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骊骊
由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副主任董振华教授撰写的《问道马克思:为什么信仰马克思主义》付梓。书名以“问”字入题,四十个设问,均以寥寥数千字,勾勒出一幅幅理论轻写意。启扉捧读,我们没有看到聱牙诘屈的艰深术语,读到的是对理论困惑深入浅出的探析;没有仰望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读到的是当代马克思主义者坚定的初心;没有古板端方、好为人师的训诫,读到的是激荡雄浑的真理力量。
这是一本“固本培元”的书。中国先哲取“根本”之义以释“本”和“元”。在当下,巩固根本、涵养元神,就是要为人民筑牢信仰之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先驱李大钊,就是因着这样一种信仰,才能在面对绞索时慨然高呼:“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也是一部因信仰而生、因信仰而兴、因信仰而坚定前行、因信仰而披荆斩棘的历史。而坚持信仰、固守信仰,则是中国共产党能够在诡谲风云中屹立不倒,领导中国人民不断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不断走向新的胜利之根本所在。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在当代中国集中体现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这既是本书的目标,也是其需要实现的任务。
这是一本“释疑解惑”的书。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将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视为最高价值追求,既因循了自人类童年时代起的美好梦想和古典哲学传统的千年浸润,又受到数百年来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交叉渗透,更被近代以来自然科学的爆发式发展引燃思想火花。马克思认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晦涩难懂的术语堆砌会使得任何理论都变得遥不可及,只有走下神坛、融入大众的理论,才能真正掌握群众。80多年前,在延安的一孔窑洞里,我国第一部通俗化、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大众哲学》诞生了,它成为影响几代革命青年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哲学启蒙经典,也为后辈理论工作者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提供了优秀范式。正因为如此,师承艾思奇学术一脉的董振华教授,在为本书选题、取题、撰写的过程中,都充分遵循了这一优秀传统,从而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学术源流清晰、传承不竭。
这是一本“求真悟道”的书。书中提出“创立于19世纪的马克思主义过时了吗?”等问题,问题本身就具有普遍代表性,回答好这些问题才能真正使人信服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诚然,诞生于170多年前的马克思主义已经不再年轻,但这并不能成为它受到攻诘的理由。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理论体系的真理性是不可辩驳的,其蓬勃的生命力是生生不息的。它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国际共产主义浪潮,指引着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打破帝国主义薄弱链条、使科学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它发现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用铁的事实论证了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的必然实现。从历史到当下,从理论到实践,马克思主义已经、正在、仍将用实践来进一步证明自己的“真”与“新”。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道”,内化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之中,彰显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现实实践中。所谓求真悟道,就是通过讲明白现实问题中包含的“真”,使读者在会心一笑中领略马克思主义的“道”。
这是一本“补偏救弊”的书。马克思主义自其诞生之日起,就是在不断的斗争与论辩中发展的,论战可谓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种独特方式,与之相伴相生的“马克思主义过时了”“马克思主义死亡了”等各种消极论调从未止息,但每一次都被历史无情地嘲弄了。
革命年代,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是苏区军民坚持斗争胜利的根本动力,也是苏区精神的灵魂所在。毛泽东同志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揭示出中国革命胜利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规律。它一扫质疑革命的阴霾,坚定了党领导广大军民为理想信念继续奋斗的决心和信心,肃清了“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思想混乱;40余年前的改革途中,邓小平同志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匡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方向;新时代的改革路上,习近平同志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回应了“中国还是不是社会主义国家”等置疑和唱衰中国的论调。我们正在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主题已经发生重大转换,但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趋势没有变,所揭示的时代本质也没有发生根本转变,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及其基本原理没有过时。当前对于实践中出现的对马克思主义的种种曲解、置疑和谬误,鞭辟入里地及时补偏救弊、正本清源,就显得极为必要和迫切,也因此成为本书需要完成的极为重要的任务。
回到经典中去汲取智慧,重返马克思的本真精神获得启示和灵感,是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能够获得的阅读体验。
(《问道马克思:为什么信仰马克思主义》,董振华著,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