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刚刚过去的2021年极不平凡。一个个激动人心的重大时刻,谱就了2021年的宏伟乐章。而一个个普通人,以奋斗者的底色,与时代乐章同频共振,共同精彩。本报今天推出“我的2021”特别报道,聚焦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平凡个体,记录他们或闪闪发光,或收获满满,或值得铭记,或难以忘怀的2021年,以微观视角,从不同侧面,展现走过的不平凡的2021年,勾勒出新时代奋进新征程的温暖图景。敬请关注。
驻村干部张鑫 让第二故乡更美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白永萍
“张老师,这个英语单词怎么读?”
“张叔叔,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的作者是李白吗?”
“小张书记,真是太感谢了,自从你给彤彤辅导功课之后,孩子的成绩明显好多了。”
……
张老师、张叔、小张书记,这些头衔都来自一个人——天水市麦积区五龙镇雷家窑村驻村第一书记张鑫。
个头不高,皮肤黝黑,笑起来有点憨憨的张鑫,是一位地道的陕北小伙。3年前,他通过考试来到甘肃,成了省人大常委会机关的一名干部,但他却一直怀揣“到基层干出一番事业”的“野心”。
一年后,张鑫主动申请下村,成了雷家窑村驻村工作队里的一员。
来到雷家窑村的第一天,张鑫便马不停蹄地入户走访调查。“雷小平家十亩地,王小兵家四口人,村里的支柱产业是花椒……”这简简单单的记录,成了他工作笔记的“第一章”。
随着工作不断深入,张鑫发现,村民们在感叹雷家窑村发生巨变的同时,关注的方向也由过去的“吃住行”转向了孩子的教育问题。
“村民们不止一次拉着我的手说,现在家里什么都好,就是孩子的作业没人辅导。”张鑫决心要帮村里的孩子们树起靠知识改变命运的“志气”。
张鑫通过改造村里的空闲房屋,组建起了雷家窑村的第一个“温习室”,并利用周末和晚上的空闲时间,给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上课、答疑解惑。此外,他还把村里的留守儿童召集起来,一起到“温习室”学习。
“每天放学以后,我们就到这里写作业,张叔叔不仅给我们上课辅导作业,还给我们准备了很多课外书。”正在“温习室”里写作业的雷思彤告诉记者。
“我计划把村里的在读大学生发动起来,利用寒暑假时间,给孩子们进行一对一辅导。”张鑫说,还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内容穿插到日常辅导中去。
不仅如此,张鑫还第一时间在村里筹建了“雷家窑村爱心理发屋”,为全村60周岁以上的老人、留守妇女儿童及残疾人群提供洗发、理发、剪发等服务。通过电商知识培训,引导和帮助村民大力发展电商,增收致富。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一轮新冠肺炎疫情,张鑫第一时间与村“两委”商议,成立疫情防控小组,带领全村党员干部严防死守,保障村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说起新年计划,张鑫兴奋地告诉记者,除了持续办好“温习室”外,自己还想利用专业知识在村里推广贝贝南瓜种植,想把贝贝南瓜种植发展成村民的致富产业。
“目前,贝贝南瓜已经在村里试种成功了。”张鑫高兴地说。
一年多的驻村生活,让这位“90后”的研究生书记深深扎根在雷家窑村。“这里就是我的第二家乡,我打算在这里好好干。”张鑫坚定地说。
志愿者陈娜 主动担当助抗疫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薛砚
“您好,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
上午8时,甘肃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客服中心工作人员陈娜坐在桌前,清清嗓子,带上耳麦,开启了一天的工作。
咨询回复、信息解答、处理投诉……一个个电话让陈娜腾不出时间喝口水,口干舌燥成为常态,但她却一直默默坚守着。
下班回家,邻居们见了她都会亲切地打招呼,“下班啦”“天气冷,穿厚点啊!”……
一个微笑,一次点头,一句温暖的话语,大家对陈娜的善意,源于2021年这个“90后”女孩的“挺身而出”。
2021年10月底,新一轮新冠肺炎疫情突袭兰州。城关区铁路西村街道和政西街社区云祥小区发现确诊病例,成为封控小区,而同在一个社区内的铁一院高层小区也存在极大的疫情风险。
铁一院高层小区人口密集,老年人多,核酸检测工作迫在眉睫,社区干部人力紧张,陈娜看在眼里,急在心头。2021年10月20日,她主动与社区干部取得联系,担任小区联络员,在小区内挨家挨户敲门,号召居民抓紧时间做核酸检测。
当问起陈娜这样做的初衷时,她说:“遇到这样大的困难,我们年轻人应该贡献自己的力量。”
16层160户人,彻夜未眠的陈娜手指敲门敲红了,嗓子也哑了。组织引导小区居民做完核酸检测,她还建立起148人的小区联络群,为社区抗疫工作提供了极大便利。
“社区里几个老旧楼院,没有物业管理人员,没有楼院长负责联络,短时间内想要大范围做核酸,统计流调信息十分困难,任何地方出现疫情扩散风险,后果不堪设想。”和政西街社区党委书记张瑜坦言,“正是有了像陈娜这样的志愿者,我们的抗疫防线才能织密筑牢。”
随后,社区疫情防控工作全面铺开,党员干部下沉一线补充社区力量,社区党员群里继续招募志愿者。陈娜82岁的爷爷是名老党员,他第一时间在群里回复:“我孙女代我去做志愿者!”
“家人的支持,是我做志愿工作时最大的动力!”陈娜说道,“当时我们这里是封控区,妈妈担心我出去做志愿工作有传染风险。我告诉她,大家居家隔离,繁重的工作总要有人去做,我们做好保障,大家就能平安度过这段艰难时期。”
健康码报备,协助登记流调信息,帮助居民联络生活用品、药品,甚至还有帮助代管宠物……疫情期间的陈娜忙得不可开交。“那时候,部分居民有焦虑情绪,语气差,很难沟通,虽然我也很委屈,但是我既然决定为居民服务,就要认真耐心地把工作做好,这也是我平时做客服工作的时候一直坚持的原则。”陈娜说。
农艺师李振谋 进棚下田教种菜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陈 泳
小寒节气后,在靖远县东湾镇的金阳光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穴盘繁育的莲花菜出苗了。1月9日,靖远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高级农艺师李振谋一大早就来到合作社的大棚里,为产业工人调苗作技术指导。
“要按照苗子的长势、大小区分。”“注意不要伤到苗子的根系。”……在李振谋的指导下,工人们用自制的工具,把大小均等的莲花菜苗调整到一个个穴盘中,动作越来越熟练,速度也越来越快。
“蔬菜类、瓜类的幼苗繁育,主要分自根苗和嫁接苗,这些莲花菜苗就是自根苗。”李振谋介绍说:“黄瓜、西瓜则大多是嫁接苗,等于在几厘米的幼苗上‘做手术’,对工人的要求较高,需要多次培训。”
走访农户了解需求,根据产业发展进行培训和技术指导……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李振谋几乎每天都在田间地头工作。特别是在日光温室建造和瓜菜新品种引进方面,他将建棚、育苗、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全程生产管理技术面对面、手把手教给菜农。
“农业生产就在田间地头、就在大棚温室里,手把手指导、面对面交流最容易让群众接受,产生的效益也最大。”李振谋说。
1992年,从兰州农校毕业的李振谋回到家乡,在当时的东湾乡农技推广站参加工作。从事“三农”工作30年来,他以务实为民、服务“三农”为行动指南,长期在生产一线开展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工作。
尤其在2021年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中,李振谋晚上熬夜编印培训资料,制作培训课件,搜集视频、图片等资料,白天走访靖远县的乡村,深入现场指导,使得温室蔬菜、旱砂西瓜等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摇钱树”。
2021年9月19日,受雷雨风雹等强对流天气影响,靖远县部分乡镇农作物遭受不同程度灾害。为尽快摸清农业灾害影响范围及程度,尽最大努力挽回经济损失,李振谋带领农技人员逐户核查受灾情况,指导受灾群众抓紧时机抢收已成熟农作物,开展病虫害防治并发放减灾农药,使当地农业生产秩序逐步恢复。
李振谋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作为一名基层农技人员,我要时刻牢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促进家乡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养护工杨军芳 护路保畅守初心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金奉乾
1月10日,雪后的古浪寒气逼人。
一大早,武威公路事业发展中心高速公路养护所土门养护工区区长杨军芳启动养护巡查车,装好融雪剂等物资,赶往60余公里外的G2012营双高速公路昌岭隧道路段除雪防滑。
“过往车辆多,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刚到现场,51岁的杨军芳就和同事们忙碌起来,挥锹、撒融雪剂、用铁镐凿碎路面上的结冰……
在零下13℃的气温中,口中呼出的热气迅速变成白霜,挂在口罩和眉毛上。
这样的场景,是杨军芳平时工作的一个缩影。
杨军芳所在的土门养护工区,日常管护着96公里高速公路。“我们上路巡查是常态,夏天主要查看山区路段是否存在滑坡、落石、泥石流等隐患,同时,及时对路面病害进行修补和处置。冬天的任务主要是除雪保畅通。”杨军芳说。
说到刚刚过去的2021年,杨军芳有太多难忘的记忆。
最难忘的是三天三夜的坚守。2021年11月3日武威普降大雪,G2012营双高速公路背阴路段积雪厚度近一米,给道路安全带来极大影响。“积雪太厚了,我们采取‘人工+机械’的方式清理。大家饿了就干嚼方便面,渴了喝口矿泉水,时间紧、任务重,但是30多个人无人抱怨。”杨军芳说。
最感动的是听到货车司机的致谢鸣笛声。“2021年11月8日,我在G2012营双高速公路古浪大靖段巡查时发现,因为连续几天的降雪降温,多辆大货车打不着火,我们立即想办法帮忙,用喷灯加热油箱外部,帮助司机启动了车辆。”杨军芳说,离开时,货车司机们用集体鸣笛的方式表达谢意。
最欣慰的是一家三口及时得到救助。“2021年3月26日上午,在G2012营双高速公路古浪裴家营镇下川村段,一辆小轿车撞击护栏受损,一家三口站在路边等待。我们发现这一情况后,立即打开应急灯,将养护巡查车停到安全位置,将受到惊吓的三人送到车上,并拨打了救援电话。”杨军芳说,“当时天气比较冷,三人站在路边很危险,看到他们得到救援,我很高兴。”
“全力做好本职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公路人力量。”这是杨军芳2022年的愿望。
护理员王慧莉 用心用情暖“夕阳”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田丽媛
1月8日,在平凉市老年养护院里,护理员王慧莉照例开始查房。
“朱奶奶,到了该打针的时间了。”王慧莉在朱奶奶的床边轻轻说道。
随后,她又依次给几位老人吸氧、量血压……
王慧莉工作的这家公立养老院住着80位老人,他们的年龄都在80岁以上,年纪最大的89岁。这里80%的老人疾病缠身,20%的老人常年卧床,需要护理员24小时陪护。
活泼开朗、温柔体贴、做事麻利,这是王慧莉留给别人的印象。27岁的她在这家养老院已经工作了6年,也是养老院21名护理员中最年轻的一位。
6年时间里,王慧莉每天都忙个不停,在生活中为老人提供无微不至的照护。稍有空闲,她就和老人聊聊天、拉拉家常,教他们操作手机……在老人心中,王慧莉就是他们的贴心“小棉袄”。
说起她的2021年,王慧莉感到收获满满。“去年我在全省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三等奖,但最大的收获还是得到了很多老人的信任。”
68岁的秦奶奶去年刚入院时患有因脑梗引起的肢体偏瘫、失语后遗症,因吞咽功能差只能吃流食,骶尾部已形成二度压疮。王慧莉根据老人的身体情况制定护理计划,注意给老人加强营养。在她的精心护理下,3个月后老人的压疮完全康复,身体状况明显好转,这让来看访的老人亲属特别感动。
6年的时间,王慧莉了解这里的每一位老人,熟悉他们的性格、生活习惯,懂得根据老人所需,时刻转换角色,更多的是扮演老人生活中的朋友。王慧莉也会耐心开导、安慰老人,每天和其他护理员陪老人一起唱唱歌、谈谈心,让他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在王慧莉和同事日复一日的护理和陪伴下,厌食症老人开始进食,失智老人逐渐融入集体生活,偏瘫老人能够在帮助下行走……
“这里的每位老人都有疾病,我无法体会他们所承受的痛苦,能做的只有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照顾。”王慧莉说,“希望大家深怀敬老之心,倾注爱老之情,新的一年,我也将继续竭尽所能让这里的每位老人能够安享晚年。”
养殖户王沛文 日子越来越幸福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谢晓玲 通讯员 张珊 张鹏
1月6日,凛冽的寒风中,一轮红日缓缓升起。王沛文像往日一样,先去羊圈里看一眼,然后踏实地开启了一天的生活。
家住永昌县六坝镇团庄村三社的王沛文,今年48岁。他从小落下残疾,再加上3个孩子需要独自抚养,生活贫困,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扶贫政策帮扶下,王沛文干起了养殖,脱了贫,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
“现在的政策就是好呀。”拉料草、拌料、喂羊、放羊,王沛文忙碌的生活看似每天都围着羊转,但也不时关注时事新闻,用他的话说,“国家大事,政策走向,我也得了解呀。”
2021年,对于王沛文来说,是一个幸运的年份。说起这一年,王沛文最先想到的是他参军入伍的大儿子。当年5月,从部队传来大儿子立功的喜讯,让王沛文深感欣慰。“部队能锻炼人,孩子也很上进,我希望他好好奋斗,争取早点入党。”讲到儿子在部队的经历,王沛文滔滔不绝,眼中充满骄傲。
2021年,镇村干部为王沛文解决困难,争取相应的补贴,并经常打电话问候、上门看望;他正上学的女儿,得到了爱心人士资助……这些,让王沛文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他打心眼里感激党和政府。
2021年另一件让王沛文高兴的事,是他如愿成为有车一族。
凭着多年的努力和丰富的养殖经验,2021年,王沛文家已有100多只羊,几经打听、盘算,他卖了一部分羊,买了一辆电动汽车。
“这车顶了大用了。”王沛文说,自从2021年6月买了车以后,他去镇上买菜吃饭、看望父母孩子方便多了。
卖羊买车,让王沛文的生活发生了改变,更让他深知“个人的日子还得靠自己奋斗”的道理。如今,王沛文家偌大的院落里,几十只羊,一辆电动汽车,几间热气腾腾的小屋,到处洋溢着温暖和幸福。
“今年我琢磨着再养些牛,养牛的效益要比养羊好!”王沛文的日子过得平淡,却越来越幸福。
快递员刘斌 坚守岗位忙配送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陈多
按照约定好的时间,26岁的快递员刘斌骑着车风风火火地来了。寒冬腊月,他把自己武装得严严实实。
我们约定的采访地点在甘味陇货武都店。说起店里陈列的橄榄油、花椒、中药材、食用菌、米面粮油、肉蛋果蔬等各色农特产品,刘斌如数家珍。年关将近,为了保证市民从这里购买的年货能及时收到,他选择在寒风中坚守、奔忙。
刘斌,是一名主营同城配送的快递小哥。回望刚刚过去的2021年,他坦言虽然累却很有成就感。
早在2017年,刘斌看准陇南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的机会,毅然选择回乡创业。然而对于快递行业,他并没有太多经验,当过跑腿,也送过外卖。
一番摸爬滚打后,刘斌的视野逐渐打开——他清晰地看到小小的快递背后,折射出的是革故鼎新的产业变革。经过深思熟虑,2021年6月,他承包了陇南电商同城配送平台武都端的快递业务,投身到陇南电商提档升级的浪潮中。
接单、打包、分拣、送单……这是刘斌每天的日常。“早上8点开始工作,遇到店铺开展‘秒杀’‘满减’‘半价’‘买赠’等优惠促销活动,一般要工作到深夜1点。”刘斌说。
凭借着吃苦耐劳和踏实肯干,刘斌赢得了客户的认可,日均接单量稳定在200单左右。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参与到陇南大力推广的同城无接触配送服务中,让市民足不出户就能购买到本地的优质农产品,最大限度降低了疫情传播风险。
辛苦和汗水,换来了不错的收入。更让刘斌高兴的是,他组建起了一支由返乡青年、务工人员、留守妇女等组成的8人配送团队,大家平均每个月都能挣到5000元。
刘斌还发现,在陇南消费市场全面升级的过程中,广大农村地区的同城配送业务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如何解决物流从主动脉到毛细血管的“最后一公里”,依然需要更好地破题。这,成为他今年的奋斗目标。
“找到了人生的奋斗方向并全身心投入,这就是一种成就。”刘斌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