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22年01月11日
第09版:阅读

【书评】

一代乡村青年的个体书写

杨光祖

真正的写作,与自己的生命,和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因此,文学创作既有个体的差异,也有代际的变化。孟子说,知人论世,是有道理的。李亚强属于80后作家,且为陇中乡村长大的一代人,他的散文创作自然有着自己的鲜明特色。

可以说,80后作家的青春史和成长史,是与中国的现代化、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同步的。时代的风潮,与前几代人完全不同,而且社会的流动加速,使得他们的写作,大都喜欢书写自身的生命体验,个人化叙事比较明显。李亚强的散文,大都是自传写作,或者说是一种非虚构写作。文字里面,埋伏着一种郁勃不平的浪漫气息。

李亚强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祖父是读书人,家里有藏书,他从小就喜欢读书,可以说,这给他的心田种下了文学的种子。中学时参加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并获奖,开始发表文章。大学毕业之后,远走包头,“我一生的足迹,从黄河开始,最终还是顺着黄河,停留在了黄河边上的包头。”这里成为他的第二故乡,他的人生和文学一起发芽、生长。生活,让他有很多话想说,他根本不需要虚构。他的文字,逐渐受到读者的关注,入选多地文学期刊,和各种年选,获得了当地最高文学奖。

李亚强的散文,从最初的《赵家营的冬天》《河套三章》《城市笔记》,到《夜晚》《暗夜终将来临》,有一个不断成熟的发展过程。但内在的精神气质是一致的。他的散文基本走的还是传统文学的路子,但也受到了时代的影响,可以看出西部的变迁,和社会的裂变,以及这之间的痛苦、挣扎,和眼泪。城市与乡村、反抗与融合,构成了他作品的基本内质,通过一些看似个人化的叙事,书写的其实是社会大背景下一代乡村青年的集体记忆,充分体现了叙事的主体性,逼近了生活的本质和真实。由此形成了较为明显的个人特色:内敛节制而又诗意化的叙事风格。

李亚强凭借丰富厚重的生活积淀,将笔墨聚焦在他童年、少年乃至现在,在场化的叙事,简洁的文字,将真实的生活文学化,用不动声色的文笔打磨着自己以及周围发生的事情。这种写作,其实也是很考验写作者的,他的真实,他的灵魂,敢不敢直面自己,敢不敢直书自己的尴尬和不堪。而且,这种写作,也很难持续。随着自己生活条件、社会地位的变化,原来那种强烈的倾吐欲就会下降,甚至枯竭。

身在城市,写的却是村庄,笔下的又不是“真实”的村庄(更多的是他记忆的重塑),他就像一个深夜的游魂,不断在村庄与城市之间游走,在二者之间割裂而又融合的夹缝里生存,并试图找到突破口。可以说,他的文字,是黏稠的,粗粝的。当一个散文作家,从青春写作,真正走向中年写作,是需要具备文化的深厚学养,否则,很难走下去。

当凌晨的马路上再也没有一辆车经过的时候,当窗外的树叶在暗夜里悄然坠落、却又掷地有声的时候,在昏暗灯光下的他仍然在坚持写作。他能意识到自己散文创作的瓶颈,并努力突破。一个优秀的写作者,最大的特色,就是能够清楚自己的创作现状,能够不断地突破,精进不已。

(《我另外的一条路》,李亚强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

版权声明

《甘肃日报》(数字报)的原创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每日甘肃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甘肃日报》(数字报)所登载、发布的原创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2022-01-11 【书评】 1 1 甘肃日报 c293285.html 1 一代乡村青年的个体书写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