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21年10月12日
第11版:百花

笛之音

李正阳

古人高明,有“脍不如肉,肉不如蔬”的饮食之论,也有“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的音乐之论。丝为弦乐,其性为金;竹乃管乐,其性属木。木者,树也;竹者,树中之君子也。故竹,其身修直,其节刚硬,其叶萧然,其色黛青。由竹精制而成的笛管,便是管乐器中之上乘者。竹为“岁寒三友”,故竹笛当中,有日月经行而为之的雨雪之声,有山川纵横而为之的霜露之音;而吹奏竹笛,自然能吐纳自然,接壤人气,诉说衷情也。一管竹笛,在手在指,在口在唇,或重或轻,或疾或徐,风花雪月,沧海桑田,尘世繁华,人间苍凉,便尽在其中矣。于是购笛一管,置于书桌,书山里便有了一抹翠绿。书看得倦了,捧起竹笛,或观,或抚,或吹;人喜竹管,竹管也解了人意,尽了人意。细细视之,竹笛似一段美玉,温润柔滑,清腑静心;竹笛像一位美人,亭亭玉立,善解人意;竹笛更是一位知音,倾泻而出的乐音,如高山流水,尽情洗刷胸中块垒。

这管笛,不知分离于哪株竹?那株竹,又不知生长于哪片山林?可以想象的是,翠竹在钢刀利斧砍斫之下,如一位英勇就义的英雄,轰然倒下,又翻山越岭,漂洋过海,被运送到能工巧匠手里。经过能工巧匠们的丈量、锯磨、钻孔、漆饰,翠竹便成了清音袅袅、善诉衷情的竹笛。原来,竹笛是翠竹的魂灵,是山林里来的使者,是沟通人与自然的信使。这管竹笛,又是经过几百年才修来的缘分,才会进入我的书房,安卧于我的书桌?你就像那位灵气十足的聊斋狐仙,幻化为竹笛,来抚慰我的灵魂。我一个教书之人,在陋室书桌,我们成为不离不弃的知音了。竹笛,你是多么的情意深长,又是多么的善解人意呀。红尘滚滚,无论何时,竹笛都忠心耿耿,静卧于桌之一隅,坚贞如几经琢磨的玉石。竹笛仿佛知道我的坎坷,也明白我的矛盾纠结,故竹笛每每发音,或小桥流水,或竹林篱舍,或清风明月,或萧然自远,或简淡宁静,或语重心长。我知道,它是在教我放下、自在,安闲、达观。

我感激着竹笛的聪敏、伶俐、圆润、忠信;我也越来越和竹笛融为一体了。无论昼夜晨昏,无论春夏秋冬,随时随地,我们都能促膝谈心,乐此不疲,也乐而忘返。每次,当我把竹笛轻轻安放于书桌一隅的时候,如安放一个有着赤子之心的婴儿,如安放琴心剑胆的至交。

版权声明

《甘肃日报》(数字报)的原创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每日甘肃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甘肃日报》(数字报)所登载、发布的原创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2021-10-12 1 1 甘肃日报 c276569.html 1 笛之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