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汲取百年奋进力量,谱写新的时代华章,省委宣传部组织省内有关专家学者围绕《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历史地位、重大意义研究阐释,撰写了一批理论文章,现选择部分篇章刊登,以飨读者。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逻辑遵循
刘栋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必须始终秉承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必须持续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化和法治化,必须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
深入研究建党百年来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宝贵经验,明确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逻辑遵循,有利于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必须始终秉承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掌握政权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承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人民打土豪、分田地,切实解决人民的根本利益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根本政治制度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改革开放后,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坚持发展、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从党的百年光辉历程看,我们党不断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过程,就是一个最大限度不断推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过程,只有真正把维护人民利益落到了实处,党的全面领导的效果才能真正得到实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这深刻说明了党的全面领导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同向同行,与人民的利益息息相关。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只有始终秉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才能使党的全面领导不断释放出强大能量。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必须持续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化和法治化。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党的领导制度建设,党的全面领导的范围和领域不断深化,党的全面领导体制机制的不断健全推动党的领导朝着制度化、法治化的方向逐渐深入,由此形成了一个动态发展的有机统一系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作出了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党的全面领导步入制度化、法治化建设的新台阶,这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的强大制度优势。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化、法治化,将加强党的领导和法治建设有机统一起来,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我们要继续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化、法治化,不断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必须通过制度加以落实,只有建立系统完整的制度体系,不断推进法治化进程,才能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提供可靠保障。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必须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中形成了勇于自我革命的鲜明品格和强大精神,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勇于自我革命的历史。一个政党敢于自我革命,体现了其在面对自身问题时展现出的积极而正确的态度。我们党勇于自我革命,关键就在于有正视问题的自觉和刀刃向内的勇气。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内在要求是推进党的自我革命,通过党的领导和自我革命的相互促进,形成内因与外因有机统一的自我约束制度规范体系,从而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提供机制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刀刃向内,发扬自我革命精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清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不断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根本扭转,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消除了党、国家、军队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只有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才能确保党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意义
李积伟
从历史逻辑深刻理解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必然性,从理论逻辑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真理性,从实践逻辑深刻理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的正确性。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从五个维度深刻阐释了党的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五大历史意义”全面、系统、深刻,具有内在贯通性和整体逻辑性,可以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上理解把握。
从历史逻辑深刻理解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必然性。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今天的中国人民更加自信、自立、自强,在历史进程中焕发出历史主动精神,正在书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伟大历史。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饱受欺凌到国家独立、人民解放,再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今天的中华民族正在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向世界展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能够扭转近代以来的历史命运、取得今天的伟大成就,根本在于中国共产党坚强有力的领导。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只有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中华民族才能掌握自己的前途命运,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不断变为现实。
从理论逻辑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真理性。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党的灵魂和旗帜。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理论飞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能够释放自身强大的思想引领力,展示自身强大的生命力,根本在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用博大胸怀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通过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真理性在中国得到充分检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充分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充分彰显。
从实践逻辑深刻理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的正确性。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探索形成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正确道路。百年奋斗历史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是理论又是实践,党在推进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经过反复比较和总结,历史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道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同时,党的百年奋斗锻造了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保持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共产党无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党。
(作者单位: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人的全面发展是党的执着追求
郭海奇
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旨归,是中国共产党的执着追求,是一项需要常抓不懈的系统工程。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回顾我们党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进程,总结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经验,这不仅是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极具现实意义的实践问题。
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旨归。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人的异化急速加剧、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的背景下,在关注人、解放人的时代呐喊声中,马克思对人的全面发展进行了全面的、系统的思考,并把它置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石之上,建立起完整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科学体系。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重申,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一生追求的目标。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占据着核心地位,是马克思主义整个学说体系的最高价值旨归。
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的执着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和使命,孜孜以求,始终在为增进人民福祉、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不懈奋斗。一百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成果丰硕、政治建设扎实推进、文化建设成效卓著、社会建设有序展开、生态文明建设成绩斐然、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人的全面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更加宏阔的历史视阈、更加宽广的实践平台、更加严密的叙事逻辑、更加有力的推进措施、更加系统的整体谋划在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了重大进展,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人的全面发展到达了前所未有的全新起点。
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是一项需要常抓不懈的系统工程。对人的全面发展问题进行整体谋划、系统推进是新时代的一项重要任务。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人的全面发展内涵十分丰富,包括人的需要、人的能力、人的个性、人的关系、人的道德品质、人的劳动、人与自然关系等。因此,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依靠经济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促进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进入新时代以来,党中央把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进行整体谋划和协调推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共同富裕确定为新时代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定位,提出了让每个人共享人生出彩机会的中国梦,把人的全面发展上升到社会主要矛盾的高度进行把握,通过人民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作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内生动力,努力推动实现物的不断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面向未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还要常抓不懈、久久为功,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努力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目标。
(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时代价值
赵亚雄
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进理论创新的提升和飞跃。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新时代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深刻揭示了党对自身理论创新有了新的飞跃,深刻揭示了党对自身指导思想建构有了新的升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理解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特别是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时代价值,对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通过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会贯通来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的内在统一。首先,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决定了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推动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是推动马克思主义更好地指导当代中国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必然不断开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其次,马克思主义实践发展的历史观点,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必须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才能真正实现中国化并指导中国实践。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一个重要历史经验就是坚持理论创新,立足中国具体实际,厚植中国文化沃土,创造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再次,马克思主义联系发展的实践观点,决定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运用中国话语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诠释当代马克思主义。作为异域文化的马克思主义,必须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精神特质和丰厚营养,通过话语转换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具有中华文明特点和中华文化风格的语言,展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焕发出的强大活力和发展境界,不断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转化发展既是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必由之路,也是构建中国人民文化自信的应有之义,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首先,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指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和时代特点,对仍有借鉴价值但表现形式陈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以改造,赋予其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述。创新性发展要按照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的观点,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完善,与时俱进,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其次,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方法,科学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方法鉴别对待、扬弃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使之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推进理论创新的提升和飞跃。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紧密结合和永续发展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实践和认识的长期性复杂性决定了这一过程的长期性和复杂性。立足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阐释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发展为新视角,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用具体历史的、客观全面的、联系发展的观点,把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砥砺奋进的理论和实践总结好。坚持正确党史观、树立大历史观,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理论辨析、注重正本清源、深化理论创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提升和飞跃。
(作者单位:甘肃农业大学)
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
马玉堂
要源源不断培养选拔德才兼备、忠诚干净担当的优秀年轻干部,要源源不断把各方面先进分子特别是优秀青年吸收到党内来,要源源不断培养造就爱国奉献、勇于创新的优秀人才。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要“培养造就大批堪当时代重任的接班人”。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需要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
要源源不断培养选拔德才兼备、忠诚干净担当的优秀年轻干部。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是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是关系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任务。培养选拔德才兼备、忠诚干净担当的优秀年轻干部,第一条就是看是否对党忠诚。年轻干部对党忠诚,最根本的就是要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第二条就是看是否干净。年轻干部干干净净做人做事,必须思想纯净,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做事干净,把当老实人、讲老实话、做老实事作为终生信条;必须内心清净,牢记“国之大者”,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第三条就是看是否有足够的本领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用“墩墩苗”来比喻年轻干部的成长,要求年轻干部自觉向实践学习、拜人民为师,不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沉下心来干工作,心无旁骛钻业务。
要源源不断把各方面先进分子特别是优秀青年吸收到党内来。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把各方面先进分子特别是优秀青年吸收到党的队伍中来,不断增强党的生机活力。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立爱国爱民、奋斗奋进的志气,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有直面斗争的“风骨”,有洁身自好的“傲骨”,有挺身向前的“铁骨”,用红色基因标识青春底色,让青春在党旗下熠熠生辉,努力成长为一支传承革命薪火、捍卫思想阵地的青年铁军。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增攻坚克难、实干实效的底气,学思践悟增底气,以高度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掌握和运用好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躬身实践增底气,既学有字之书,也学无字之书,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不断增长才干,练就过硬本领;艰苦磨砺增底气,敢于走出“舒适圈”,多当几次“热锅蚂蚁”,在吃一堑、长一智中磨砺意志、砥砺智慧,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
要源源不断培养造就爱国奉献、勇于创新的优秀人才。《决议》指出:“真心爱才、悉心育才、精心用才,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真心爱才,就是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着力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在全社会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持续优化拴心留人的服务环境,真诚关心人才、爱护人才、礼敬人才,落实好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定期走访慰问专家等制度,推进人才之家和人才驿站建设,最大力度地支持人才发展,最大程度地解决人才后顾之忧,让各类人才激情创业、安心工作、温馨生活。持续优化重才爱才用才的社会环境,大力宣传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先进典型,使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成为社会风尚。
悉心育才,就是要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以国家发展需要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人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精神为基础,形成协同育人模式。加快培养各领域各方面的专业人才,引导干部自觉更新知识、提高本领,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广泛宣传表彰爱国报国、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在知识分子和广大人才中大力弘扬爱国奉献精神,激励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精心用才,就是要坚持以用为本的理念,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着眼“高精尖缺”,坚持需求导向,用好全球创新资源,精准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强化效益意识和柔性引才理念,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为,既可以在国外调动人才离岸搞创新,也可以吸引“候鸟型人才”兼职搞创新,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等各方面优秀人才吸引过来、凝聚起来,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
(作者为西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