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21年10月12日
第09版:视点

索玛花开幸福来

——小凉山巨变记

宁蒗县城。新华社发

新华社记者 吉哲鹏 字强

在地处滇西北横断山脉中段、俗称小凉山的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干部群众攻坚克难,从这样“山、少、边、穷”的困境中突围,摘掉了千年贫困的帽子,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谱写了“民族直过区”旧貌换新颜的奇迹。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踏上新征程,宁蒗列入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基础设施稳步提升,干部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各族儿女共同团结奋斗,让索玛花儿绽放在迈向共同富裕的田野上。

山河巨变换新颜

在宁蒗县规模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幸福家园,有一间“村史馆”,老照片里的木楞房、杈杈房,诉说着曾经的辛酸。

在“村史馆”的窗外,是一栋栋五层高的安置房。小区里绿树成荫,居民在路边闲坐聊天,孩童蹒跚学步。今昔的巨大反差,让57岁的金补阿牛如同做梦。2019年11月,她从烂泥箐乡马金子村的木楞房里搬迁到幸福家园南区,家中摆放着电视、冰箱、沙发、茶几,温馨舒适。

“以前住在山上的木楞房里,漏风漏雨,几乎顿顿是洋芋、苦荞饭。山上很冷,还经常生病,下山去卫生院的路也很难走。”金补阿牛回忆。

5年来,为推动宁蒗脱贫攻坚,各级党委政府累计投入资金60亿元,把居住在“六类地区”的4.2万余名群众搬出大山,新建和改扩建农村公路1528公里,硬化村组道路1389公里,建成惠及18万人的水利工程,建设小凉山学校、宁蒗二中等学校,目前全县51.5%的学生在县城集中就学。

近几年,宁蒗县还争取上级补助资金6.6亿多元,实施农村危房改造38552户,让山区群众住上了安居房、暖心房。

“共产党把我们放在心尖上,把这么好的地段给我们住,帮我们搬下山找出路,这里真的就是幸福家园。”金补阿牛说。

2020年11月,宁蒗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圆梦全面小康,成为云岭大地乃至全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缩影。

太阳照耀小凉山

在小凉山巨变中,回答好一道道考题、攻克一个个难关,彰显出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催开了一朵朵索玛花儿。小凉山儿女的幸福生活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

宁蒗既普通又特别:在共产党带领下,1950年和平解放,小凉山升起了温暖的太阳。1956年成立彝族自治县,紧接着是长达数年的平叛剿匪。此后,从兴办学校、建设公路、开通机场到民族团结、依法治县,宁蒗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中,三峡集团、上海杨浦区、云南烟草等对口帮扶,云南省、丽江市的57个派出单位和宁蒗37名县级干部挂乡包村,91支扶贫工作队、7539名帮扶干部奔赴战贫一线,用最强的队伍打最硬的仗。

在决战贫困中,抛洒汗水、奉献青春的党员干部比比皆是,甚至有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1988年至今,江苏海安的10批、285人次教师接力扎根宁蒗开展支教帮扶,累计培养初、高中毕业生2万多名,输送大、中专生1万多名,书写着东西部教育帮扶的时代传奇。

今年5月,在宁蒗县政府和上海援滇干部的帮助下,当地第一条禽类加工生产线正式运行。“群众把家里的牲畜、家禽变成了商品,不仅鼓了腰包,还在山乡与市场的对接中实现思想观念的转变。”上海援滇干部、宁蒗县委常委、副县长孙胜大说。

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中,宁蒗注重充分发挥党支部的作用。

过去由于缺乏技术,宁蒗苹果的口感好但卖相不好。2016年,大学毕业的鲁权回到家乡宁蒗创办公司,依托科技和电商,专攻早熟、晚熟相结合的高海拔苹果。公司通过1名党员带动1户脱贫户和4户普通群众的“1+1+4”模式,带动果农900多户,户均增收约1万元。

携手奋进新征程

在建党100周年之际,宁蒗县把位于跑马坪乡的凉山彝务办事处旧址修缮为宁蒗解放纪念馆,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精神。

经过接续奋斗,小凉山各族儿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当前,宁蒗探索出精准防贫工作体系,党员干部担当奉献初心不改,乘势而上、再接再厉,确保脱贫不返贫、振兴不掉队。

为了搬迁群众的后续发展,宁蒗以党建引领,推进转移就业,组织妇女学习刺绣等技能。

近年来,宁蒗通过沪滇合作、科技支撑、企业带动,把马铃薯从“救命薯”变成“致富薯”,还依托高寒冷凉气候,打造滇西北最大的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基地。大山温度、阳光味道,是小凉山物产的共同特征。目前,宁蒗已发展马铃薯20.2万亩、苹果6.5万亩、荞麦6万亩、花椒42.2万亩。

山鹰飞得再高,也要回到自己的巢;小凉山再高寒偏远,人们也不改对故乡的挚爱和建设家乡的努力。

2009年,摩梭人鼎雅鲁汝从外地回到家乡永宁镇扎实村。他家的摩梭老宅是村里第一批挂牌的摩梭母系家庭重点保护民居之一。

以老宅为基础,鼎雅鲁汝和弟弟建造了“树屋”,经营起民宿客栈,不少游客慕名而来,和他们在祖母房里围着火塘喝酥油茶。

距离扎实村不远的泸沽湖是宁蒗的“母亲湖”,长期保持Ⅰ类水质,成为游客们向往的“诗和远方”。

近年来,在泸沽湖护湖整治行动中,宁蒗县拆除了沿湖80米生态红线范围内的160户民居客栈建筑、17处亲水平台和6个码头。“房退湖进才能减少人为污染。”宁蒗县委副书记、丽江泸沽湖管理局局长徐开诚说。

对这片山水的守护和文化的传承,成为宁蒗践行“两山论”、擦亮发展底色的生动实践。

(据新华社昆明10月11日电)

版权声明

《甘肃日报》(数字报)的原创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每日甘肃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甘肃日报》(数字报)所登载、发布的原创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2021-10-12 ——小凉山巨变记 1 1 甘肃日报 c276595.html 1 索玛花开幸福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