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睿君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团队冲锋在疫情防控第一线,他们岗位不同、分工不同,却有同一个目标:及时准确提供技术支撑和支持,给政府当好参谋,为更高效完成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保障。
流行病学调查是疫情防控的关键一环。10月25日,记者走进省疾控中心流调组团队,了解他们背后的故事。
流行病学调查工作的内容,包括掌握病例发病情况、暴露史、接触史等流行病学相关信息,分析聚集性疫情的传播特征和传播链,做好密切接触者的追踪判定,防范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和传播。在业内,对于流行病学调查员有一个形象的比喻——疫情防控一线的“侦察兵”。
在接到疫情报告后,省疾控中心流调组主要完成四项工作:调查病例基本情况、运用大数据收集活动轨迹、分析可能的感染来源、追踪判定密切接触者。
“我们需要从病例的活动轨迹中,寻找和发现密切接触者以及调查污染范围。”省疾控中心流调组负责人、省免疫规划所所长张晓曙解释说,在这个过程中,流调员们需要抽丝剥茧般地拼接碎片化信息,尽快找到传染源、摸清传播链,为阻断疫情蔓延赢得时间。
全省各级疾控机构有518支流调队,承担重点病例、关键病例的现场调查等工作;省疾控中心流调组共有16人,内设监测组、联络组、现场调查组,不仅承担重点病例、关键病例的现场调查,还承担全省病例流调的技术指导、报告审核等工作。
省疾控中心流调组内设的监测组全天24小时监控着报告系统,在收到报告信息后立即进行数据审核和确认,信息得到确认后转给联络组;联络组对信息进行初步整理后,联系报告现场调查组或下属流调人员迅速开展流调。在此期间,联络组和现场调查组对流调信息反复讨论、研判、分析,确定可能的感染途径、传播链和可能的波及范围。
“监测组、联络组、现场调查组三个组的工作环环相扣、紧密衔接,每一个步骤都要高效进行。”张晓曙介绍说,流调组要详细了解确诊病例和疑似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症状、样本采集和就诊经历等,并运用大数据收集活动轨迹,确定旅行史、接触史、暴露史等相关信息。
根据要求,省疾控中心流调组须在2小时内上报初步流调信息,利用大数据抓取特定时间的活动轨迹后,24小时内形成完整报告。
在张晓曙看来,流调工作就是与病毒传播比速度的过程。“当然,报告完成的越早越准确越好,社区工作人员就可根据调查结果立即对密切接触者进行管控,避免他们作为传染源进一步发挥作用。”
省疾控中心流调组现场调查组成员安婧认为,既然是传染病,它就不是凭空来的,那么它到底是从哪来的,就要把这个传染源找出来。“宁可工作白做,也不能给病毒任何传播的机会。”她说,即使不是确诊病例,只要经过核酸检测初筛是阳性的,也要像对待确诊患者一样积极应对,第一时间去做流行病学调查。
目前,全省已组建流调队伍518支,全面追踪密接、次密接人员。截至10月24日24时,已追踪到密接人员2441人、次密接人员5603人。
通过各级疾控中心流调人员的不懈努力,大家发现,我省本轮新冠肺炎疫情目前主要有3条旅行相关传播链,3条链有多个暴露点和交集点:一是兰州旅行团传播链,累及兰州市、张掖市区、嘉峪关市的感染者;二是D2746次列车传播链,累及兰州市、张掖市的感染者;三是云南旅行团传播链。
“全省疫情传播链比较清晰,在开展核酸筛查工作的同时,我们将继续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做好密接、次密接及重点人群、重点场所的追踪和管控。”张晓曙说,重点围绕我省旅行团人员途经重点区域进一步开展排查,对病例涉及的风险地区严防社区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