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21年10月12日
第10版:阅读

【滴水藏海】

夜读农书

王太生

农书乃天地之书,它关心一株水稻或麦子的生长态势,关注水稻或麦子身上的风雨闪电。纸页间,有雷声轰鸣与大雨滂沱。

万籁俱寂的夜晚,我在灯下读那些泛黄的文字,读出青涩水汽,读出虫鸣窸窣,读出渴望的眼神,每一个字,都带有泥土的潮湿气。

“农”字,农田、农事、农具、农桑……农书是关于大地的书,是大地歌谣的朴素书写。

中国农书,林林总总的名字,记录了先贤的另一种写作。

每次看到《齐民要术》这本书的封面,恍若看见一位老人站在家乡的田埂上,叮嘱村子里的养殖大户刘老二:10只羊中要有2只公羊,公羊太少,母羊受孕不好;公羊多了,则会造成羊群纷乱。对养鹅、鸭、鸡、鱼等都提出了雌雄相关的比例关系,鹅一般是3雌1雄,鸭5雌1雄。池中放养雌鲤20尾则配雄鲤4尾。

我在书中学到了种莲子的方法:“八月、九月中,收莲子坚黑者,于瓦上磨莲子头,令皮薄。取瑾土作熟泥,封之,如三指大,长二寸,使蒂头平重,磨处尖锐。泥干时,掷于池中,重头沉下,自然周正。”这个周正用得好!一粒莲子,周周正正地与泥土吻合,不消几日,梦想便开始发芽,老想拿着这本书,找块空地,按书上的意思,掘池种莲子,莳弄出一片清凉古意。

手指摩挲,我在读一本《氾胜之书》。《耕田》有一段,是可以当作散文来读的,“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春冻解,地气始通,土一和解。夏至,天气始暑,阴气始盛,土复解。夏至后九十日,昼夜分,天地气和。以此时耕田,一而当五,名曰膏泽,皆得时功。”字词轻重,节奏明快;句式长短,语调平和。读古人的文字,让我看到一个依稀朦胧的背影,触摸一部伟大农书的文字力量。

洗手焚香,翻《陈旉农书》,一本最早总结江南水田耕作的薄薄之书,似有风来。作者在成书那年,已经74岁。

我有时在想,一位老者,在薄暮之年还关心那么多,做着自己的事,如果没有兴趣和爱,是难以做到的。好在从前陈旉所居的西山,与我相距只有80公里,可去拜访一下,看看周围的环境和景致。

现在没几个人读农书了。读农书能认识好些植物:禾、黍、麦、稻、稗;瓜、瓠、芋、桑……陈旉的时代,读书人都冀图走仕途,陈旉却躬耕西山,过着种药治圃、晴耕雨读的隐居生活,一般士大夫要为圣人立言,他却选择专注农事。

美丽的农书,里面有庄稼摇曳。民以食为天,文字记录和保存着古代的种地方法,有古人的眼神、劳作、气息和体温,有色彩、光照、露水以及留在农具木柄上的包浆。

农书里有爱,字里行间,有对庄稼、田地、鱼苗,鹅、鸭的陶然欣喜,有对一畦蔬菜的默默注视和许久关注。

农书里有希冀,一粒种子,睡在泥土里,等待发芽、破土,经历阳光抚慰,风的吹拂,雨的洗礼,等来收获累累。

我到外地,去见一位诗人。诗人告诉我,当他为灵感缺失而焦躁不安时,常常带上一本农书去郊外。找一个安静的地方,读上两三页。闻着泥土气息和庄稼味道,这相当于灵丹妙药,他的心情渐渐平静,那些思维又开始活跃和跳动。失血的面庞,又开始气色红润。

对中国古代农事崇敬有加的,莫过于友人老林,他用羊毫小楷写得一手好字。闲暇时喜欢抄上一段古代农书里的文字,有时写好了,用手机拍下来,发到朋友圈中。一次,我问老林,为什么独独喜欢抄写农书?他笑说,他来自农村,虽然已住在城市,可不知为什么,总是喜欢关注节气,关注农事。

离开乡村久矣。一个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也应该关注五谷、瓜果、蔬菜和树木的栽培;了解牲畜、家禽和鱼类的饲养;关心酒、酱、醋、羹、饼、饭、饴和糖的制作。

写农书的古人,会有一份守候。在农事写作时,一个谦卑的灵魂与每一棵菜蔬相通,与园圃相望,抵达家园,有对朴素苍生的深情凝视。

(摘自《辽宁日报》2021年7月8日)

版权声明

《甘肃日报》(数字报)的原创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每日甘肃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甘肃日报》(数字报)所登载、发布的原创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2021-10-12 【滴水藏海】 1 1 甘肃日报 c276582.html 1 夜读农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