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和提升甘肃进出口能力
张 帆
创新体制机制,抢抓最大机遇,发挥甘肃优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完善平台功能,扩大外贸规模。
外贸能力是我国丝路沿线省区融入“一带一路”的关键因素。当前,甘肃要在扩大有效投资和内需的基础上,积极主动采取有效举措,进一步稳定和提升进出口能力,通过深入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我省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和产业转型升级。
抢抓最大机遇。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抓住用好“一带一路”建设这个最大机遇,进一步强化最大机遇意识,切实提高对机遇的洞察能力、分析能力,努力把我省的通道、枢纽、文化等优势加快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优势。要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深化同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在巩固东出、促进北拓的基础上,重点做好西进和南向文章,突出工业品精深加工,打造优势产品供给基地,加强人文交流合作,加快构建内外兼顾、陆海联动、向西为主、多向并进的开放新格局,不断提升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和层次。
发挥甘肃优势。甘肃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古代东西方文明的桥梁,历史底蕴厚重,文化类型多样,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为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广阔丰饶的土壤。要用足用活我省区位交通和能源资源优势,尤其要充分发挥甘肃连接亚欧大陆桥的重要通道作用,沟通西南、西北的重要交通枢纽作用,承东启西、南拓北展的区位优势,以及西菜东调、出口新鲜蔬菜及其制品的重要生产基地的特色优势,在新一轮发展大潮中抢占先机。
创新体制机制。要培育外贸发展新思维,不断开拓国际市场、打造国际产品、培育国际企业、借助国际平台、培育国际人才和提升国际意识,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要运用跨境电商新思路,进一步开拓国际新兴市场。要持续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大力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坚持高质量“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重点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深化国际产能合作,注重打“新拳”、出“新招”、见“实效”。
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准确把握产业发展趋势,结合甘肃产业发展实际和未来增长潜力,围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生态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创新开展招商引资和投资促进,积极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加快实施产业链链长制,重振甘肃工业经济主导地位,有效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尽快形成产业集群,推动外向型经济高质量发展,用区内贸易和产业转移推动外向产业成长。
完善平台功能。依托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航空口岸、铁路口岸和武威保税物流中心等对外开放平台,以及兰州进口肉类指定查验场、跨境电商(网购保税)监管中心、跨境直邮监管中心、进境粮食指定查验场地和武威进境木材指定监管场地、进口肉类指定监管场地等口岸,紧盯粮油、肉类、电子产品、服饰、木材加工、中欧班列和跨境电商等重点产业板块,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面向中西亚和欧洲开展国际贸易,打造全省跨境电商新载体,建立外向型经济发展新高度。
扩大外贸规模。利用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提升我省产品出口东南亚市场水平,进一步提升出口能力,优化进口结构,扩大贸易规模。总结推广海外仓建设和租赁经验,鼓励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贸易合作、自建海外仓、搭建特色商品展示展销中心等,重点提高自主品牌产品、“甘味”农产品和民族特需产品的出口比重。稳定运营中欧、中亚、南亚、西部陆海新通道国际班列,加快推进兰州、酒泉国家物流枢纽和兰州、天水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扩大外贸进出口规模。
作者为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第58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处级班)学员,甘肃省经济研究院(甘肃省信息中心)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高级经济师
做好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加减乘除”
吕 倩
加快产业转型,培育新增长极;降低无效投入,实现持续发展;加强科技创新,延伸产业链条;消除制度障碍,降低交易成本。
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我省立足于省情,发挥自身优势,全面贯彻落实“十四五”规划纲要和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的必由之路。为此,要充分认识我省在新发展格局中的短板与弱项,准确把握我省融入新发展格局的着力点,牢牢抓住“一带一路”带来的良好机遇,认真做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加减乘除”。
做好加法,加快产业转型,培育新增长极。加快传统产业转型,是高质量发展甘肃特色产业、培育甘肃经济发展新增长极的关键一招。一要找准突破口,扬长避短,把我省不同区域的产业优势激发出来,在找准新发展定位的同时力争补齐短板。二要抓住机遇,一鼓作气,加快速度和投资力度把我省十大生态产业做大做强,打造成甘肃经济的特色品牌、实力品牌,为实现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主力支撑。三要加强主导企业和地方互惠发展,形成企业小循环、产业中循环、区域大循环的发展模式。
做好减法,降低无效投入,实现持续发展。高成本、低产出,意味着利润空间不足、发展空间不大。在这方面,我省要大胆做资源消耗的“减法”。一方面,从降低投入开始,逐渐过渡、淘汰不适合当前经济新发展格局的“僵尸企业”,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切实做到“长痛不如短痛”,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新发展格局下的产业转型创造绿色、有序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提高各级领导干部招商引资的能力和科学决策的能力,通过认真研究市场、研究产业、研究地企双赢的结合点和发展点,在主动招商的同时实现精准招商,避免盲目招商引资、政绩招商,浪费资源和资金,切实推动我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做好乘法,加强科技创新,延伸产业链条。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加强科技创新、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做好延伸产业链这道“乘法题”是实现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点。一要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通过建链、补链、强链推动集群发展,拓宽产业增值渠道。二要继续优化产业布局、实现特色产业规模发展,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相平衡的产业链、产业园、经济合作综合体。三要科学转换路径、加强产业融合管理,增强农业、工业、服务业三大产业之间的关联度,加强信息化、数据化、系统化管理,提升产业效能。
做好除法,消除制度障碍,降低交易成本。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做好“除法”,处理好“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一要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充分激发企业的主力军作用。二要立导向、严责任、抓能力,当好“排头兵”和“操盘手”,加强和完善政府的调节和监管作用,为经济发展营造开放、健康、有序、公平的环境。
作者为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党的建设和领导科学教研部讲师
立体构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系统
梁保平
充分利用5G、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建设全省上下联动、平战结合、医防结合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系统。
为进一步提高甘肃省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充分利用5G、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更精准、更有效地监测预警公共卫生事件,改进不明原因疾病和异常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机制,提高评估监测敏感性和准确性,建立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健全多渠道监测预警机制,建议建设全省上下联动、平战结合、医防结合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系统。
建设全省公共卫生大数据平台。打通公安、交通、气象、自然资源等部门间的数据壁垒,通过传染病专题数据、基础地理数据、医疗设施数据、健康危害因素数据(包括生物性危害因素、化学性危害因素等)、交通及流量数据、公共安全治理数据、居住区房屋的实有人口数据、病例动态数据及其完备的轨迹信息等相关公共卫生数据汇聚,分类设置公共卫生专题数据库,实现对全省公共卫生的全景、动态、精准、智慧监管与分析。
建设全省公共卫生智能监测分析平台。运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增强海量原始数据分析挖掘能力,结合GIS地图,实现对全省公共卫生各项数据的实时监测、公共卫生风险的多维度分析与智能预警。综合运用多维大数据分析模型,实现区域内不明原因疾病、异常健康事件和传染病聚集性分布、疾病发展趋势、患者行动路径、疾病传播路径等实时监测。建立动态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预测预警模型,设定阈值,一旦超出阈值,就会自动向整个应急体系发出警报,以形成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快速预警与科学处置。
建设全省公共卫生数字化采集平台。构建省—市—县—社区联动的全数字化信息采集网,实现多渠道、全覆盖、全数据、智能化信息采集机制,筑牢网底。在社区部署热成像测温仪、无人机监控等智能终端实现数据实时采集,完善外来人员上报系统、密切接触者上报系统,实现全省社区级网格化智慧管理。建设全省流行病学调查信息系统,配备智能调查终端,实现身份智能识别,个人电子健康档案调阅,电子病历调阅,生成行动轨迹,实现流行病学调查的信息化与智能化,提高流行病学调查的精准性与实效性。
构建全省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调度平台。采用新兴信息技术,建设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调度信息体系以及全省公共卫生应急指挥协同信息平台,全面提升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同时,打造公共卫生应急急救信息协同平台,实现区域应急急救协同救援模式和以危急重症为重点、多学科协同救援的快速、高效救援模式,实现指挥中心、救援现场、途中转运、后方救治各环节、各部门的信息协同共享、上传下达、互联互通。
构建多层次全场景的协同救治平台。依托省、市、县三级医疗机构、急救中心和甘肃省远程医学信息平台构建多层次全场景的协同救治体系,实现急救车高精度定位、车载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心电影像及体征监护与医疗机构高清高速实时交互,提高应急救援的效率与质量;实现超高清远程会诊、远程诊断、远程监护、无人机远程救护、VR远程救护等应用,丰富区域应急救援协同手段;实现院内智能导诊、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智能机器人手术、智慧护理、智慧医技等应用,满足远程、院前、院内的快速高效协同,救治前移,打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危急重症的救治联动体系。
建设全省智能化应急物资管理调度平台。通过5G、区块链和物联网技术的结合,加速物资保障供应链的智能化进程,对全省应急物资进行全程信息化管理与统一调度,结合大数据技术,制定物资分配方案,设计最佳运输路线,实现省—市—县三级应急物资的智慧管理;通过人工智能实现物资的智能化分拣;通过5G运输车,对应急物资的运输进行实时监测,提升全省应急物资的管理能力,为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提供高效精准的物资保障。
作者为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第58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处级班)学员,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员会规划发展和信息化处处长
推动中医药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
曹军华
加强对中药材质量的管控,打造中医药领域龙头企业,做优中药饮片加工,做强配方颗粒产业,做精陇药品种,推动“中药材+中药+中医”的立体发展。
甘肃省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素有“千年药乡”“天然药库”之称,2017年正式获批创建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甘肃“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打造千亿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战略目标,为此,要多措并举,着力延伸产业链和供应链,推动“中药材+中药+中医”的立体发展。
推进科学育种,完善道地药材标准,加强对中药材质量的管控。不断推进种子种苗科学繁育,以企业化运营模式,采取政府牵头、企业推动、农户参与的方式,组织实施道地药材良种繁育工程,积极推进品种良种化、制种集约化、良种商品化,提高优质种子种苗覆盖率。加强中药材种子种苗质量检验、产地环境动态评价、有效成分分析、农药残留量及重金属检测等工作。同时,要重视道地药材保护认证工作。目前,我省道地药材认证尚处在起步阶段,存在认证产品少、已认证产品知晓度不高等问题,要分地域、分县区加大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申报力度,实现对道地药材的依法保护。
注重延链补链强链,增强市场竞争力,打造中医药领域龙头企业。我省中医药产业的显著短板是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而且我省中医药企业多为散、小、弱的民营企业,市场竞争力弱。迫切需要集中优质资源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发挥好产业平台的引领带动作用。做强做大中医药企业,既要靠政府培育和企业成长,还要靠招商引资的带动,特别是要引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药材提纯企业的投资,既解决资金短缺,还可以解决我省中医药企业在技术、人才和企业管理等方面存在的短板。
做优中药饮片加工,培育甘肃饮片优势。政府要明确中药饮片品种目录和加工标准,加强市场监管和查处力度,倒逼企业落实质量管理主体责任,确保生产加工药材的品质。要与国有医药企业联合,利用国有企业信用背书和经营经验、实力,加大技术改造,提高清洗、分选、切片、烘干、包装等生产过程机械化、标准化、自动化水平,扩大生产规模,规范生产工艺,提升饮片质量,实施品牌推广。同时,精选中药材原料,严格加工炮制技术,规模生产方便实用的小包装中药饮片和精制饮片,开发一批具有陇药特色品牌的中药饮片产品。
做强配方颗粒产业,扩大成品药品市场。开展当归、党参、黄芪、甘草等道地药材品种提取物和配方颗粒的产业化生产,推进道地药材提取、分离、纯化等关键生产技术的研究。按照国家药监局和省药监局制定的中药提取物、配方颗粒产品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提升产品标准化水平和科技含量,加快开发饮片打粉产品,提高中药材产业附加值。
做精陇药品种,不断扩大陇药材和陇药的市场影响力。落实陇药大品种大品牌支持政策措施,对列入大品种培育目录的产品做到“一品一策”,定向精准培育,从工艺改进、质量标准提升、临床再评价、扩能技术改造、市场营销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支持企业提高优势产品质量和规模化生产能力,培育特色中药产品群。同时,要推进药食同源产品研发。加大投入,扶持当归、党参、黄芪、百合等甘肃地产大宗特色药食同源中药材的研发和生产,拓展应用领域,延长产业链。
强化要素保障,整合资源优势,推动“中药材+中药+中医”的立体发展。要促进陇企与国内知名企业的战略性重组,实现资源高效整合,快速壮大企业规模。要进一步细化落实政策支持,围绕中医药全产业链环节分项制定专项行动计划,明确具体目标、发展路径和投入保障机制。要积极推动特色陇药品种进入国家医保目录和基本药物目录,努力提升本土企业产品在全国市场上的份额。全力实施品牌战略,推广中医药文化,共同唱响“好中药、在甘肃,甘肃药、好中药”的品牌形象。与此同时,补齐人才短板,大力培养和引进中医药人才,引领带动全省生物医药产业提质增效。
作者为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第58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处级班)学员,甘肃药业集团风控审计部(法律事务部)部长
借力借势借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冯垠都 张莎莎
借科技之力用好乡村振兴发展机遇,借产业之势提升乡村振兴产能实力,借人才之智打造乡村振兴创新引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进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三农”工作重心已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根据对甘肃农村和农业基本省情的分析,要把乡村振兴工作做实做好,必须借力借势借智,多元化开发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借科技之力用好乡村振兴发展机遇。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为标志的新一代新兴技术为乡村振兴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要把发展机遇转化为发展优势。一是推进农业生产数字化转型。将农村经济大数据、农业自然资源大数据、重点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等作为建设主体,推进农业装备数字化技术应用,尽快建立和完善甘肃农业资源数据库和农情信息监测体系。二是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各级政府部门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在网络建设、物流发展、网店开设、金融服务、人才培训、宣传引导等方面给予支持,出台强力的支持政策,建立“政府主导、统筹城乡、合理布点”的县域物流服务体系。三是对农特产品网销重点企业,建议采取政府买单,给予快递物流费用补贴的方式,促进农特产品的网络销售规模。四是繁荣发展农村网络文化。运用数字化手段推进乡村优秀文化资源数字化、完善农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五是补齐农村医疗和教育数字资源短板。促进城市优质的医疗资源和教育资源下沉到乡村、村落,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和偏远地区。
借产业之势提升乡村振兴产能实力。乡村振兴必须以打造现代农业“产业、生产、经营”三大体系为核心、基础和依托,努力提高农村的新产能。一是全力整合资源。坚持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企业经营、市场定位、打造品牌的总体战略。二是根据市场供需关系和中长期预测,科学选择主打产业,把特色农业“调少、调精、调专、调大”。三是精心打造品牌。立足优势农产品,培育龙头企业,加强品牌建设,打造甘肃品牌、陇上名牌。重视商标注册,开拓国内外市场。四是高度重视营销。提升对接市场的能力,培育农业经纪人、农业经理人,用具有专业精神的团队去对接市场信息。紧盯差异化优势农产品,将其作为重点营销对象,打开营销突破口。五是共建共享仓储。秉持“共享经济”理念,建立共享农产品仓储机制,降低存储成本。采取“季产年销”的策略以适应农产品的季节性特点,稳定市场供给。
借人才之智打造乡村振兴创新引擎。乡村振兴,关键靠人,人才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一是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纳入职业教育体系,建立层次分明、实用为主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支持和鼓励培养本土农业经纪人、农村电商人才、农业土专家。二是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在政策倾斜、培训资格、信息提供、项目申请等方面的支持,增加投入。三是巩固乡村振兴工作队伍。建立高等院校向农村地区定向招录机制,培养、储备“村官”,建立基层人才吸纳机制,稳定农村工作人才队伍。四是吸引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引导应届毕业大学生回乡兴农;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吸引和调动农村致富能人、退伍军人等人才返乡入乡;发挥群团组织的号召作用,吸引外出打工青年回乡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营造良好氛围,支持和促进城镇优才、专才等人才要素向农村流动。五是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全面推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特聘计划,引导和鼓励农业科研人员为农业生产单位和农民服务,以技术参股的形式分配收益。
作者分别为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信息技术处网络管理科副科长、高级工程师,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