩璎珞,饰臂钏、腕钏,穿大裙,站于莲台。塑像的面、胸及四肢涂以白色,五官轮廓用墨线勾勒,衣裙、背、项光施以彩绘,佛的背、项光绘火焰纹。背光内有伎乐天,分别持箜篌、腰鼓、排箫等。第17号龛下部西秦石胎泥塑半跏菩萨思维像,左手搭于膝上,右手斜压在坐台沿,双眼微闭,低头含笑,脸相圆满,似老似少。就是说,让老人看像是老人,年轻人看像是年轻人,又都会给你和悦轻快的感觉。龛内北壁上方彩绘有十方佛。其他编号的窟龛内以及可以容纳图画的壁面,原都随形就势,不惜工费地创置塑像和壁画。
第126窟开凿于北魏。窟中正壁龛内雕塑二佛,微侧身相对,佛两侧贴龛壁各半圆雕出一菩萨。佛座下北侧雕有一供养弟子。北壁雕有交脚弥勒及二菩萨,弥勒方座,座下雕二只狮子。窟内壁面浮雕满布,一片璀璨,细数共有112尊雕像,并有北魏宣武帝延昌二年(513年)造窟题记。雕像技艺颇高。如正龛两佛,反映的是释迦、多宝佛说法相。两佛脸呈方形,面容清癯,肉髻前倾,细眉隆鼻,薄唇凸颐,眼均微闭,长颈薄衣,一手抚膝,一手扬掌,似在讲说善恶因缘、生死轮回的道理。此类雕塑题材在国内其他石窟中也能见到,似有固定的模本,但像炳灵寺这样品位高,有题记的雕像并不多见,它完全称得上这一时代释迦、多宝说法像的标准版本。
第6窟开凿于北周。窟呈平面长方形,平顶,高2米,深1.9米。南北两壁雕菩萨立像各一尊,均戴宝冠,袒胸,披巾于腹前交叉下垂,着长裙,手执净瓶、念珠等法物。壁上绘有宝树、千佛,南壁下方绘《猴王本生故事》。但见山间大树上,猴在攀援、鹊鸟憩息,一片安详自得的样子。图画完整清晰,是相当珍贵的佛教美术史资料。此外,第1窟(原第16窟)的西秦石胎泥塑立佛(现安顿在卧佛殿内),长8.6米的北魏泥塑卧佛, 第172窟北周造五身立佛、三尊坐佛泥塑像等,都是这一时期炳灵寺的重要造像。
麦积山雕塑
麦积山的佛像雕塑以北朝时代的最具代表性。开凿于北魏时期的第78窟、第121窟、第133窟,开凿于西魏时期的第44窟、第123窟和第127窟等,都是这一时代雕塑的“亮点”。
麦积山十六国北朝的石窟多呈方形,或平顶,或顶如复斗。窟中布局,大都在正、左、右三壁塑像,多是每壁一佛二菩萨,有的还有弟子、比丘、比丘尼、天王、力士、供养人等塑像。很多造像活泼生动,呼之欲出,具有强烈的生活内涵和世俗情调。
位于西崖下部的第78龛,像塑于北朝初期,它的开窟时间可能更早。该龛高4.5米、宽4.7米,龛内宽敞。正壁和两侧壁设佛坛,坛上有坐佛。正壁高3.25米的主尊,细眉隆鼻,眼睛略凸,高肉髻,挺身躯,袈裟右袒,衣纹为阴刻线条,结跏趺坐,神情有点像云冈石窟第20窟的那尊大佛。两侧原有菩萨各一尊,已毁。右壁龛坐佛高3.18米,作禅定印;左壁造像已毁。这里的雕塑是麦积山现存最早的造像之一。
第121窟正壁和左右壁各开一龛,龛内各塑一佛。正龛两侧上部还有影塑佛弟子各一排五身,高约0.3米,均着宽厚的袈裟,但相貌神情各不相同。左右两壁里侧的胁侍菩萨同正壁龛外两边的比丘、比丘尼相挨而立,上身微微前倾,肘、肩和头部靠得很近,似在听了佛的讲法,会心地微笑,又像是乘便私语几句。那活泼生动的神情,和谐自然的氛围,给人以亲和力和亲切感,是该窟最优秀的作品之一。此窟前壁左侧塑一袒胸持杵力士,右侧为披甲天王。造型夸张,威严无比,它也是同类造像中的佼佼者。
第133窟(或称万佛堂、碑洞)中有十余组塑像,壁上有影塑,窟中还有18块完整的造像碑,第10号碑中央自下而上刻释迦、弥勒以及释迦多宝二佛坐像,碑四周有10幅佛传及佛本生故事图,这是北魏时期的遗珍。第16号碑中间一栏三尊坐佛,衣饰刻纹极为细腻,龛外左右角各雕一飞天,下方各立一脚踩狮子的天王,造型生动,雕刻精绝,是古代造像碑中的精品。此窟主室的正、左、右三壁凿有11个深浅不一的佛龛,每龛都有绘塑,为麦积山塑像的代表作。
第123窟左右两壁外侧的童男、童女,男孩健美、单纯、乐天;女孩娇嫩、稚气、淳朴。他们神态酣甜,真实可爱,似邻家孩童,就算你是头一回来到这里,也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左壁坐佛同样显得沉静入微,超凡脱俗。
第127窟正壁龛内是一垂足坐佛及二菩萨,石刻佛像的背光和项光中散在的飞天,紧紧围绕坐佛飞翔,绘塑结合,灵气十足。佛像面容清俊,衣褶垂于座前,厚重而自然。据研究,它经过后世的重塑,但两侧的胁侍菩萨是原塑,能代表西魏雕塑家的高超技艺。菩萨高髻宝冠,和悦端庄,服饰华丽,风姿绰约,是南北方造像艺术交流、佛国同人间温情融会的结果,像这样的雕塑水平,莫说是在麦积山,就是在全国任何著名的石窟寺里也不多见。
麦积山雕塑主要有三种特点。
一是世俗化倾向。许多造像虽然反映的是佛国故事,但那衣饰、面容、神态、氛围又同人间俗情无异。如前述第121窟北魏菩萨塑像,着褒衣博带式袈裟,与弟子紧紧相依,会心地交谈,犹如现实生活中的一对姐弟,充满着轻松、愉悦和活力。第123窟的维摩诘头梳小髻,面容清癯睿智,像是一位知识广博、家境富裕的士人。同窟文殊菩萨与维摩诘高度相当,服饰华丽,潇洒大度,沉静无畏,看着这幅维摩诘与文殊菩萨相辩的经变像,准会使人想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家们辩论的场景。那佛国的情境,不就是世俗上层社会生活情景的提炼和移植吗?类似世俗化的雕塑,在同时代其他洞窟中还有许多,并不少见。
二是民族化风格。就是将印度佛教的内容尽量用中国传统的雕塑技巧和风格表现出来,以吸引中国的信众。在这里,庄严慈悲的佛菩萨,威武雄健的天王、力士,美妙欢乐的飞天,虔诚肃立的供养人以及凶恶可憎的鬼怪等,艺术造型上既有遵循印度佛教造像仪则和受犍陀罗雕刻造像影响的因素,如肉髻、垂耳、眉间白毫、印相及菩萨的臂钏、腕钏、璎珞、右袒法衣、阔肩细腰、跣足等,但更多还是以传统写实的雕刻为基础,以现实生活为依据、写形传神,创造出中国化的佛教造像。如佛像的体型、相貌、服饰及精神状态等都尽可能地以中国人的特征为底模,进行概括、提炼、升华和造型。许多塑像慈祥、善良、温柔、智慧、淳朴的面容和神态,给人以可亲可敬的感觉和无限美的享受。我们知道,佛教传入中国甚早,但就塑像而言,魏晋南北朝算是初期。麦积山石窟的工匠在佛像中国化的尝试上,既是大胆的也是成功的。
三是多样化的雕塑材质和技法。麦积山雕塑的取材有石质、泥质、石胎泥塑、木质等多种,以泥塑为主,这是因为当地的石质比较松散,木质又不好长久保存。雕塑技法有独立于墙壁的圆塑、凸出墙壁的高浮雕塑、粘贴在壁面上的模制影塑和以墙为依托的壁塑几大类,加上有的上彩、有的素面以及雕塑与绘画相结合等,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尤其是彩绘与纯泥塑并用,塑与画相结合的“薄肉雕”方式,虽可归类于壁塑,但它与一般的壁塑又不完全相同,将那匠心别具、技艺独创精湛、效果极佳的塑法说成是北周时代新创、麦积山独有的塑法未尝不可。七佛阁等处保存较好的石质窟檐,充分体现了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造型技术和想象力,是麦积山乃至中国佛教艺术中难得见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