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21年10月12日
第10版:阅读

【重推】

中西方文学的碰撞与回响

赵靖怡

2012年4月,李欧梵应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的邀请,作为北京大学中文系第三届“胡适人文讲座”的主讲人,做了总题为“中西文化关系与中国现代文学”的五次演讲。这看似是一个传统题目,但李欧梵用自己的思想史方法把文本和文化史连接在一起。

本书记录了李欧梵关于东西方文学的观点与洞见,探讨了中国现代文学如何接收和处理西方现代主义所带来的“现实的焦虑”。今天,我们又能从20世纪的历史中继承怎样的遗产以应对新的危机?

长期以来,学界对中国现代文学的主流看法是:都认为中国现代文学是受西方文学影响而产生的,但李欧梵在开篇就指出:“我的这个题目不希望局限于影响论”。他不赞同“把西方列为主位,西方文学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于是中国现代文学就是‘二流’”的观点,他对中西文学的“现代性”“现代主义”及“现代文学”等概念做了“对等”“对称”“对位”式的分析,演讲论及文学、哲学、音乐、绘画、电影等多个领域,充分展示了作者的思想魅力。

李欧梵先生在第一讲“现代主义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中提出了“现代”“现代性”“现代主义(文学)”这三个概念,并给出了基本界定:“现代”是一个时间概念;“现代性”是西方社会工业革命以后逐渐形成的理性化、世俗化的观念和行为,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直线向前、不可逆转的线性时间观;而“现代主义”则是整个欧美文化艺术在“现代性”影响之下表现出来的东西。

中国晚清以来的文学作品和理论探索,构成了现代文学的历史。这段历史虽然与西方文化密切相关,但根源上存在差异,因而各具特色。

中国自1899年梁启超在《夏威夷游记》里开始接受西方的现代时间观,人们发现时间不再是六十年一个甲子的轮回,理想社会也不复在“三代”以上,而在未来。于是,乌托邦想象开始了。文学想象中的乌托邦有热气球和潜水艇,有《新中国未来记》里已经实现了的立宪制度,还有现在与未来的对话。与此同时,西方小说也在想象未来,它用一种抒情式的小说结构来纪念西方的古典传统,同时用一种先锋的、震撼读者的方式,试图打破模拟现实中的线性时间观念,把时间变成碎片。作家、艺术家既要打倒传统的学院派,也要打破庸俗的中产阶级的世俗观念。中西方在各自历史文明的基础上构建自己的乌托邦,希望以此来寻求走出世纪末、帝制末的焦虑感的途径。

李欧梵强调,不能轻易把“左派”和“左翼”画等号,“左翼”的基本立场是国际主义,主张和平,要求介入现实,推动反战运动,促进各国互相理解,强调“在民族国家上面还有一个以人道主义为基础的共同理想”,罗曼·罗兰就是最重要的倡导者之一。20世纪30年代,“左翼”思潮波及中国,敬隐渔、巴金、施蛰存、戴望舒、鲁迅、蒋光慈、茅盾都是中国“左翼”文学的先行者。

作者特别提到“海派”作家施蛰存先生的一个观点,在施先生看来,先锋艺术家的艺术实践就是一种革命行为,他和戴望舒都自认为是“左翼”作家。我们应该从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共同基础上来理解“左翼”文学,而不应把现代主义和革命理想视为两种相反的意识形态。

随着“左翼”文学继续发展,文学作品与群众的距离越来越近,对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李欧梵回顾了朱光潜、李泽厚、蔡仪“三家论美”,顺着朱光潜先生对马克思《巴黎手稿》和维柯《新科学》的翻译与研究,回溯到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源头,探寻维柯-萨义德所折射出来的欧洲人文系谱,指出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并不相悖,由此揭示出一段精彩曲折的现代文学潜脉。对此,李欧梵总结说:“当这个世界变得一团糟的时候,也许朱先生对于我们的启示,就是要我们重新来认真探讨一些跟我们切身相关的美学,即便是用另一种理论。”

李欧梵先生的最后一讲,通过他20世纪60年代在台湾大学的学习经历,勾画了现代主义的发展情形。李欧梵当时就读于台大外文系,与白先勇、王文兴、陈若曦等人合作创办《现代文学》杂志,一方面介绍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另一方面也开始从事现代主义文学创作,与西方文学互动,成为现代文学的新一代传薪者。

李欧梵先生以《现代文学》第一期“卡夫卡专号”为例,解析这种中西“互动”。卡夫卡作品及相关研究在20世纪50年代末就被王文兴、白先勇等人“发现”,“发现”了这个住在布拉格、用德语写作的犹太人之后,《现代文学》同人将其视作“第二次文学革命”的“形象代言人”,开始筛选和翻译卡夫卡作品。

通过翻译、创作和批评,《现代文学》完成了中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新一轮“对位”(如白先勇的《台北人》和乔伊斯的《都柏林人》),也以学院派的方式表达了对社会的思考,将“解决焦虑”的历史任务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直到今天,这种现代性的焦虑感依旧游荡在中国文坛的上空,不断与世界文坛碰撞并产生回响,李欧梵先生对中西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学关系的解析,正是他尝试解决“现代性的焦虑感”的一种努力,仍然具有前瞻和启发意义。

(《两间驻望:中西互动下的中国现代文学》,李欧梵著,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版权声明

《甘肃日报》(数字报)的原创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每日甘肃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甘肃日报》(数字报)所登载、发布的原创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2021-10-12 【重推】 1 1 甘肃日报 c276576.html 1 中西方文学的碰撞与回响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