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1版)
第二节 稳步提高教育医疗质量和水平
第三节 有效提升社会保障能力
第四节 重点提升特殊类型地区发展能力
第五节 加强灾害应对体系和能力建设
第十三章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第一节 完善流域管理体系
第二节 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第三节 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第四节 健全区域协同协作机制
第五节 着力提升对外开放能力和水平
第十四章 推进规划实施
第一节 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第二节 强化法治纪律保障
第三节 增强国土空间治理能力
第四节 完善规划政策体系
第五节 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前 言
“黄河宁、天下平”,治理黄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甘肃视察,第一次提出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并要求甘肃负起责任,抓好黄河上游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工作,突出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和陇中陇东黄土高原区水土治理两大重点,坚决防止生态恶化,为黄河生态治理保护做出应有贡献。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
甘肃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交汇处,是黄河、长江上游的重要水源涵养区,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纵贯河西走廊的祁连山,是黑河、石羊河和疏勒河三大内陆河的发源地,同时阻挡了腾格里、巴丹吉林、库姆塔格三大沙漠的会合和南侵,千百年来维系着沙漠绿洲的生态平衡。甘肃沿黄流域总面积14.5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4.3%,多年平均自产地表水资源量125.2亿立方米,超过黄河流域总水量的五分之一,其中甘南水源涵养区年均向黄河补水64.4亿立方米。黄河干流流经甘南、临夏、兰州和白银4市州,长达913公里,占黄河全长的16.7%;黄河支流流经定西、天水、平凉、庆阳、武威5市,渭河、泾河、洮河、大夏河等河流是黄河重要的补给水源,有效保障了黄河上中游径流稳定。甘肃沿黄流域人口和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都在80%左右,黄河赋予了甘肃厚重的历史文化、富集的自然资源和重要的经济基础,是陇原儿女的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做好我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事关全省生态保护大局和高质量发展全局,事关幸福美好新甘肃建设。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规划范围主要包括黄河干支流流经甘肃省的相关县级行政区。为保持重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地理单元的连续性、资源配置的合理性、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关联性,在谋划实施生态、经济、文化等领域举措时,根据实际情况可延伸兼顾联系紧密的区域。规划期至2030年,中期展望至2035年,远期展望至本世纪中叶。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节 发展历程
甘肃地处黄河上游,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上古时期,甘肃黄河流域就有先民繁衍生息,传说中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娲诞生于此,黄帝问道崆峒,大地湾见证8000年华夏文明。周发迹于庆阳,秦初兴于礼县,周秦王朝在甘肃黄河流域奏响了进军中原逐鹿天下的序曲。汉武帝列四郡据两关,张国之臂掖;张骞西出阳关,凿空西域,开丝绸之路2000年先河;莫高窟千年守望丝路,四方文化在此交汇相融,孕育了璀璨的敦煌文化。秦汉明长城戍边保疆,古代军旅文化与边塞诗歌相映成辉。祁连山巍峨耸立,筑牢了黄河流域源头第一道生态屏障。黄河从远古奔来,聚青藏高原磅礴之势,携黄土高原厚德载物,蜿蜒千里,奔腾向前,铸就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品格,成为民族符号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80多年前,正值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陇原儿女不畏牺牲共赴国难。西路军征战河西血沃祁连,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胜利会师,南梁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两点一存”重要作用,中国革命从这里走向了胜利。
黄河发源于青海,成河于甘南、成黄于临夏。历史上黄河水患频繁,给沿岸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千百年来,陇原儿女始终同黄河水旱灾害作斗争。大禹“导(黄)河积石(峡)”,标志着古河州积石山成为中华民族治水的起点。至近代,左宗棠总督陕甘,提出“甘肃治法,以均赋税、兴水利为首务”,把治理黄河、兴修水利作为提振甘肃、经略西北的首要任务。明清以来,以水车为代表的提灌技术在兰州等地蓬勃发展,缓解了甘肃黄河流域“水低地高”用水难的桎梏,但这些都没有从根本上、源头上解决黄河治理难题。
新中国成立后,甘肃人民积极响应毛主席“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在黄河治理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一批重大水利工程相继建成,新中国第一座百万千瓦级大型水电站——刘家峡水电站,发挥着发电、防洪、灌溉、养殖等综合功能;有“西北都江堰”之称的引大入秦工程,滋养润泽着秦王川大地;被誉为“中华之最”的国内第一高扬程、大流量景电提灌工程,体现着保生态润荒原的巨大价值;引洮供水跨流域调水工程,圆了陇中人民不愁吃水的梦。水土保持和荒漠化治理成效明显,庄浪梯田开启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新篇章,修堤筑坝、清淤除泥治理水患,大规模植树造林促进防沙固土。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上下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经过一代又一代陇原儿女艰苦卓绝的奋斗,不但历史性解决了沿黄群众“靠着黄河没水吃”的局面,同时实现了甘肃黄河治理从被动到主动的历史性跨越,为保障黄河长治久安贡献了甘肃智慧和力量,在中华民族治理黄河历史上谱写了甘肃乐章。
第二节 发展基础
生态类型多样。甘肃黄河流域横跨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祁连山河西走廊等四大地貌单元,拥有黄河天然生态廊道和甘南黄河上游、祁连山、陇中陇东黄土高原、渭河源等多个重要生态功能区域。
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明显。深入实施一大批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项目,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黄河干流、渭河、大夏河、洮河等水环境综合治理效果明显,泥沙入河量显著减少,水源涵养能力持续提升。重点城市大气污染治理成效显著。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修复工程有序推进,特别是祁连山生态环境由乱到治、大见成效。
农牧业发展势头良好。甘肃黄河流域地区气候多样、光照充足,具备发展现代农牧业得天独厚的基础和条件。近年来,随着景电提灌、引大入秦、引洮供水等工程的建成运行,特别是脱贫攻坚产业扶贫的大规模推进,沿黄区域现代农业发展步入了快车道,形成了“牛羊菜果薯药”六大产业为主导的特色农业发展格局。
能源资源富集。陇东地区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丰富,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河西走廊风光资源优势巨大,已建成装机千万千瓦级的国家新能源基地。
工业基础坚实。甘肃沿黄流域是我国石化、有色、冶金和核工业基地。兰白地区是全国重要的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也是国家重要的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潜力巨大,芯片封测、机械电子、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重要支柱。
发展水平稳步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十大生态产业建设初见成效。兰州新区、榆中生态创新城加快建设,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教育医疗等公共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为新时代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文化积淀厚重。甘肃黄河文化历史悠久、特色鲜明,黄河文化与敦煌文化、丝路文化和红色文化相伴相生、交相辉映。孕育了以大地湾文化、马家窑文化等为代表的中华文明,见证了甘肃丝绸之路沿线和藏羌文化交汇融合的漫长历程。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等世界文化遗产影响深远。红军长征路线、西路军西征路线成为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历史的伟大见证。近年来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加快,对外影响力和知名度显著提升。
第三节 机遇挑战
重大机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为加快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十四五”乃至更长一段时间,我省将处于重大机遇叠加的窗口期、新旧动能转换的换挡期、“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期、夯基垒台的成长期。具体来说,党中央作出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为甘肃省更高水平参与国际合作和区域分工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全省上下负重自强、顽强拼搏,经济总量不断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加快培育,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主要挑战。黄河一直体弱多病,生态本体差,水资源十分短缺、水土流失严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弱。甘肃作为欠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尤为突出,沿黄流域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
生态基础总体脆弱。甘肃黄河流域绝大部分地区处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西,自然条件差,生态历史欠账多、问题积累多、现实矛盾多,甘南高原草原退化尚未得到有效遏制,水源涵养功能仍需提高,河西地区也是沙尘源区,生态保护修复任务十分艰巨。陇中陇东黄土高原每年入黄泥沙量占黄河年均输沙量的26%,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73%。自然灾害频发,泥石流、地震、山体滑坡等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危害。
水资源制约较为明显。水资源总量短缺、时空分布不均衡、供给结构性矛盾突出,人均和亩均水资源量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和1/5。甘肃黄河沿岸水低地高,水资源利用难度大、成本高,易盐碱,部分地区水资源过度开发,经济社会用水挤占河湖生态水量,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态保护压力依然较大。
发展短板亟待补齐。地方财力薄弱,基础设施滞后,人才流失严重,市场主体活力不够,投资增长后劲不足;产业倚能耗水特征明显,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不高,特色优势产业相对缺乏,新旧动能转换较慢。我省黄河流域地区贫困问题和生态问题交织,公共服务水平与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差距大。
此外,甘肃城镇化水平总体偏低,县域经济实力较弱,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态势明显。对黄河文化遗产保护及其时代内涵价值挖掘不足,文化旅游业综合效应不高。
第四节 重大意义
深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党中央着眼于构筑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促进区域协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方略。作为黄河上游省份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首倡之地,甘肃肩负着重要职责和特殊使命。强化上游意识,担好上游责任、做好上游文章、体现上游水平,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际行动,是全省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机遇,是保护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延续历史文脉、贡献甘肃智慧的时代需要,对于努力谱写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的时代篇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准确把握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战略要求,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扭住生态修复、文化复兴和产业转型三大任务,实施水源涵养、水土流失治理、防洪能力建设、污染治理、绿色生态产业培育、黄河文化传承等重大工程,着力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着力优化水资源配置,着力促进高质量发展,着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着力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为新时代黄河长治久安作出甘肃贡献,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决守住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红线。坚持生态优良、生产低碳、生活宜居“三生”导向,按照“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的原则,把绿色环保作为前置条件,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逐步降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度,努力杜绝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重在保护、要在治理。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以保护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和治理水土流失区为重点,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制度。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推广祁连山生态修复治理经验,实施湿地保护、河流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加强城镇生活污染和农业污染、工业污染防治,抓好河道水污染治理。
——量水而行、节水为重。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合理规划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坚守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实施“深度节水、极限节水”,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积极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
——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遵循自然规律,以解决不同地区存在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为目标,根据流域范围生态功能和承担的不同任务,制定实施恢复、修复和治理策略,侧重实施工程项目。按照“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的原则,充分考虑流域内各地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积极发展以十大生态产业为代表的绿色生态产业,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打造特色鲜明的高质量发展体系。
——突出重点、协同推进。注重保护和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统筹谋划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突出抓好黄河上游水源涵养补给区建设,加大黄河干流生态保护修复力度,持续强化陇中陇东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统筹推进祁连山生态保护及流域荒漠化治理。打破部门和区域界线,有效整合资源,实施一批综合性生态环境治理重大工程,建设一批绿色节水产业体系和园区。
——改革引领、共治共享。强化政策支持引导和监督管理,持续完善领导小组和水利、生态修复、污染防治、产业发展、文化旅游专责组领导体制机制,着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大科技在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中的应用,集中攻关一批保护、修复、治理难题。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凝聚各方共识,注重民生改善,激发社会各方参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内在活力,形成共治、共管、共享的新格局。
第三节 战略定位
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充分发挥甘肃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北方防沙带等三大生态屏障交汇处的独特位置,以促进黄河上游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增强生态屏障整体质量和功能为出发点,遵循自然生态原理,以甘南黄河上游和祁连山水源涵养、陇中陇东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为重点,不断提升甘肃在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的重要地位。
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甘肃是黄河重要的水源涵养补给区,承担着保障黄河水资源安全的重要职责。以提升甘南黄河上游、祁连山、渭河源和洮河流域水源涵养能力为出发点,以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构建为核心,以湿地、草地和森林等自然生态系统的严格保护与退化修复为抓手,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促进公共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不断提升水源涵养能力。
黄河上游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结合甘肃省比较优势和发展阶段,在搞好生态保护的前提下,积极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建设高效节水生态经济示范区和绿色生态产业示范区,推动传统工业绿色化、数字化转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打造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为抓手,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全面创新。
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示范区。运用甘肃黄河流域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传统文化根基深厚的优势,整合甘肃黄河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其时代价值和人文精神,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加强文化交流合作,办好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将甘肃打造成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新高地。
第四节 发展目标
到2030年,全省黄河流域治理水平明显提高,干支流现代化减灾防灾体系基本建成,生态环境质量和供水安全保障水平明显改善,生态保护大见成效,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能力显著提升,流域人水关系进一步改善。高质量发展呈现良好态势,生态产业体系建设实现新突破,十大生态产业蓬勃发展,打造若干千亿级产业和百亿级园区,兰西城市群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乡村振兴取得实质性进展,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黄河文化传承与开放交流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到2035年,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全面改善,生态系统健康稳定,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能力更加突出,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成效显著,重点河流水安全保障水平明显提升,黄河流域长治久安得到有效保障。节水型社会全面建成;发展动能实现转换,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建成;黄河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外交流和影响实现新突破;基本公共服务与东部地区差距明显缩小,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与全国同步迈入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阶段。到本世纪中叶,全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水平大幅提升,在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发挥作用。
第五节 总体布局
构建黄河上游生态保护“一带四区多点”空间布局。
“一带”是指以黄河干流和主要支流为骨架的沿黄生态带,主要开展水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
“四区”:
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包括甘南州合作、夏河、玛曲、碌曲、临潭、卓尼6市县,临夏州积石山、临夏县、康乐、和政4县,以增强水源涵养能力为主导,积极推动以若尔盖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有效恢复和保护高原湿地,综合治理退化草地,促进草地森林增量提质。
祁连山生态安全屏障区,包括祁连山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所属的酒泉肃北县、阿克塞县,张掖市山丹县、甘州区、肃南县、民乐县,武威市天祝县、古浪县、凉州区,金昌市永昌县,以增强祁连山水源涵养能力为核心,建设祁连山国家公园,加大区域综合治理,加大冰川和雪山的保护力度,综合治理退化草地,提高森林质量,构建荒漠化、沙化综合防护体系。
陇中陇东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区,包括庆阳、平凉、定西、天水、白银、兰州及临夏州永靖、临夏市、东乡、广河4市县,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重点,有效保护和恢复林草植被,结合工程措施,开展流域综合治理,有效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水土流失保持率。
中部沿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区,包括兰州市、白银市和兰州新区,以加强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染综合治理为重点,合理规划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积极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实施全社会节水行动,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
“多点”是指雪豹、野牦牛、藏羚羊、土著鱼类、鸟类、珍稀植物等重要的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核心,开展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
构建黄河流域甘肃段“一带一核三基地”发展动力格局。
“一带”指以黄河干流甘南、临夏、兰州和白银为主体,以陇海线向东联动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为重要支撑的“T”字型高质量发展带。
黄河干流发展带包括甘南、临夏、兰州和白银4市州。统筹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强化兰州综合枢纽地位和辐射带动作用,加强城市间分工协作,构建绿色生态产业发展带和城镇集聚带。优化兰州、白银黄河岸线开发,协调推进兰州—西宁和沿黄交通设施建设,构筑便捷快速多样的基础设施复合廊道。支持4市州主城区和重要功能区优化拓展发展空间,提升人口和经济集聚承载能力。
陇海—兰新支撑带,串联兰白都市圈和定西、天水,是黄河干流区域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升开放水平、全面融入国际国内双循环的主带动轴,要加快沿线城市高品质集聚发展,扩大绿色生态产业空间。更好发挥兰州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作用,推动“T”字型发展带上区域联动、互促共进。
“一核”指以兰州为核心、包括白银市、辐射带动定西市安定区的兰白都市圈,是“T”字型发展带的交汇,包括兰州市主城区、兰州新区、榆中生态创新城、白银市主城区和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重点片区,是带动全省高质量发展、提升整体竞争力的核心动力源,是兰西城市群高质量协作的重要平台。强化重点片区快速通道联系,以建设轨道上的都市圈为牵引,优化都市圈整体布局。建设特色化、差异化组团,加快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在不同组团集聚发展。按照便于要素集聚、管理效能提升原则,适时调整行政区划。
“三基地”指天水先进制造业基地、陇东国家综合能源基地、祁连山生态保护和生态价值转化重点试验基地。天水先进制造业基地依托集成电路、装备制造、电工电器、电子信息等产业,重点培育和发展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陇东国家综合能源基地,重点加快传统能源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推动新能源基地高质量发展,建设国家现代能源示范区。祁连山生态保护和生态价值转化重点试验基地,系统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增加生态产品供给,适度发展兼具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高品质、高价值特色农林产品。
祁连山是黄河流域的重要联动组成部分,河西走廊是黄河干流区西向联系的主通道。要强化祁连山和河西走廊地区与黄河干流区联动互促,协同推进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构建多元纷呈、和谐相容的丝路黄河文化彰显区。敦煌文化区,主要包括以敦煌为主的河西走廊地区,集敦煌文化、丝路文化、长城文化及建筑艺术、彩塑艺术、壁画艺术、佛教文化于一身,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力。河湟—藏羌文化区,主要包括甘南、临夏、兰州等地区,是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交汇相融的过渡地带,民族文化特色鲜明。陇东农耕文化区,主要包括甘肃黄土高原地区,是黄河流域早期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文化遗产富集。始祖—史前文化区,主要指以伏羲女娲等人类始祖文化和大地湾、马家窑等史前文明为代表的天水、定西、临夏等地区,是黄河文明发源地之一。红色文化区,主要包括陕甘宁革命老区、南梁革命根据地、红军长征雪山草地、西路军西征路线等地区,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重要承载地。
第三章 提升水源涵养功能
以甘南黄河上游、祁连山等为重点,通过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有效遏制生态退化趋势,积极培育健康稳定的生态系统,巩固提升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功能。
第一节 建设甘南黄河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区
甘南黄河上游地区是黄河流域的重要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积极推进若尔盖国家公园建设,实施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治理保护项目,打造全球高海拔地带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栖息地。以尕海国际重要湿地、黄河首曲湿地、黄河永靖段湿地为重点,加快实施甘南黄河上游湿地群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恢复退化湿地生态功能和周边植被,提升高原湿地、江河源头水源涵养能力。开展大夏河、洮河等重点河流生态保护与治理,稳步提升黄河上游水系补水功能。对黄河上游地区草地开展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严格落实草原禁牧、轮牧措施,推动以草定畜、定牧、定耕,实现草畜平衡,打造现代化生态牧场。稳步有序开展退耕还林(草)、退牧还草和人工草场建设。推进玛曲、碌曲黑土滩等退化草原和沙化草原综合治理,加大草原鼠虫害防治力度。加强天然林保护和公益林管护,实施中幼林抚育和退化林修复,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完整和功能稳定。加强太子山、莲花山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生态保护能力。鼓励甘南、临夏等有条件的地区实施农田粮改饲,积极推进农牧一体化的智慧生态畜牧业建设。加强野牦牛、藏羚羊等野生动物和黑颈鹤、黑鹳等候鸟栖息地保护,保障野生动物迁徙生态廊道安全。
第二节 增强祁连山水源涵养能力
全面保护祁连山河西走廊地区森林、草原、河湖、湿地、冰川、戈壁等生态系统,加快建立健全以祁连山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进一步突出对祁连山原生态的保护修复,持续巩固提升祁连山生态环境整治成果,建立健全管用的长效机制。加强祁连山河西走廊地区绿洲和湿地生态保护恢复,加大河湖沼泽、高山草甸保护力度,对大通河、庄浪河、黑河、疏勒河、石羊河、党河等水系源头的重要水源地实施保护,重点实施祁连山水源涵养提升工程,增强祁连山区水源涵养补给功能。继续实施祁连山人工增雨雪工程,增加区域内降水量。严格封禁保护重要冰川雪山和冻土带,禁止以冰川雪山、丹霞地貌等为目的地的旅游探险活动。加快祁连山沿山浅山区生态保护工程建设,提升区域内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加大山丹马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增强区域水源涵养能力。对祁连山核心区采取自然休养、减畜禁牧等措施,减少人为扰动,提升生态自我修复功能。推进野生动物受损栖息地修复,加大雪豹、白唇鹿、藏野驴、野生双峰驼、普氏野马等珍稀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
第三节 加强黄河重要支流水源涵养区建设
加强渭河等黄河重要支流河源区生态保护修复,科学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治理,实施渭河源生态保护综合治理工程,着力提升渭河源区水源涵养补给功能。加强渭河水源地防护林、生态滚水堰建设,加快鸳鸯湖等渭河沿岸湿地生态修复,有效改善渭河源区的生态环境质量。积极推进祖厉河、洮河、泾河、葫芦河、马莲河、庄浪河、水洛河、大通河、金强河等重要河流发源区和流经区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加快黄河流域重要支流水源涵养生态系统修复。统筹实施退耕还林还草、三北防护林建设等工程,加强天然林保护修复。加快子午岭、小陇山、关山林区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提高森林水源涵养能力。着力开展黄河支流沿岸坡耕地改造、面山绿化、沟道淤地坝体系建设,以及侵蚀沟道治理、沟头防护谷坊、集雨水窖等小型蓄水保土工程等建设,减少水土流失,拦截入河入库泥沙及各种污染物。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改善林麝、斑羚、猞猁、红豆杉、珙桐等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生态环境,保护区域生物多样性。
第四节 提高荒漠化防治能力
大力弘扬八步沙“六老汉”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当代愚公精神,推广八步沙林场治沙经验,不断创新沙漠防治理念,为筑牢北方防沙带贡献甘肃力量。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实施好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和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项目,确保民勤不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的指示精神,积极推进古浪县八步沙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和民勤生态示范区建设,继续推进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和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项目,全力打好防沙治沙阵地战,坚决阻止腾格里、巴丹吉林、库姆塔格三大沙漠前移和汇合。加大民勤青土湖水面生态修复力度,力争恢复建国初期青土湖水域面积并保持稳定。实施河西走廊北部风沙源综合治理,重点推进石羊河、黑河、疏勒河等流域的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和治理,建立“固、护、封、阻”相结合的荒漠化沙化综合防护体系。加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荒漠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力度。加强黄河流域盐碱化和盐渍化治理力度。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合理安排耕地保有量等指标,科学有序推进退耕还林还草等重点工程,加快建设锁边防风固沙体系和防风防沙生态林带,大力治理流动沙丘,逐步减少沙地边缘地区沙化土地面积。推动环县等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农牧交错地带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建设乔灌草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阻止毛乌素沙漠南侵。积极推广发展治沙先进技术和产业,扩大荒漠化防治国际交流合作。 (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