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21年12月31日
第05版:理论

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 推动甘肃高质量发展

智库建言

2021年第12期(总第73期)

联系人: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 赵昕

电子邮箱:gsdxzkjy@163.com

编者按 为学习贯彻落实省委十三届十五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发挥智库“专家库”“智囊团”作用,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特举办“甘肃经济形势分析与前景展望”专家智库建言活动,为我省明年经济工作建言献策、贡献力量。现将部分理论文章刊登如下。

准确把握甘肃争先进位的发力点

刘进军

强工业要把培育“数智化”等新业态作为增长点,强科技要把“科技人才”作为突破口,强省会要把“大兰州都市圈”作为新引擎,强县域要把主攻“首位产业”作为着力点。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甘肃处在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自身发展势能增强的交汇叠加期,机遇和挑战并存,但机遇大于挑战,总体发展态势向好。省委十三届十五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要紧扣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认真贯彻落实“三新一高”导向,大力实施强工业、强科技、强省会、强县域行动。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推进强工业、强科技、强省会、强县域行动,努力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赢得先机主动,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争先进位。

强工业要把培育“数智化”等新业态作为增长点。新发展格局下,东西部产业格局将迎来优化调整与新的战略布局,这是甘肃经济发展面临的新机遇。甘肃要借鉴上海等发达地区将新增投资80%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做法,下决心将我省新增投资的80%导向“数智化”新业态进行谋篇布局。一是加速培育绿色高效生态产业,建设国家级新能源产业基地。我省发展新能源如核能、风电、光电等有基础有优势,要抢抓“双碳”机遇,在新能源、氢能、动力电池,特别是新型储能及新材料等产业上发力,加快以国家级标准推进河西等地的风电光新能源基地建设,全力打造现代能源综合生产基地、储备基地、输出基地和战略通道。二是加速推进“数智”赋能产业集群。发展网络化研发、服务化延伸、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数字化管理等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更多有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科技型领军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借助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建设,实施东数西算在我省协调布局,推进丝绸之路信息港等数字产业集群建设。三是精准培育以元宇宙、5G、数据中心、云计算、光波导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我省要提前布局、及时谋划、尽早启动,和全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立足新消费需求,占据新市场。

强科技要把“科技人才”作为突破口。一是要激活“院士科技”,发展“院士经济”。每一位甘肃籍和在甘的工程院院士、科学院院士代表着一个特定领域的科技制高点,只有掌握好、用好“院士科技”,强科技行动才能有底气和丰厚基础。甘肃要尽快完善用好甘肃的院士工作站,以“院士+平台”“院士+项目”“院士+人才”等“院士+”为引擎,充分发挥院士效应,带领行业顶尖技术团队,大力发展“院士经济”,把院士才智转变为科技财富。二是紧紧围绕新兴产业领域,引进国内外科技领军高层次人才,联合培养产业科技人才,壮大甘肃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和科技团队,打造科技人才、产业链有关企业和资本集聚高地,推进新兴产业集聚,为甘肃厚植科技优势,带动甘肃经济发展。三是创新科技人才政策机制,出台强科技人才实施办法等,参考科技人才市场化运行机制,将科技人才待遇、交流合作对接、经费保障切实做到位,并构建战略咨询、科技攻关、人才培养三大平台,为科技人才打造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促进科技才智与地方产业深度融合。

强省会要把“大兰州”都市圈作为新引擎。一是启动“大兰州”扩圈行动。总量规模是城市影响力的重要基础,提升“大兰州”人口首位度和经济首位度是首要工作。建议全面放开兰州城市“零门槛落户”,全面扩充兰州“一小时经济圈”相关行政区划,推动兰州城市人口向500万到1000万跨越,推动兰州从西部省会城市向国家中心城市跨越,促进“大兰州”人口总量和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二是优化“大兰州”各县区功能定位。基于兰州各县区产业资源状况和能力特征长短板,进一步把握兰州的功能定位,优化城市规划布局,坚持省市联动,强化省会城市的领头羊地位和作用,在全国省会城市发展中争先进位。三是推进“四新”行动计划,即推进新基建、激发新消费、培育新产业、打造新都市,精选产业项目,打造集智慧、互联、产业、政策于一体的“大兰州”,培育共享都市圈,在质量提升的过程中扩大总量。

强县域要把主攻“首位产业”作为着力点。首位产业是县域产业体系中最具主导性、竞争力、贡献度的产业,兼具主导产业与支柱产业特性,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核心作用。要增加对县域首位产业的投资力度,着力促进首位产业对县域经济的贡献度。一是精准定位县域首位产业。县域经济发展要依托首位产业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和核心竞争力。首位产业选择应综合考虑发展基础与条件、产业带动性、发展前景、竞争力与贡献度等因素。还要聚焦一极而非多元,一经确定,要在规划中作为重点予以明确,细化发展重点和发展路径,切实做到上下一致、部门衔接。二是加强首位产业的政策扶持。全县都要聚焦重点、统筹协调,优化要素配置,特别在产业、财税、金融、人才等扶持政策方面对首位产业给予倾斜。同时要根据各地首位产业发展需求,制定差别化扶持政策,推动首位产业做大做强。三是引导首位产业集聚发展。各县要重点投入首位产业重大项目建设,优先协调解决土地、融资、环评等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切实增强首位产业的发展后劲。要围绕首位产业加大产业招商力度,培育龙头企业,促进首位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促进首位产业集聚发展。

作者系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常务副校(院)长、教授

全方位加大甘肃投资促进工作力度

蔡文浩

扩大投资规模,在增加投资总量上做足文章;提高投资效率,在投资乘数上做足文章;优化投资环境,在机构专业化上做足文章。

围绕“三新一高”,推进甘肃高质量发展,必须进一步深入研究甘肃投资促进体制机制,实现投资促进与甘肃产业集群形成相结合,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绿色生态产业相结合,与国内区域间开放与合作相结合,与共建“一带一路”相结合,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相结合,与做强做大市场主体相结合。具体来说,要从投资规模、投资效率、投资环境等方面着手,加大我省投资促进力度。

扩大投资规模,在增加投资总量上做足文章。扩大投资规模对甘肃经济增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本质上说,投资是将生产要素转变为资本的过程。在土地、人才和技术要素既定的条件下,要使甘肃成为资金流入洼地,关键是要针对资本逐利的本质,使投资有较大的盈利空间。当前来看,一是要大力缩短项目实施周期,加快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积极推进多证合一、多图联审、多规合一,并实行告知承诺、容缺受理、联审联办方式,切实缩短投资项目审批时间。二是实现投资信息获取的便利化。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手段,通过技术创新和流程再造,加快政务信息资源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互联互通,按照办一件事的全流程做好数据归集和平台贯通工作,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促进发展动能竞相迸发。三是要尽可能降低融资成本、用能成本、用地成本和物流成本,确保投资者有足够的利润空间。四是要多渠道扩大投资规模、寻找资金来源,区别化、有针对性地制定争取国家投资项目和民间资本项目的策略。要结合我省“十四五”发展规划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基础设施补短板、军民融合和新能源新材料发展等方面用足用好国家政策,努力争取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五是要尽可能地发挥民间投资和融资的功能,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借贷、发行债券、公司上市等手段发挥融资作用。还要充分调动民营企业的积极性,在竞争性领域扩大民间资本的投资额,要利用好“三来一补”的贸易方式吸引和利用外资。

提高投资效率,在投资乘数上做足文章。加大投资乘数效应,是以投资带动投资,放大倍增投资效益,提高投资效率。一是要充分利用我省现有的大型国有龙头企业的作用,挖掘他们在原材料供应、业务外包、生产协作和产品销售过程中获取资金的潜力,以强龙头实现补链条的目标。二是以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按照百亿元千亿元产业集群的发展构想,解决好园区规划空泛化、基础设施不配套、引商政策不统一和监管执法碎片化等突出问题,实现以产业吸引产业,以投资带动投资的目标。三是要通过新基建加大投资乘数效应。以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新能源充电、城际高铁、特高压七大方向为核心基础设施产业链的建设和以信息网、能源网与交通物流网三大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带动投资基础设施环境的根本性改善,吸引资金、人才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在我省集聚。四是打造国家枢纽城市,加强兰州新区、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和榆中生态创新城建设,加快兰州—西宁城市群建设,提升省会城市综合实力和承载能力,扩大市场规模,实现消费升级。同时,要将新基建与打造国家枢纽城市相结合,形成“一带一路”大格局,扩大初级品与制成品进出口贸易,做强供给侧,做大需求侧,助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优化投资环境,在机构专业化上做足文章。设立专门职能机构,使投资促进工作专业化。以贵州省为例,成立于2011年的贵州投资促进局,以“东部企业+贵州资源”“东部市场+贵州产品”“东部总部+贵州基地”“东部研发+贵州制造”为重点,实施“省带头、市推动、县落实” 招商工作机制,绘制全省“三优+产业链”(优势资源、优惠政策、优选“招商对象+产业链”)招商作战地图,全面推进“专班+省直行业部门+市州+行业中介机构+重点企业”的招商机制,取得了积极成效。

我省应借鉴贵州的做法,设立专门机构,统筹、指导、协调全省投资促进工作,研究拟订全省投资促进负面清单;协调省有关部门和指导市(州)编制招商引资目录,建立完善全省招商引资项目库;统筹项目审批工作规则和办事指南,及时公开受理情况、办理过程、审批结果,发布政策信息、投资信息、中介服务信息等;负责招商项目线索管理及目标企业的精准分析、全省移动端产业链招商查询及项目移动化推广、移动端产业链招商查询及项目管理,助力数字经济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培育生成;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共享,加强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线上虚拟招商引资和线下纵深拓展相结合,全方位制定招商策略等,传递价值,提高招商引资的成功率;培养一支熟悉产业经济、掌握投资政策、通晓商务惯例、精通项目谈判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化的招商队伍。

此外,还要建立健全“省带头、市推动、县落实”的工作机制。由省级产业牵头部门组建招商专班,引进龙头企业和标志性项目。出台产业支持政策,统一绘制产业招商地图,统筹谋划产业集中区,制定招商黑白名单,搭建省级招商平台,落实投资工作机制,加强对市、县产业部门招商工作的督促、指导和考核。

(作者为兰州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教授)

大力提升甘肃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王学军

实施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升工程,实施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智能化转型行动计划和平台化转型行动计划。

省委十三届十五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旗帜鲜明实施强工业行动,按照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的要求,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不断增强工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要实施强工业行动,必须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谋划实施一批延链补链强链重点项目,不断提升产业链现代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本质是用当代科学技术和先进产业组织方式来武装、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链,使产业链具备高端链接能力、自主可控能力和全球市场竞争能力。在当下第四次工业革命时期,产业链延伸的思路和路径为:数字链—智能链—平台链。为顺应产业链发展新趋势新要求,应确立新思路、选择新路径,以构建全产业链和全供应链为目标,实施一个工程和三项转型计划,不断提升我省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实施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升工程,打造内外部对接、上下游结合、线上线下融合的全产业链和全供应链。一是推动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融合。通过渗透、重组、交叉等多种跨界融合方式,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增强产业链的弹性和韧性。二是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大力发展与制造业紧密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生产型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业转变,将高端制造业打造为甘肃产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三是推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融合,重点发展工业互联网,构建新型、产业级的虚拟商业生态圈,打通产业间、内外部、线上线下连接,以新兴产业的技术提高传统产业效率,以传统产业的市场带动新兴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实施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构建数字化的产业链。一是加强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5G等数字基础产业建设,加快数字经济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进程,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二是用数字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促进实体经济振兴,实现传统产业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重塑传统产业新优势。三是用数字技术发展新兴产业,推进数字技术在先进制造、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现代农业等优势行业的广泛应用,加大新兴业态培育力度,构建数字经济引领的产业生态体系,推动新兴产业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和新支柱。

实施智能化转型行动计划,构建智能化的产业链。一是在重点行业和优势企业,分类实施智能化制造、智能化管理、智能化服务,推动关键工序智能化、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生产过程智能化控制,建设智能工厂(车间),提高精准制造、敏捷制造、柔性制造能力。二是在蔬菜、马铃薯、草食畜牧业、中药材、优质林果、制种和酿酒原料等农业特色支柱产业中,加快智能传感器、卫星遥感、地理空间系统等技术的推广应用,增强对农业生产的精确监测能力和智能化水平,逐步实现农牧业生产经营管理精准化、智能化。三是围绕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建设,建设“内向中东部、外向中西亚、连接东欧”的智能物流骨干网通道,成为国内重要的智慧物流枢纽。四是在重点旅游景区开展智慧旅游APP、景区虚拟旅游、三维实景、实时视频展播等智慧旅游应用,带动线上线下文化旅游行业资源的不断整合,推动智慧文化旅游快速发展。

实施平台化转型行动计划,构建平台化的产业链。一是在能源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有色新材料等行业,大力推进网络化协同制造和服务型制造,打造一批网络化协同制造公共服务平台,改变传统工业的研发模式、生产模式和营销模式,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二是抓好“特色中国—甘肃馆”的运营和推广,加快建设网上农产品交易平台建设,加强“甘味”农产品产销衔接,形成网络化经营体系,不断扩大我省特色农产品网上销售规模。三是建立集旅游资讯查询、电子商务、微营销、电子导览、虚拟旅游于一体的甘肃智慧旅游公共信息平台,紧紧围绕“精品丝路、绚丽甘肃”主题,大力发展“互联网+特色旅游”,打造“互联网+平台运营”模式,加速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

(作者为兰州城市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教授)

多措并举进一步筑牢甘肃经济基础

王福生

要全力争取项目,以信息产业、制造业、清洁能源为重点实施“再工业化”,培育壮大民营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企业,持续改善营商环境。

日前召开的省委十三届十五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总结了2021年的工作,部署了2022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等工作,特别是针对明年做的工作安排突出体现了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与引进沿海省市的好思路、好做法。2021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疫情防控各项工作,全力克服突如其来的新一轮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应对效果明显,从公布的主要经济数据看,全省呈现出经济平稳运行的发展局面,尤其是抢抓黄河国家战略、“双碳”战略等机遇,为甘肃中长期发展打下良好基础。目前,因各方面复杂因素叠加,还需要多措并举进一步筑牢全省经济企稳回升、健康运行的基础。

一是要全力争取项目,重点抓工业领域项目。抓项目、扩大投资依然是我省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甘肃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项目多、变化大,但工业领域的重大项目主要是靠老国企的技改项目,增量不足,尤其是近二十年新上支柱项目较为缺乏,导致造血机能不足。抓项目重点是要抓生产性项目,以此提升甘肃经济的素质、体质。

二是以信息产业、制造业、清洁能源为重点,实施“再工业化”。继续围绕十大生态产业突出重点,做实措施,特别是以信息产业、制造业、清洁能源为重点,打造产业集群。严格来看,目前我省除了少数省属国有企业是“大而全”,各市县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所谓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是依托制造业某一大类或几大类产品,通过专业化、精细化分工,形成产业链条的企业集群。从中国十强工业城市的分布来看,南方有8个,其中,广东一省就有4个(广州、深圳、东莞、佛山),上海、重庆2个直辖市,江苏苏州市,浙江宁波市;北方则只有北京、天津2个直辖市。这说明,首先,工业发展状况基本跟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应,是正相关的关系;其次,发展工业是硬道理,工业强则经济强。因此,我省下一步应该围绕十大生态产业,向广东、浙江等经济发达省学习务实管用的措施,努力打造产业集群。

三是聚焦市场主体不繁不昌历史难题,培育壮大民营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企业。一要大幅推进国有企业的“混改”。争取到2025年,甘肃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0%左右。二要帮助民营企业破解要素制约。鼓励工业企业在园区设立自己的专业化工业园;对重大工业项目和重点招商项目,在用地等方面实行个性化服务;加大对民营企业技改贴息、技改奖励、设备更新等扶持。三要加大对市县发展民营经济的考核和第三方评估,每年对14个市州、每季度对86个县市区民营经济发展进行排序,逐渐形成争先比拼的良好氛围。四要严格控制行政机关对企业检查,建议实行各部门集中一起检查,每月最多一次。

四是持续改善营商环境,巩固宜商之地。一要实施“陇商回归”工程,各级政府要围绕服务陇商、凝聚陇商建立相关平台和加强政策支持,打造全国陇商的“精神总部”和“温暖之家”,吸引陇商回归投资。二要分期分批安排各级主要领导到浙江、上海等省市培训学习,重点学习各地发展民营经济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学习各地干部先进的工作思路和管理经验,把浙江、上海等地的好经验、好作风带回甘肃。三要实行“干部进企业,一次不用跑”。省直单位派出干部帮扶企业,实行“万名干部进企业”,建立政府职能部门干部进企业一对一服务制度,对企业实行“保姆式”“贴近式”“零距离”“零跑路”上门服务和跟踪服务,做到企业动向第一时间获悉、企业诉求第一时间掌握、企业困难第一时间处理。

(作者为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研究员)

版权声明

《甘肃日报》(数字报)的原创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每日甘肃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甘肃日报》(数字报)所登载、发布的原创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2021-12-31 1 1 甘肃日报 c291479.html 1 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 推动甘肃高质量发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