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21年12月09日
第06版:第九届全国品牌故事大赛 特刊

【第九届全国品牌故事大赛征文类一等奖获奖作品】我和我的父辈

冯国强

这是一个关于两代酿酒人的故事。故事的发生地就在陇南市成县红川镇……

记忆

在我的记忆中,父亲好像一直是一名酿酒工,一名普普通通的酿酒工。每天总是披星戴月,忙于工作。不苟言笑的他,对子女却格外疼爱。那时,父亲的身上总是散发着一种说不清的味道,对于幼小的我们来说既神秘又熟悉。后来当我成为像父亲一样的酿酒工,才知道那是粮食的味道。

父亲是1934年生人,在私塾跟着先生读了几年书就辍学了。他时常说起,旧社会祖父带着一大家子人吃不饱穿不暖。在地主的盘剥下,佃农们只能维持最基本的温饱,父亲则跟着祖父干些简单的力气活。

老辈人说,1936年对成县来说是很特殊的一年。那一年,红军来了。9月1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在哈达铺集结休整,9月7日,接到党中央的指示,研究制定了东出陇南的“成徽两康战役”计划。9月18日凌晨,红二方面军采取佯攻战术,一举占领成县县城。次日下午,红二方面军在东大街土地祠召开了数千人参加的群众大会,宣布成立了成县苏维埃政府和陇南抗日游击大队,并作短暂修整。根据战局的变化,9月30日凌晨,红军指战员冒雨实行战略转移,前往红川镇。10月1日下午,红二方面军在红川南场召开了两千多军民参加的大会,红川镇“春和涌”烧坊掌柜容向荣挖出十坛窖藏的陈年老酿犒劳红军将士。

据父亲讲,当时的“春和涌”烧坊在红川镇东头,有三四间大的铺面,出产的“红川烧酒”驰名一时。那时候,红川镇酿酒的生意红火,方圆五十余里不少村庄都办起了酿酒烧坊,工艺主要采用清蒸清烧法,产品畅销陕甘川多地。1938年,陕西宝鸡人何近仁继承了“春和涌”烧坊,引进了“西凤酒”的酿造工艺,进一步改进酿造流程,使“红川烧酒”质量更上一层,名声大振。

后来我才知道,也正是红军到达成县的那一年,在由商务印书局出版、舒新城先生编纂的首版《辞海》中,将“红川烧酒”收录其中,并赋予“中国历史名酒,陇上名产”的评语。

建厂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12月2日,成县全境解放,人民解放军进驻成县。站在欢迎人群中举着大红花的父亲,当时也就15岁。

1951年,成县人民政府为了保护“春和涌”烧坊这一珍贵遗产,传承优秀酿酒工艺,组织老传人、老师傅、老酒工等,将红川镇的春和涌、陇丰海、顺合源等酿酒作坊联合起来,组建成立了“国营成县红川酒厂”。

17岁的父亲是第一批到厂里工作的人。面对酿酒作坊生产工艺流程不统一、生产场地分散且经营不规范、生产规模有限、产品不上档次等突出问题,父亲跟着当时的厂长许百顺没日没夜地投入到工作中,制定了一系列流程和规范,引进了一些新设备。功夫不负有心人。新酒厂在继承和挖掘红川烧酒传统工艺的基础上,研制生产出“红川大曲”,在国内市场畅销多年。

1960年10月,我出生了。作为家里的第一个孩子,父亲高兴地迎接我的到来。我童年时最大的乐趣,就是跟着父亲去酒厂。对一个孩子来说,那伴着馥郁香气的忙碌场景,以及家里见不到的堆成小山一样的粮食,显得既新奇又好玩。到现在印象最深刻的有三件事情:第一件是在耳濡目染之下,我竟然也能帮着父亲去踩曲。小小的脚丫站在上面别有趣味,父亲夸我踩得比大人还均匀。第二件是厂里因为经常晾晒酒糟,方圆几里的麻雀都跑来寻食。带着余散酒精的糟子让麻雀如痴如醉,后来竟然有了“红川的麻雀也能喝二两”的说法。第三件事是酿酒的叔叔伯伯们,有时刻意逗我玩,将刚出甑锅的六七十度的原浆酒用手指蘸一点,抹到我的嘴上让我尝。原浆酒的灼烧感就成了我对酒最初的认知。

蓄势

1983年,酒厂经营已经步入正轨,而我也成为继父亲之后,红川酒厂的新一代酿酒人。

那年,在厂长的协调下,经当时的甘肃省经济协作办公室与四川省有关部门联系,酒厂派出技术人员前往泸州老窖酒厂学习。父亲作为厂里酿酒的老师傅有幸被选中,前往四川泸州酒厂学习了三个月。后来,酒厂又请来泸州老窖的酿酒师姚荣华长期驻厂,作现场指导。

通过综合分析市场以浓香型白酒为主流的趋势以及红川酒厂所处的地理位置与微生物成分,厂里决定将原清香型发酵池升级为人工老窖,低温制曲改为中温制曲,发酵期由原来的15天增加到60天。同时,延长陈酿贮藏时间,将之前清香型的红川大曲升级推出浓香型白酒。经生产一线的不懈努力,终于生产出了“红川特曲”。这是厂里生产的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浓香型白酒,具有“浓香四溢、甘洌醇厚、回味悠长”的独特风格,推出后得到专家和消费者的普遍认可。正是这一年,《中国名食指南》一书有了“红川烧酒,状若清露、醇香四溢、味长回甜”的记载。两年后,红川特曲被评为“甘肃省优质产品”。

1992年12月,时任厂长马军志与省轻工业厅酒类专卖局高级工程师焦文亮、省轻工业厅发酵工业科研所研究员李维清三人,利用参加会议的间隙,携红川特曲拜访了来兰考察的时任北京轻工业协会理事秦含章。在品尝完红川酒后,秦含章称赞道:“这款酒芳香浓郁,绵柔甘洌,香味协调,入口甜,落口绵,具有国家名酒的酒格风范。”随后,秦含章为红川酒题写厂牌——“甘肃省红川酒厂”。

1998年,酒厂引进剑南春的优秀工艺,采用双轮底发酵,将发酵周期由原来的60天延长到70天,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老六甑酿造工艺,发酵周期延长至180天。至此,红川酒的酿造技艺先后融合了汾酒、西凤、泸州老窖、剑南春等名酒工艺之精粹,取长补短,臻于成熟,终于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独特酿造工法。当年,红川特曲被评为商业部优质产品,并获“银爵奖”。

此后,酒厂通过三期扩建,年纯粮原浆酒的生产量从最初的20吨提升到1500余吨,占据了当时我省纯粮酿酒的领先地位。

2006年12月,在商务部认定的430个“中华老字号”企业中,红川脱颖而出,成为我省唯一一家被授予该称号的酿酒企业。

腾飞

2008年9月,为顺应现代企业发展要求,红川酒厂进行了资产重组,成为甘肃锌宇集团控股、成县金和公司参股的股份制白酒企业。

正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改制后的酒厂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在茅德贤、茅宇两任董事长的带领下,酒厂在“内调结构扩总量,外拓市场促营销”这一经营理念指导下,开始了大规模的增资扩建和技术改造,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而“金成州”“锦绣陇南”两款产品的研发,无疑为酒厂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这两款产品一经推出,就得到了市场的认可,短时间内销售额就突破亿元。

同时,酒厂得到了国家酒类及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具有持续稳定生产优质多粮浓香型白酒的能力”的评价,并通过ISO9001—2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和国际食品安全体系认证。2017年,酒厂新建的办公大楼落成,新包装车间、成品酒库、存酒罐区投入使用。也就在那一年,我和厂里的几名同事代表红川酒参加中国技能大赛甘肃赛区品酒师一类决赛,荣获团体第一和个人第一两项殊荣。

这是我和我的父辈两代人的酿酒故事,是红川酒厂的发展变迁史,也是一家老字号酿酒企业的成长史。

在时代变革的大背景下,我和父亲作为普普通通的酿酒工,经历并见证了红川酒厂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过程,也欣喜地看到红川酒成为陇酒中的标杆性、旗帜性产品,这是我与父亲共同的骄傲。我们有理由相信,红川酒一定会行稳致远,迎来更大的发展。

版权声明

《甘肃日报》(数字报)的原创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每日甘肃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甘肃日报》(数字报)所登载、发布的原创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2021-12-09 1 1 甘肃日报 c287451.html 1 【第九届全国品牌故事大赛征文类一等奖获奖作品】我和我的父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