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21年12月21日
第03版:综合

用一纸之长 量“三农”之事

——写在《甘肃农民报》创刊70周年之际

(接1版)

同年3月15日,《甘肃农民报》创刊号——《甘肃农民》与广大读者见面。她带着泥土的芳香,破土而出。

《甘肃农民》是干啥的?《为啥要减租?》《赵家庄农民翻身记》……翻开创刊号,发黄的纸页上,浮现出的是陇原广大农民积极投身土改、发展生产的画面,感受到的是陇原广大农民勤奋务实、追求新生的景象。

作为全省唯一一份面向“三农”的专业报纸,“三农”地位有多特殊,它就有多特别。它服务的农民人数之多、农业分量之重、农村区域之广显而易见。

它的诞生,是时代的召唤。作为中共甘肃省委办的一张报纸、作为《甘肃日报》农村版,《甘肃农民报》一“出生”就“作为中共甘肃省委指导农村基层工作、直接联系和教育全省农村工作干部和农民的重要工具之一”,肩负起了党的使命和历史的重任。

它的诞生,是人民的心愿。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陇原农村,积贫积弱。为千万农民办一张“一个鸡蛋就能换”的报纸,扛着的是全社会对农民的关注和情谊。

它的诞生,是农民的期盼。终于有了一张甘肃农民自己的报纸,农民朋友欣喜不已,评价《甘肃农民报》是一份“订得起、看得上、读得懂、信得过、用得上”的报纸。

弹指一挥间,《甘肃农民报》已经在田间地头耕耘了70个年头。70年来,虽然经历过两次停刊、两次复刊,但仍笔耕不辍,书写一个个经典瞬间;纸透沁心,见证一页页珍贵历史。“农”味十足的《甘肃农民报》成了“基层干部的助手、农民致富的参谋”。

党和政府的信任、广大读者的厚爱,是鼓舞,更是鞭策。70年来,一代代甘农报人筚路蓝缕、殚精竭虑,以笔为犁、以报为田,用痴情热血和青春才智,为“三农”矢志奋斗。70年来,《甘肃农民报》一路披荆斩棘,一路风雨兼程,时刻用心用情为农民服务,始终与农民水乳交融,心手相牵。

时代大潮中,立前沿为党传声

从创刊之日起,《甘肃农民报》就旗帜鲜明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始终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找准定位、发挥作用,集中反映着陇原“三农”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经验。

1978年,面对“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造成的严重破坏,刚刚复刊的《甘肃农民报》挺身而出,旗帜鲜明地宣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有关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教育干部群众解放思想,放手发展生产。

1980年初,当人们对责任田、包产到户还不理解,说这是搞资本主义复辟的时候,《甘肃农民报》再一次站在了时代前沿,突出刊登了哈达铺公社党委书记的文章《试行责任田,增产又增收》,刊登了《二访青江——会宁县青江公社包产到户取得显著效果》《祁家庙确实变了样——渭源县祁家庙公社实行包产到户的调查》等文章,坚定地支持了生产责任制。同时,还系统地刊登了有关生产责任制的问答和经验介绍,具体指导干部群众搞好责任制。

这是《甘肃农民报》的见地,更是《甘肃农民报》的胆识。

使命在肩、初心不忘。一路走过七十载,党和政府的“三农”工作重点在哪里,《甘肃农民报》的宣传重点就跟到哪里。从减轻农民负担到加强基层党建,从取消农业税到各种惠农补贴,从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到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做好“三农”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甘肃农民报》在深入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不断发力,在学懂弄通做实中深入阐释。

一路走过七十载,在每一个节点处、每一个发力处、每一个细微处,《甘肃农民报》始终站在时代的最前沿,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一路走过七十载,在每一个出发处、每一个接力处、每一个加速处,《甘肃农民报》始终以最明确、最坚定、最积极的态度,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见证着陇原大地“三农”发展的沧桑巨变,使党和政府的声音响彻陇原千乡万村和田间地头。

版面经纬间,穷笔力寒耕暑耘

“面向农村,服务农民”,是《甘肃农民报》的宗旨,更是不懈的追求。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设立《宣讲台》专栏,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政策顾问》,再到后来的《政策问答》《有问必答》《专家支招》《市场分析》等栏目;从创办“农家富”专版,到增设“三农·深度”“三农·产业”“三农·人物”“三农文摘”专版;从设立读者热线倾听农民朋友呼声建议,到组建专家服务团下乡开展科技咨询和服务。

虽然,专栏专版名称在变,采编人员在变,但《甘肃农民报》为农民解读政策的初心没有变;

虽然,时代发展步伐在变,宣传形式在变,但《甘肃农民报》让政策直面群众的做法没有变。

70年来,《甘肃农民报》坚持宣传“三农”政策不懈怠——始终以宣传党和政府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为重点,既原汁原味地刊登政策内容,还请专家进行详细解读,力求把最全面、最有效的信息传递到农民面前。

70年来,《甘肃农民报》坚持为农“传经送宝”不动摇——《农家富》《市场分析》《12316热线解答》等栏目,悉心洞察农民需求,做好农民的科技顾问和致富参谋,帮助农民弄清政策“许不许”、市场“要不要”、技术“会不会”,集中给农民提供致富新经验、新门路以及分类、可读、实用的信息与技术,邀请专家权威分析市场行情,为农民解决生产难题开辟新途径。

70年来,《甘肃农民报》坚持紧跟农时策划不断线——在每一个农业生产的关键时期,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关键时刻,总是及时策划、积极落实,反映基层最新动态,报道一线鲜活经验。所刊登的新闻,带着露珠、沾着泥土,“代表官方,没有官腔”,真正让农民看得懂、学得快、用得上。

70年来,《甘肃农民报》坚持维护农民权益不含糊——从《农民进城摆摊咋就这么难》到《农业保险想说爱你不容易》;从《商业开发政府站台借口拓路强征强拆》到《谁伤了果农的“命根子”?》;从《问题“时风”坑苦农民》到《全省农膜市场现状调查》……一篇篇报道,公平公正,坚守职责,为农民的合法权利、根本利益鼓与呼。

70年来,《甘肃农民报》始终“眼睛看着农民,耳朵听着农民,嘴巴对着农民,心里想着农民”。许多农民,正是靠着订阅《甘肃农民报》,了解到新政策,学习到新技术,获取到新信息,从而摆脱了贫困,奔向了富裕。

逐梦前行日,启新程潮头击桨

走过70年漫漫征程,我们步入一个多媒体融合发展的新时代,一个竞相追梦、筑梦、圆梦的新时代。

面对舆论传播格局深刻变化带来的严峻挑战,《甘肃农民报》挺起腰杆直面挑战,让“老树”发“新芽”,将“旧瓶”装“新酒”。从“读者思维”到“用户思维”,从“一张报”到“一直报”,从“纸端”到“指端”,从形式到内容,该尝试的一个不能少,该坚守的一点不放松。

如今的《甘肃农民报》已全面向新媒体拓展,形成了集“报-网-微-端”为一体的全媒体宣传矩阵。新闻产品也由当初的“一纸文稿”变成了“文图音频”多元产品。对同一主题的新闻,渐渐有了“海陆空”的立体作战能力。

形式上的“新奇特”、内容上的“时度效”,让如今的“甘农报出品”,消息有速度、长稿有深度、图片有角度、视频有亮度。

告别“铅与火”,走过“光与电”,迎来“数与网”。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情怀。我们坚持用新闻触角感知“农”味,在田间地头探访“农”人,于阡陌之中记录“农”事,写尽变迁,亦道尽乡愁。

追先怀远,无上荣光;抚今忆昔,心存感激。

今日之前,甘农报人始终呕心沥血、新闻强报;今日之后,甘农报人亦将薪火相传、融合发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甘肃日报社、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的坚强领导下,忠实履行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者职责使命,坚守政治家办报原则,始终与党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为甘肃“三农”改革发展、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我们将继续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用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讲述甘肃“三农”好故事,传递甘肃“三农”好声音,树立甘肃“三农”好形象,绘就壮阔的乡村振兴图景。

我们将始终坚持守正创新、继往开来,锐意改革、奋发有为,深入推进媒体融合,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持续增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新的起点,任重道远;新的征程,使命光荣。

70年,恰是年华正茂。站在新的起跑线上,迎着新升的太阳,承载着万千乡亲的希冀,《甘肃农民报》将扬帆再出发!

版权声明

《甘肃日报》(数字报)的原创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每日甘肃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甘肃日报》(数字报)所登载、发布的原创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2021-12-21 ——写在《甘肃农民报》创刊70周年之际 1 1 甘肃日报 c289622.html 1 用一纸之长 量“三农”之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