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人间烟火处,年味渐浓时。
年,是国人最盛大的典礼,熬过冬至黑夜最长的一天,进入腊月,一切都热气腾腾起来,陇上各地的人们开始盘算过年的大小事体了——祭灶神、洒银水、贴春联……陇上各地因地域不同,年俗的内容或细节也有所差异,但是,无论习俗和传统怎样变迁,年俗里的年味,依然藏在陇原儿女“岁岁常欢愉,年年皆胜意”的温暖祝福里。
熬腊八粥
陇上年味是从腊月初八就开始的,各地都有喝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多以小米、黄米为主,兰州人要加大米、糯米、红枣、百合片,天水人喜投白菜、萝卜、豆腐、肉,张掖人则要添加青稞糁子、豌豆等辅料。兰州人、天水人,奉粥先祭祀祖宗,再祭户庭,有把粥抹在门楣、灶头、井边、棚圈的习俗,以除不祥,祈盼丰收。之后,全家围炉分食腊八粥,留些剩粥,以寄寓“粘粘(年年)有余”的祈盼。并讲究在天亮之前吃粥,吃得越早越好,早了,预示来年庄稼成熟得早。腊八粥也称“糊涂饭”。一喝“糊涂饭”,人们就开始筹办年货,拉开“忙年”第一幕。
祭灶神
腊月二十三祭灶神爷,亦称过小年。在民间传说之中,灶神从上一年的除夕开始会留在下界供奉自己的百姓家中,保护并且监察老百姓一年里的言行。相传,在腊月二十三这一天,灶王爷就会上天向玉帝禀告自己所待的这一家在过去一年里的举止。因此,对于老百姓来说,灶王爷的“汇报”便关系到了自己在新的一年里是否吉祥如意了。这一天,陇上各地民众会供奉灶糖、灶饼、草料、豌豆各一碟,祷告灶神爷向玉皇大帝多说好事,不提坏事,让灶马吃饱草料,快去快回。祭灶后,天水人扫房清舍,谓之“扫掉穷土”;张掖人则有吃长面的习俗。
扫屋尘
从腊月二十四起,陇上各地开始家家户户大扫除,称之为“二十四,扫房子”,新年新春,掸尘扫屋,不管过年的风俗如何简化,这始终是保留习俗。扫尘有“除尘布新”的含义,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据《吕氏春秋》记载,这一风俗源于尧舜时代。腊月二十四那天,陇上人家就陆续开始打扫起来,全家老少一起动手,清扫房屋积尘,石灰刷墙,新纸裱糊仰尘,擦洗窗棂,糊上新窗纸,贴窗花或贴“窗孔子”(微型花鸟画与书法),擦拭箱柜上的铜什件、器皿污垢,打毡抖土,拆洗被褥。一番流汗劳碌,居室焕然一新,过年的心情也更加舒畅。
洒银水、贴春联
大年三十的午后,老兰州家家户户都会把院落和大门口打扫得干干净净,打上井水,泼洒压尘,谓之“洒银水”,水缸挑满饮用水,称为“装财水”,寄寓致富的梦想。洒银水后,人们就开始贴春联和门钱子。大门联一般贴:“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横批为:“万象更新”。门面贴威武的门神;门头顶贴一绺门钱子,上刻方胜、葫芦等吉祥图案,其下有流苏,五颜六色、随风飘浮,增添节日喜庆气氛。还在二门、屋门贴春联、斗方和“福”字,斗方多为“抬头见喜” “日进斗金”。门是家的出入口,也是家庭的门面,要庄重大方,因此,陇上各地均将“福”字贴得端端正正,庄重表达“迎福”之意,一般不倒贴“福”。
特色年夜饭
除夕晚上,全家老少共进年夜饭,觥筹交错,向长辈敬酒,在年味里其乐融融。老兰州年菜除凉盘、馏热的“碗儿菜外”,一般都会有什锦火锅,豆腐、白菜、洋芋块、丸子、肉片、油炸湟鱼块、粉条,火锅沸腾,热气氤氲,预示来年日子红火。还有一道百合炒肉片,寄寓来年百事合顺的愿望。最后每人吃一碗臊子面,也称长寿面,企盼家人长命百岁。宴后,娃娃们向长辈叩头,长辈则赠压岁钱。娃娃们放炮点花,大人则打牌,或围炉品茗话旧,熬夜,共享天伦之乐。
初一迎喜神
初一黎明,陇中一带有迎喜神的习俗。拜神敬祖后,村民在打头的马颈牛角上系上红绸,驱赶马牛驴骡朝喜神所在的方位奔跑,田野上洪流翻腾奔进,扬起蔽空灰尘,牲口嘶吼声、鸣炮鸣放声、甩鞭声、吆喝声、唿哨声,震天动地,喜鹊、乌鸦、麻雀惊飞,野兔惊奔,壮观至极。迎接喜神后,预示全年万事如意,喜事频来。
初一早晨,陇上习俗,有的全家人吃臊子面,有的吃韭黄大肉水饺,前者企盼长寿,后者意在招财进宝。之后按长幼亲疏,先后给亲戚朋友拜大年。进门后,主人先敬三杯酒,再敬烟茶、糖果,并留酒饭。拜年一直到正月十五,甚至整个正月。
初五迎财神
大年初五,破除禁忌,人们忙着赶五穷。这一天,最大喜事,就是迎财神,祈求财神光临家门,带来福禄寿喜财,新的一年财源滚滚,财运亨通。
据说,大年初五是财神的诞辰,人们在初四晚上就开始请财神,也被称为抢路头,也就是接财神。初五一大早,就要及时祭拜,欢迎财神到家。
而且,商铺通常会选择这一天开市,希望财神光顾,大吉大利,招财进宝。
正月兰州老社火
正月十三至十五,陇原各地都要闹社火。在兰州,社火队会轮番进城巡游演出。社火队通常由疯婆娘、膏药望子开路,以祈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掌管刮风的神祇称风伯,百姓因谐音称为风婆,兰州人则演化成疯婆娘,以形象地指代风神。司掌下雨的神祇称雨师,兰州人将其形象化为持膏药望子的老者。其后是大头罗汉戏柳翠。其后是春官老爷、鹬蚌相争、船姑娘、推车子、黑脸瓜娃子、竹马子、狮子滚绣球、舞龙灯。
再后出场的是太平鼓队。鼓手黑衣武士装扮,各挎黑色桶子鼓,黑色在五行中象征水,以祈求及时雨。锣镲手领先,社长最前,执旗指挥,鼓手挥鞭击鼓,翻腾掷击,鼓声惊天动地,寄寓天下太平、风调雨顺、驱寒增温的企盼。
最后压阵的是铁心子,也叫“高台”,由陕西各字号集资举办,选五六岁的儿童,站在道具上,穿上鲜艳的戏装,装扮成秦腔角色,组成固定人物造型,由壮汉抬行,以险、奇、妙、美取胜。
酒泉地蹦子
酒泉社火地蹦子颇具特色,由领舞的膏药匠率领各四个鼓子、拉花、小和尚,各一个傻公子、丑婆子,大头罗汉、柳翠等组成队伍,在激烈的锣鼓声中,不停蹦跳舞蹈歌唱,动作刚劲,服饰花花绿绿,魅力四射,用以活地脉,翻土更新,祈求神灵保佑、人畜平安、五谷丰登、消灾免祸。
清水县流行马社火,打着秦腔脸谱,穿着戏服,手持兵器,骑在骡马上,在锣鼓敲击声中,走乡串户,犹如洋人嘉年华巡游。村民见到熟悉的秦腔角色,心领神会剧情,在欢快的氛围中期盼风调雨顺。
闹元宵
陇原各地元宵节要吃元宵,赏灯会,闹社火,唱太平歌。亲朋互赠元宵,祝愿百事顺遂圆满。正月十五晚宴,陇人必品元宵,表达在新的一年里幸福康乐、合家团圆和睦的心愿。
在文献和图片的记载里,正月十五,兰州城大街小巷张灯结彩,辕门(现省政府中央广场附近)一带搭灯棚,悬挂大红宫灯、玻璃灯、羊角灯、各色花果动物造型灯与方纱灯,各字号亦悬挂各种彩灯和方纱灯。方纱灯四面彩绘连环画,为《三国》《水浒》《封神榜》《西游记》《东周列国志》中的故事。灯下每面粘贴十五条灯谜,供人猜射,奖品为元宵、笔墨、小帽等。
辕门正中,用八仙桌搭成三层,作为商号竞放爆竹的平台。各商号每夜比拼放爆竹时间和轰轰烈烈的程度,以求来年生意火爆,财源茂盛。
太平歌唱家在太平鼓与铜钹的伴奏下,用粗犷高亢激昂的调子,演唱《三国》《说岳》《水浒》。清朝咸丰年间兰州举人马世焘《兰山竹枝词》云:“金钱再买乐如何,路转星桥灯火多。的是人间春不夜,满城都唱太平歌。”可知道光咸丰年间兰州已有元宵节唱太平歌的习俗。
跳火堆
正月十六夜,有人在大门口燃放火堆,全家大小跳跃火堆,意在燎去不祥和晦气,求得吉祥安泰,迎来财运。火堆熄灭后,挥掀扬除余烬,根据呈现的图形预卜年成丰歉:余烬呈现穗状,据说当年麦子丰收;呈粒状,糜谷要丰收。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正月十五之夜,各家在大门口跳火堆,至今此风不衰。
待到“二月二,龙抬头”,民众炒吃黄豆、麻麦,突然醒悟,豆子一粒一粒吃,日子要一天一天勤俭而过。于是,打起精神,栉风沐雨,春种夏管秋收冬藏,期待下一个年的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