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满一百天。自今年7月16日开张以来,截至10月22日,全国碳市场累计成交额超8亿元。站在百日的新起点上,随着机制的完善与活力的点燃,我国碳市场未来发展空间值得期待。
记者从全国碳市场的交易运营和维护单位——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了解到,截至2021年10月22日,全国碳市场共运行64个交易日,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1911.06万吨,累计成交金额8.63亿元。
回顾百日,全国碳市场呈现的几个“稳步走”态势令人欣喜。
总体运行平稳有序。自开市以来,全国碳市场每个交易日均有成交,单日最高成交量为847.44万吨,日均成交量约30万吨,挂牌协议交易和大宗协议交易均有成交。目前,全国碳市场约九成的重点排放单位已完成交易账户的开立。
价格发现功能稳步显现。全国碳市场配额价格以48元/吨开盘,目前最高成交价格61.07元/吨,最低成交价格41.00元/吨,成交均价约45元/吨。总体来看,全国碳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交易价格呈现一定波动,重点排放单位碳交易意识不断提高,碳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稳步显现。
业内人士指出,对于刚满百日的全国碳市场来说,起步阶段能做到“稳”字已是初步成功,随着未来分阶段的完善和发展,全国碳市场交易空间值得期待。
发电行业是首个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行业,市场启动初期,只在发电行业2000多家重点排放单位之间开展配额现货交易。根据生态环境部的相关测算,纳入首批碳市场覆盖的企业碳排放量超过40亿吨。这意味着,我国碳市场一经启动就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随着‘十四五’期间,全国其他高耗能行业如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航空等逐步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意味着中国这个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将变得更大。”光大期货研究员柳浠说。
行至百日,尽管目前全国碳市场的交易规模尚不算大,但其倡导的低碳理念已然激“活”了市场,不少传统的高耗能企业已经在积极布局绿色转型的赛道。
今年9月,一船原产自安哥拉的3万吨原油,行程9300余海里抵达舟山港。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为这船油颁发了我国首张碳中和石油认证书。中国石化、中远海运、中国东航通过实施节能减排策略及购买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来抵消石油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国内石油业、航运业和航空业的这次合作,实现了覆盖海陆空全领域的石油碳中和,具有示范效应。
不止于此,湖北能源集团下属的鄂州发电有限公司表示正加大依靠技术手段降低能耗、减少碳排放;不少工业生产企业将是否重视可持续发展作为选择上游供应商时的重要参考标准……像是一股强劲的新风,碳市场带来的低碳理念正迅速向产业链上下游传导。
(据新华社上海10月2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