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22年02月25日
第02版:要闻

看静宁如何变“废”为“肥”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田丽媛

提到静宁,首先想到“静宁苹果”。

“静宁苹果”之所以名扬天下,除了其地处北纬35度世界公认的最佳苹果生产带外,还有一个重要秘诀——变“废”为“肥”。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静宁苹果高产优质与近年来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走绿色果品高产高效发展之路密不可分。”静宁县果树果品研究所所长李建明说道。

作为全国最大的苹果生产基地,静宁县苹果种植面积达100万亩以上,年产量达80万吨,全年有机肥需求量达50万吨以上。

如此大的有机肥需求量,当地如何解决?

近年来,静宁县坚持把肉牛产业作为促进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有机肥生产等延伸产业,促进循环农业和产业互通融合发展。目前,全县肉牛存栏10.6万头,年产粪污废弃物达120万吨左右。

位于静宁县甘沟镇的昊康牧业有限公司,正是变“废”为“肥”的典型代表。

“公司集肉牛繁育养殖、有机肥生产加工、废物循环利用为一体,走出了‘饲草种植—肉牛养殖—肥料加工’的产业链循环发展路子,延伸了产业链,提升了价值链。”公司董事长尹喜生介绍道。

尹喜生曾在宁夏隆德县淘得第一桶金,“我虽然身在隆德,但时刻关注着家乡的发展,希望能为家乡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017年,尹喜生毅然返乡创业。从开办污水处理厂到养殖100头肉牛,再到现在肉牛存栏近2000头,尹喜生感触最深的是“赶上了好政策”。

为促进肉牛产业增效、农民增收,2021年,静宁县出台加快平凉红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24条实施意见,这让尹喜生信心倍增。

2021年初,昊康牧业有限公司投入1000万元,流转2万亩土地种植饲料玉米。同年3月,投资6041.58万元完成一期养殖基地建设,牛存栏达1800头。今年初,公司又投资1.2亿元建设二期养殖基地,建成后牛存栏将达5000头。

走进公司养殖区,一头头体格健壮的红牛在舒缓的音乐声中悠然自得,10座牛棚整齐排列。饲喂车间里,各种设备一应俱全,拌料、喂食、清粪等全部实现机械化。

“春节刚过,二期项目就已开工,计划修建牛棚12座,新养殖肉牛3200头。”尹喜生说。

来到污水厂多段多级生物反应池,泥土清香扑面而来,一排排绿植整齐摆放。

“这是污水处理厂的‘心脏’,污水厂的干污泥、牛场产生的牛粪、周边养殖户的猪羊鸡粪、废弃果木和玉米秸秆等经过混合搅拌输送至高温发酵塔,使其充分腐熟、灭菌、除臭、去水,最终加工成有机肥。”尹喜生介绍说,肥料重点供给周边区域果园生产、设施蔬菜及玉米种植,既解决了生态环保问题,又为果菜产业发展提供了有机肥料,年生产量达20万吨。

沿着污水处理厂氧化塘边的步道一路前行,只见一汪碧水清澈见底,蓝天白云倒映其中,几群水鸟在这里安了家。

“这是经过消毒处理后的水,用于城区浇洒道路和绿地,脱水污泥经好氧发酵用于园林绿化,有效提升中水回用、污泥无害化及二次利用能力。”尹喜生介绍道。

不论是粪污变废为宝,还是污水净化利用,都从根本上解决了有机肥短缺及环境污染等问题,静宁县正努力向着绿色循环、产业融合的方向发展。

版权声明

《甘肃日报》(数字报)的原创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每日甘肃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甘肃日报》(数字报)所登载、发布的原创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2022-02-25 1 1 甘肃日报 c300876.html 1 看静宁如何变“废”为“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