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21年10月22日
第09版:区域观察

武威:擦亮“中国食用菌之乡”金字招牌

金奉乾

金秋时节,五谷丰登。近日,武威市被中国蔬菜流通协会授予“中国食用菌之乡”称号。“中国食用菌之乡”这一金字招牌落户武威意义重大,将为武威市食用菌种植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助推乡村振兴,带动群众致富。

打造特色产业带

近年来,武威市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立足资源禀赋,充分发挥“高原冷凉”“绿洲水土”“沙漠光热”优势,持续打造沿山沿川沿沙“三大特色产业带”,大力培育发展牛羊猪禽果菜菌草“8+N”现代农业优势主导产业。特别是武威市委、市政府把食用菌产业作为富民增收的主导产业高位推动,引进建成了众兴菌业、天禾生物、臣祥菌业等一批龙头企业,培育了金针菇、香菇、羊肚菌等10余个优质品种,产业规模由2017年的不足万吨,发展到今年的9万吨以上。

发展优势突出

菌种资源丰富,生产原料充足。武威横跨祁连山,分布着大量自然林、人工林和草原,有近千种野生菌资源。目前已查明的草地蘑菇、马博等食用、药用真菌有52种。同时,武威市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玉米、小麦等谷物种植面积180万亩,年产秸秆300万吨。饲料、面粉加工可产生近20万吨的玉米芯、麸皮等副产品,可有效满足食用菌基质原料本地化,降低食用菌生产成本。

光热水土资源得天独厚。武威市海拔1200米—4878米,每年无霜期150天—165天,光热资源充足,年总日照时数2800小时—3300小时,昼夜温差大。天然隔离条件好,水、土壤、大气污染少。特别是大部分区域气候冷凉,全市年均气温7.9℃,能够实现食用菌“错峰头”生产供应,可有效填补全国其他区域季节性生产断档,食用菌产品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设施农业发展水平较高。2010年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以来,武威市立足实际,提出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有效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成日光温室达到20万多亩,发展规模、效益和产量均居全省首位。日光温室的快速发展,为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了优质现代化栽培基地,为食用菌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和园区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多措并举促发展

武威市制定出台《关于聚焦脱贫攻坚加快发展沿山地区现代食用菌产业的实施意见》,发布了扶持现代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黄金十条政策,市县区财政每年拿出2000万元,对食用菌产业在招商引资、精深加工、品牌培育、合作社发展、带贫益贫等方面进行奖补。

同时,武威市坚持招大引强,集中力量赴福州、云南等食用菌产业发达区域,开展食用菌产业招商引资工作。先后引进食用菌产业龙头企业8家,建成了凉州区众兴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循环经济产业园、天祝南阳山移民区食用菌产业化循环经济示范园等重点项目园区。全市食用菌工厂化产量占食用菌总产量的70%,重点生产环节实现自动检测、智能控制。

坚持品牌化发展。目前主要生产菇品有金针菇、香菇、海鲜菇、杏鲍菇、羊肚菌、滑子菇等10余种优质菌种,销往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大中型蔬菜市场,全国市场占有率达到5%以上,全省市场占有率达到30%以上。武威市积极探索完善食用菌产业脱贫富民模式,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模式,将农民群众吸附到产业链上,通过发展产业和务工增加收入。始终把科技支撑保障放在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优先位置,建立“8+N”主导产业、“行政督导+专家服务团队”工作推进机制,一对一开展包抓督导和技术服务,对食用菌产业及企业开展持续跟踪服务,帮助解决生产技术、品牌建设和市场销售等难题。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武威市将以此次授牌为新起点,持续推进食用菌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让“中国食用菌之乡”这一金字招牌名副其实、绽放异彩。

版权声明

《甘肃日报》(数字报)的原创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每日甘肃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甘肃日报》(数字报)所登载、发布的原创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2021-10-22 1 1 甘肃日报 c278682.html 1 武威:擦亮“中国食用菌之乡”金字招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