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22年02月25日
第07版:综合

亲历非凡盛会 见证冬奥精彩

张铁梁

王睿君

张文博

杨方铭

卢伟山

编者按:为了向广大读者和受众呈现2022北京冬奥会盛况,甘肃日报社、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组建了一支由5名记者组成的北京冬奥会采访组。1月31日,在阖家团圆的节日氛围中,采访组踏上赴京采访之路。在北京冬奥会期间,他们用笔、镜头记录和传递了一场场精彩赛事,用心感受冰雪中的激情、温暖和感动,见证了这场盛会的非凡和卓越。如今,北京冬奥会已圆满闭幕,但这段采访经历注定在他们的职业生涯中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

时光带不走的故事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睿君

长亭外,古道边,折柳寄情,共赴未来。

2月20日晚,随着北京冬奥之火缓缓熄灭,无与伦比的北京冬奥会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16天很短,短到没能记录每一份荣耀,没能感受每一次悲伤;短到每一滴汗水背后的故事,我们还不曾悉数。16天很长,长到开幕时还是滴水成冰,告别时已是春花烂漫;长到多年以后,我们还会忆起这段光阴里的故事。

这里,有雪中的激情豪迈——

2月14日晚,徐梦桃摘得自由式滑雪女子空中技巧项目金牌,为中国女队实现该项目冬奥金牌“零的突破”。

这些天,我脑海里满是徐梦桃赛后身披国旗在赛场大声呐喊的画面。31岁老将、12载拼搏,“四朝元老”圆梦北京,多少言语都难以述尽背后的辛酸。

似水流年,往事并不如烟。从烧烤摊到奥运冠军领奖台,徐梦桃的人生“逆袭”路上满是荆棘。那些深夜里流过的泪水、雪地里洒下的汗水、跌倒时留下的伤痛……最终换来圆满的结局。

这里,有冰上的诗情画意——

2月19日晚,面对俄罗斯奥委会队选手“三面夹击”,中国组合隋文静/韩聪踏着《忧愁河上的金桥》的动人旋律,优雅登场。

这首轻柔优雅、庄重古典的民谣,表达的是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隋文静/韩聪将自己一路走来的过往融入其中,赋予它新的生命。

从青涩少年到成熟老将,携手15年来,隋文静和韩聪相知相伴、相互扶持,终于跨过“忧伤的河”,走向“金色的桥”,迎来人生的巅峰时刻。

这样的奋斗历程,又何尝不是人生之路的缩影。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坚守,可达胜利彼岸。我们也许达不到奥运健儿的高度,但可以学习他们接受遗憾的勇气、不懈奋斗的姿态。

奥运赛场是人类超越自我,实现梦想的舞台。然而,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的意义远不止这些。

奥林匹克运动为和平而生、因和平而兴。2021年7月,奥林匹克格言在“更快、更高、更强”之后加入“更团结”,赋予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新的内涵。

面对新冠肺炎在全球快速传播的严峻形势,中国为世界奉上的这部华美大剧,不仅为身处疫情寒冬的各国人民带来温暖和希望,也为动荡不安的世界注入和平与团结的力量。我们坚信,这场以奥林匹克之名的聚会,必会让人类看到穿透黑暗的曙光,凝聚起守望相助的力量。

北京冬奥会采访期间,我每时每刻都被喜悦、激情、感动所包围。这一个个温暖人心的故事,这一个个故事背后的主角,相信很多年以后还会有人说起。

虎年春节与北京冬奥的“完美邂逅”,注定会成为经典传奇,任凭岁月流逝,但这一幕将是永恒。

以中国智慧传递冰雪热情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文博

除夕夜,天安门广场华灯璀璨,“精彩冬奥”主题花坛耀眼夺目。以传统中国结为主景,完美嵌入冬奥会会徽、奥运五环、冰雪元素,中国结象征吉祥团结,构思精巧,寓意五洲同庆冬奥会。

在北京落地采访的第一站,我们报道组一行便被兼容并包的中国智慧所惊艳。

北京冬奥会开幕前夕,记者跟随北京市民春节游园的脚步,先后走进景山公园、故宫、大栅栏、天坛公园、永定门等地。所到之处,除了中国结、大红灯笼、春联等传统春节元素外,“冰墩墩”“雪容融”等冬奥元素更是随处可见,二者和谐相融,创造了新年味,带来了新体验。

在最重要的节日里迎接最期待的盛会,首都北京处处洋溢着喜庆与欢乐。当纯洁的冰雪白与热烈的中国红“完美邂逅”,“中国风”里透着“国际范儿”。

此后,随着冬奥会采访的逐步深入,一项项服务于冬奥的中国创造,迸发着智慧的火花,让我深感骄傲并为之折服。

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打造出“最快的冰”;拥有全球第一条360度回旋赛道的“雪游龙”蜿蜒山岭;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尽展中国风……一座座壮观的高科技场馆,带来全新参赛体验,激发出全球冰雪健儿的激情。北京赛区13个竞赛和非竞赛场馆,有11个是2008年奥运会留下的,创造性实现冬夏项目双向转换,中国经验、中国智慧蕴藏其中。

“冰丝带”拥有亚洲最大的人工冰面,碳排放趋近于零;“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奥运史上首次实现所有场馆“绿电”全覆盖;时速350公里的全球首条智能高铁线路,全程护航冬奥赛事……北京冬奥会的生动实践,让国际社会看到了中国用科技和绿色描绘未来的创新力和行动力,也以创新方式向世界表达着中国的热情。

面对疫情的严峻挑战,我国抗疫的宝贵经验运用在冬奥会上,赛场全流程、全封闭、点对点的防控体系,不仅营造出安心、人性化的参赛环境,还让赛场边迎来久违的观众,场馆里的热情欢呼与呐喊,激励着运动员挑战极限、佳绩迭出。

开幕二十四节气、闭幕十二生肖。从立春日“一片雪花”起笔,到临别时“折柳寄情”收笔,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同样以中国智慧描绘了一幅关于拼搏与梦想、团结与和平的冰雪画卷,以简约之美呈现“中国式浪漫”和“双奥情怀”。

壬寅虎年正月,我在首都北京亲眼见证了独一无二的冬奥盛会,充分感受到了中国智慧,这让我一生都值得铭记!

双奥之城,我有幸见证

新甘肃·奔流新闻记者 卢伟山

来时迎客松,去时送别柳。

当80名舞者在鸟巢走出美轮美奂的送别图,2020北京冬奥会也到了告别的时候。在这个挥手说再见的时刻,我的思绪却一下子回到了14年前,29只巨大的脚印跨过北京上空时留在内心深处的强烈震撼,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2008年,我国第一次承办奥运会,全国人民莫不翘首期待,和奥运有关的任何点滴都是新闻热点。我早早就被报社派往北京,报道奥运筹备、场馆建设等内容,我至今清楚地记得当年出发的日子——2月24日,正月十八。

当时,北京奥运会的主场馆鸟巢,虽然主体工程早已完工,但是内部装修、跑道铺设等后续工作还在紧张进行中,与之相邻的国家体育馆也在进行内部装修,而造型独特的水立方已早早完工,并且已经举办过多场测试赛和丰富多彩的群众体育活动。

我住在距离鸟巢不远的亚运村里,每天早出晚归,奔波于各大高校,随时关注着各大比赛场馆的建设进度和各种规格的测试赛情况,耐心等待北京奥运会的正式开幕。

终于等来了8月8日,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门票早早就被一抢而空,9万人涌入鸟巢,一睹这场由中国人为全世界呈现的视觉盛宴。身在媒体席的我,和现场观众一样,心情无比激动,甚至无法冷静观察和仔细思考,心中有的只是无尽的自豪。

这一次,当接到报道北京冬奥会任务时,我的内心充满了期待。毕竟,能在一座城市同时采访夏季和冬季两届奥运会,这是一名记者难得的机会。

我和4名同事组成的甘肃日报社、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北京冬奥会采访组,于除夕抵达北京,开启了冬奥会的报道之旅。虽然因为分工不同不能进入赛场感受运动员们的拼搏精神和冰雪运动的独特魅力,心中略有遗憾,但是闭环外的工作同样精彩。在近20天的时间里,我穿行于北京的大街小巷、文化场馆、科技企业,感受“双奥之城”的独特魅力、深厚底蕴和巨大实力。

两届奥运会,各有各的精彩。从李宁惊天一跃点燃北京奥运会主火炬,到两位00后运动员将最后一棒火炬留在大雪花的中心,我们更加环保绿色;从积极新建到改造利用,北京更加务实节俭;只要6小时,五棵松体育馆就完成“冰篮转换”,而将她恢复原貌只需要两小时,中国的科技实力有目共睹;从14年前我们对金牌的无比渴望,到带动3亿人上冰雪的倡议和朋友圈里数不清的雪场靓照,我们对体育的理解悄然而变,而这就是两届奥运会带给我们的最大收获。

在全球防疫形势依然严峻的背景下,东道主中国为全世界热爱运动的人们奉上的一次无与伦比的冰雪盛宴,她让人如此难忘,这般难舍。但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无论是甜蜜的记忆还是遗憾的泪水,都是四年以后相约的最好理由。

作为至今唯一一座拥有“双奥之城”头衔的城市,北京留给全世界的,不仅是一个冬天的温暖,还有无比的热忱和开放的胸怀。

这一切,我有幸置身其中,见证的不仅是一座城市的荣光,更是一个国家的崛起。

见证历史 铭记感动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铁梁

2022北京冬奥会设有两个新闻中心,一个是主新闻中心,属于国际奥委会注册记者,主要在闭环内对冬奥赛事进行采访报道;另一个是北京新闻中心,属于非注册记者,主要任务是围绕绿色奥运、科技奥运和人文奥运三大主题,采访报道“双奥之城”北京的城市变化、城市风貌和科技文化等软实力。这次北京冬奥会的采访,我就属于非注册记者一类。

1月31日除夕,我和同事一同出发前往北京。临行前,甘肃日报社、甘肃日报报业集团为我们举行了简短而热烈的出征仪式。能够承担此次报道任务,我在倍感幸运的同时又深感责任重大。

当天,我们到达北京驻地宾馆已是下午4时多。我们没有怠慢,立刻进行实地采访,目标锁定为天安门广场“精彩冬奥”主题花坛。

进入北京天安门广场已是傍晚时分,随着太阳缓缓落下,天空渐渐呈现出深蓝色。广场上华灯点亮,照射得“精彩冬奥”主题花坛中央的中国结格外醒目。作为一名老新闻摄影人,我深知此时是拍摄的最佳时刻,我按动相机快门,记录下除夕夜里北京天安门广场上最美的“冬奥时刻”。那一刻,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我既激动又踏实。

本届冬奥会,北京新闻中心共有1700名非注册记者参加采访。每天有机会参加北京新闻中心组织采访的记者大约有60名。在北京的十几天里我有幸参加了一次“走进隆福寺胡同”活动,这也是唯一一次中签的实地采访,但就是这一次也令人难忘。

更多的采访,都是大家或集思广益,或灵机一动,主动跑来的新闻稿件。我们将“客场作战”变成了“主场作战”,成天马不停蹄,奔波于北京的大小胡同,自己仿佛又找回了多年前跑社会新闻的感觉。

不论是在北京隆福寺胡同采访、夜探“鸟巢”、寻访大年初一景山公园的年味、拍摄“冬奥之悦:我与冬奥有个约会”儿童画展,还是采访冬奥宣讲团成员刘超英、“生命之光”北京艺术双年展等,透过我的镜头,尽显了北京“双奥之城”的魅力,传递了人们对北京冬奥会的热情,展现了社会各界人士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如今,北京冬奥会的大幕已经落下,但此次采访,将在我的职业生涯里留下最深刻的记忆。

这段记忆永远闪闪发光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杨方铭

万众瞩目的北京冬奥会,历时16天,已圆满闭幕。中国向世界奉献了一届无与伦比的冬奥会,作为一名新媒体记者,我有幸参与报道、经历其中,见证了许多伟大的时刻,记录了很多激动人心的故事,感受到了“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体会到了“简约、安全、精彩”的办奥理念,也看到了爱和包容、交流和相融。

在10多天时间里,我时时被感动着、被激励着。除夕当天,甘肃日报社、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北京冬奥会采访组抵达北京。在这个万家团圆的日子里,首都北京张灯结彩,当冬奥会遇到春节,“中国红”与“冰雪白”交相辉映,让大家热血沸腾。来不及卸下行囊,我们就奔赴天安门广场,开始了我们的“冬奥之旅”。

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是在2月2日。冬奥火炬开始在北京赛区传递,我早早来到了首钢园。天气很冷,感觉被冻透了。等待了3个小时后,“飞扬”火炬终于进入了视线,我忙按下摄像机的“录制”键,这才发现手指已经冻僵,只能机械地戳击才完成录制。然而天越冷,人群越沸腾。当北京首钢园的首位火炬手——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张利,高举火炬从人们面前跑过,人群中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呼喊声和加油声。我高举着手中的摄像机,和人群一起向前奔跑。一种生为中国人的骄傲和责任感油然而生。

最特别的记忆,是在2月4日。晚上,北京冬奥会即将隆重开幕。所有的人都在等待着这一伟大时刻。人们自发地聚集在国家体育场和其他有奥运标志的地方周围。在北京王府井大街,冬奥会倒计时牌前慢慢聚拢了很多市民。随着开幕式的时间越来越近,越来越多的市民围在倒计时牌周围,自发地开始了倒数,“二十、十九……十、九、八……三、二、一!”“让我们,一起向未来!”热情的氛围,激动的呐喊,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眼神中满是期待与自豪。

一块冰,一朵雪花,一个中国结,一个创意无限的点火仪式。太多的惊喜、太多的精彩值得铭记。运动员、志愿者、体验官、媒体记者,太多的人值得铭记。还记得2月6日,我们来到了北京市大兴区“冠军之家体育收藏馆”,它的主人叫刘超英,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火炬手,同时也是本届冬奥会宣讲团成员,他是一名奥运纪念品的收藏爱好者,更是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手持奥运火炬跑步里程之最的保持者。在采访中,刘超英告诉我们,从2020年开始,他每天坚持手持奥运火炬跑十公里,在2021年6月完成了100场马拉松的目标。“我会一直坚持下去,将奥林匹克精神传递下去。”刘超英坚定的语气和眼神透露出他对于奥林匹克精神的坚守和对祖国的深情,这份对奥运精神的执着,无不打动着现场的每一个人。在他的身上,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奥林匹克包容、融合、共享的精神已经在北京、在中国生根发芽。

正是每一个普通人的付出,才成就了如此辉煌的盛会。每当被一个个为冬奥会默默付出的故事所感动,一种对于奥林匹克精神的崇敬之情便在我心中油然而生。

版权声明

《甘肃日报》(数字报)的原创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每日甘肃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甘肃日报》(数字报)所登载、发布的原创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2022-02-25 1 1 甘肃日报 c300891.html 1 亲历非凡盛会 见证冬奥精彩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