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22年01月07日
第11版:百花

【校园文学】

走进街巷深处

朱俊仁

我以为一座城市的底蕴和个性、性情与格调,是潜藏在弥漫着烟火气息、氤氲缱绻的古旧街巷深处的。时至今日,临洮的许多街巷,依然沿用着具有深厚历史人文底蕴的古老名称,诸如粮食市、灰盐市、背斗巷、线市街、经文巷、糖巷、菊巷、箩巷、火巷、纸坊、木祖巷、马栏巷等名字,时时让人回想起前人那种闲适散漫、自足平和的生活场景。在这日新月异的年代,这些街巷所承载的物资集散地的功能早已不复存在,唯有一个个古老名称,依然保持着岁月的沧桑和历史的痕迹,在岁月变迁的滴答声里,将古城的历史为人们娓娓道来。

巷道里,风永远和缓地吹着,阳光从杂乱的树枝缝隙中倾洒而下,闲闲地照在地面上,星星点点的,将地面点缀得斑驳陆离,而青灰的墙壁上抑或是巷道边兀自盛开着的各色花朵点缀在街巷深处,吸引着行人的目光,带来一片自然的清凉和宜人的静谧。两边偶尔可见一些幽深的庭院,那高高的围墙,斑驳的石砖,雕花的门楣,高翘的屋脊,以及一些装饰繁缛的木格窗棂上,都留下了从远古飘来的经久不息的气息。徜徉于曲径深幽的巷道,小心翼翼地行走,以至于几乎不敢把脚步随意踏响,生怕惊醒了那个温馨的旧梦。

临洮城市布局规整,城内的30多条巷道犹如肋骨,大多沿着东西南北四条主干道横着向两边铺展延伸。我想,这些纵横交错的街巷,就是这座古城的血脉和骨架,它们推动着古城从历史中走来,进而与现实交融汇聚,积淀出深厚的文化底蕴。正因如此,小小的街巷才这般人杰地灵,涌现出了众多文士名流。走在古老的巷道里,听着两边槐树叶子飒飒作响,想象着那些文化精英们走出幽深的街巷,走向五湖四海,在广阔的天地间纵横驰骋,心底是温润而清凉的。

在临洮众多的小巷里,菊巷因出了清代乾嘉时期关陇诗学的领袖人物吴镇而格外引人关注。菊巷,过去因巷内种有菊花而得名,是一条东高西低呈丁字形的小巷。当初,民众为了纪念吴镇,小巷一直名叫松崖巷,只是在后来才改称为菊巷。

一个夏日的午后,我曾特意只身走进简朴的街巷,去寻找和体味老一辈人生活的痕迹。当走进菊巷时,我想起了诗人吴镇。一位老者听说我在寻访吴镇故居,便欣然邀我至其家中。在老者的庭院内,见到了上马石、扳倒井、沅州石等为数不多的几个与吴镇故居有关的遗迹。老者又为我讲述了一些吴镇的生平事迹。告别老者后,我转身钻进了巷道,心中感慨,吴镇为文,潜心诗歌,著作等身,引领诗风,留下的诗文足以光耀千秋。

这里长风劲吹、古朴敦厚,更多的则是简约沉稳和平静自然,处处弥漫着一股烟火的气息。小孩子们在巷子里跑来跑去,玩着他们的游戏,而在街头巷尾,照例是三三两两的闲人围坐在一起,或打牌下棋,或喝茶聊天,抑或是坐在门槛上,做着针线活,在故土乡音之中,一定会夹杂着阵阵惬意爽朗的笑声。巷道口拐进来一个推着三轮车卖冰糖葫芦的,很快就引来了一圈大大小小的孩子,小孩子们看着、馋着,使劲拽着大人的衣袖央求着,那娇憨的眼神、稚嫩的声音和温馨的场面瞬间击中了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在街巷里也处处可见一些老行当,卖水果蔬菜的、做面条的、修理自行车的、开老式剃头店的……照顾生意的主顾大都是周围的左邻右舍,他们彼此熟知,谈笑间就达成了生意上的默契。

当落日的余晖洒进门扉,走街串巷的小贩们沙哑而悠长的吆喝声渐渐远去,杂货铺里的老板送走最后一位顾客后关上了褐色的门板,自行车叮叮当当的响声从街巷一直响进庭院……不久,在袅袅炊烟里,随着居家的人们阵阵锅铲的响动,整个古城就都笼罩在一片烟火气息之中了。

我想,这些古老街巷其实就是城市文脉和民俗资源的精神载体,它们承载着一座城市最为细腻、广阔而深厚的文化记忆。

版权声明

《甘肃日报》(数字报)的原创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每日甘肃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甘肃日报》(数字报)所登载、发布的原创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2022-01-07 【校园文学】 1 1 甘肃日报 c292429.html 1 走进街巷深处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