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22年02月24日
第10版:阅读

【甘版图书】

让传统戏剧绽放光华

孔令纪

中国西北,依山接水,连畔种地。这里有农耕文明的八百里秦川和董志塬,有四季如春的陇上江南,有瀚海无垠的沙漠戈壁,有金戈铁马的古代战场,有银装素裹的雪山冰峰……古丝绸之路正是经过这里,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以秦腔为主的西北戏剧,作为先辈留给我们的深沉、厚重的无价瑰宝,千百年来记录着人民群众的心声,承载着优秀传统文化的源流;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成长,经历了千百年的沉淀、陶泽和发展嬗变,经过一代代一脉相传和不断创新,以其丰厚的文化底蕴、突出的历史贡献、质朴的艺术魅力而备受尊崇。

以秦腔为主的西北传统戏剧,纵横古今,博雅通实,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演员化妆表演的彩妆戏,有签手表演的皮影戏,有人动偶动的木偶戏等。以表演艺术为中心,有效地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具有成熟而完备的写意性、虚拟性、程式性,以“唱、做、念、打,手、眼、身、法、步”“四功五法”为基本技艺手段,成为高度的艺术综合体。其声腔曼妙委婉,韵律动人;其人物形象饱满,鲜活生动;其故事感人至深,脍炙人口。

西北传统戏剧剧种繁多,群星璀璨,有秦腔、阿宫腔、弦板腔、影子腔、碗碗腔、老腔、线腔;有关中道情、陕北道情、陇东道情、盐池道情;有曲子戏、老调戏、鼓子戏、高腔戏、高山戏、采茶戏、秦州平腔戏、玉垒花灯戏;有眉户、同州梆子、陇剧、商洛花鼓、兰州鼓子、汉调 桄桄、汉调二黄等。一本好戏,益于社会,启迪人心。这些传统戏剧深深地植根于群众之中,人们将之作为一种辨别美丑、陶冶情操的教育方式,一种沟通交流、抒情宣泄的娱乐方式。

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文化形态,中华传统戏剧文化当前面临着无法回避的挑战。对于以秦腔为代表的西北传统戏剧,无论专业的戏剧工作者,还是戏剧爱好者,都应该尽其所能,脚踏实地,做一点自己力所能及的实事,使涓涓细流融汇成滔滔的艺术长河。为此,我将自己多年来收集、收藏的以秦腔为主的西北地方传统戏剧资料进行归整、分类、缕析、筛选后,编纂成一套《中国西北传统戏剧经典唱段》丛书。

这套丛书资料来源广泛,一剧多个版本,所录入的唱段有来自专业剧团的珍藏存本,有来自民间的手抄本,有来自乡间老艺人口口相传的抢救性记录本;有人演戏剧本、皮影戏剧本、木偶戏剧本。其中,有甘肃省秦剧团、甘肃省陇剧团、兰州市秦剧团、西安易俗社、三意社、尚友社、五一剧团以及陕西泾阳、凤翔、周至和甘肃西和、清水等县剧团的珍藏本和演出本;还包括甘肃省艺研所、甘肃省图书馆、兰州秦腔博物馆收藏的民间手抄本;并收录了陕西礼泉、兴平、华县和甘肃环县、会宁等地皮影班社和陕西长安、乾县、德庆、兴平等木偶班社的演出本和珍藏本。

丛书包括了秦腔、眉户、陇剧、阿宫腔、弦板腔、碗碗腔、道情、曲子戏等多个剧种的唱段。由于同一个内容的剧来自不同剧种、不同表演形式,因此唱词也不完全一样,所以出现了一个剧多个唱段版本相互媲美的奇观。丛书所录入的唱段,保留了古老剧目唱段原有的文学特征和文化内涵,有的唱段耳熟能详、百唱不厌,有的唱段濒临失传、绝处逢生,其共同的特点是唱词原汁原味,精练优美,朗朗上口,雅俗共赏,惊艳了时光,温柔了岁月,散发着西北黄土高原特有的泥土芬芳。

该丛书共60余卷,2400多万字,收集千部以上本戏经典唱段,目前已出版25卷。丛书围绕“传承丝路祖脉文化,荟萃西北戏剧精华”的主题,努力“开启尘封许久的历史文卷,唤醒沉睡的时代记忆,重现传统戏剧的多姿多彩,传承民族文化的精髓神功”,集抢救性、史料性、传承性于一体,填补了西北戏剧剧目史上的空白。

(《中国西北传统戏剧经典唱段》,孔令纪编,甘肃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版权声明

《甘肃日报》(数字报)的原创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每日甘肃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甘肃日报》(数字报)所登载、发布的原创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2022-02-24 【甘版图书】 1 1 甘肃日报 c300658.html 1 让传统戏剧绽放光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