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21年10月11日
第07版:市州观察

琵琶且拢弹新曲 高调依然在五凉

——武威市开展五凉文化挖掘、传承、弘扬工作综述

南城门广场。 刘忠

中国社科院古代史研究所所长卜宪群主持“五凉”文化论坛。

五凉文化著作。

北凉石塔。

前凉青白玉卧羊。

五凉文化博物馆序厅。

武威天梯山石窟。

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供稿

一、五凉概述

东晋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相继出现了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五个政权。除西凉外,其余四凉都曾在武威建都。五凉时期,保存和继承了中原文化,推动了河西地区文化发展繁荣和各民族交流融合,对隋唐及后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五凉文化是丝路文化的代表性文化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武威创新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史学家陈寅恪说,五凉文化“上续汉、魏、西晋之学风,下开(北)魏、(北)齐、隋、唐之制度,承前启后、继绝扶衰,五百年间延绵一脉。”

二、政权更迭

前凉奠基者张轨(255年—314年)“家世孝廉,以儒学显。”301年,张轨出任护羌校尉、凉州刺史。在张轨的治理下,凉州成为当时较为安定的地区。张轨又在姑臧西北置武兴郡,分西平(今青海西宁)郡界置晋兴郡,来安置流民。他下令在境内恢复流通五铢钱。314年张轨病死,长子张寔继任,晋愍帝司马邺任命张寔为都督凉州诸军事、凉州刺史、西平公。317年,自称凉王,建立前凉政权。张骏、张重华父子统治时,前凉达于极盛,其疆域“南逾河、湟,东至秦、陇,西包葱岭,北暨居延。”376年,前秦主苻坚以步骑十三万大举进攻,在内乱外侵的双重打压下,张天锡被迫出降,前凉亡。

后凉政权建立者吕光,略阳氐人。原为前秦苻坚的大将,战功卓著,受命率军降服西域。383年,前秦因为淝水之战战败,吕光回军途中入主凉州。386年,吕光得知前秦的国主苻坚被姚苌所杀,便自称使持节、侍中、中外大都督、督陇右河西诸军事、大将军、凉州牧、酒泉公,建年号为太安。396年吕光自称天王,国号大凉,都姑臧,史称后凉。后凉初建时,国势颇盛。399年吕光病死后,吕绍、吕纂、吕隆先后继立。四周的南凉、北凉不断侵逼国境,后凉势力逐渐衰弱,吕隆内外交困,在403年投降于后秦主姚兴,后凉覆亡。

南凉政权由河西鲜卑贵族秃发乌孤所建。秃发乌孤以廉川堡(今青海民和县西北)为中心,势力不断发展。刚开始附属于后凉吕光,397年乌孤与后凉决裂,自称大将军、大单于、西平王,建立政权,年号太初,史称南凉。次年改称武威王,399年迁都乐都。乌孤去世后,弟秃发利鹿孤继立,徙都西平(今青海西宁)。401年改称河西王。402年弟秃发傉檀继位,改称凉王,又迁回乐都。404年因后秦强盛,秃发傉檀向后秦主姚兴称臣。姚兴灭后凉,因凉州不便控制,乃署傉檀为凉州刺史,于是傉檀入镇姑臧。408年,傉檀与姚兴决裂,复称凉王。414年,西秦乘机袭取乐都。七月,傉檀降于西秦,南凉亡。

397年,卢水胡首领沮渠蒙逊、沮渠男成等反叛后凉,拥立段业为使持节、大都督、龙骧大将军、凉州牧、建康公,其政权史称北凉。四年后,沮渠蒙逊自任使持节、大都督、大将军、凉州牧、张掖公,改元永安。蒙逊虽是匈奴支脉卢水胡人,却重视儒学、优礼士人。他本人“博涉群史,颇晓天文”。421年蒙逊灭西凉,取得酒泉、敦煌,据有河西走廊。433年四月,蒙逊死后,他的儿子牧犍(亦作茂虔)继位。439年北魏大军围攻姑臧,牧犍出降,北凉灭亡。蒙逊的弟弟无讳等率残余势力西走,后立国于高昌,460年为柔然所灭。

西凉政权创建者李暠(351年—417年),出身陇西大姓,“通涉经史,尤善文义”。后凉主吕光时,段业于397年在张掖自称凉州牧、建康公,以李暠为效谷县令,后升为敦煌太守。400年,李暠自任大都督、大将军、凉公、领秦凉二州牧、护羌校尉,发兵攻下玉门以西诸城,控制了西域,建国西凉。他安抚境内,敦劝稼穑,建立学校;以宋繇为谋主,逝世前又命宋繇为顾命大臣,辅佐世子李歆。李歆继位以后,经常与北凉交战。420年,李歆闻沮渠蒙逊南伐南凉,率军往攻北凉都城张掖,途中被沮渠蒙逊打败。蒙逊击杀李歆,进占酒泉。同年九月,李歆弟弟李恂据敦煌称冠军将军、凉州刺史。421年三月,蒙逊攻破敦煌,李恂自杀,西凉灭亡。

三、兴学重教

当北方普遍出现“学业沉陨”时,前凉政权的奠基者张轨将兴教立学作为治理凉州的头等大事,开启了五凉时期河西地区重视文教之风。

张轨在治理凉州时,兴立学校,设置崇文祭酒一职,位视别驾,春秋行乡射之礼。在恢复学校教育制度后,张轨又不遗余力地网罗、延聘人才。这样的文化教育政策与察举征辟相结合,既鼓励了士人,又提倡了尚学风气,凉州文化逐步繁荣。同时,张轨也获得了“著德遐域”“西河著德”等美称,受到中原和凉州各界人士的尊崇。在张骏当政时,他“始置百官,官号皆拟天朝”,于339年设立国子学,“以右长史任处领国子祭酒”,将学校和教育进行了全面升级。另外,张骏也遵照儒家治国之礼,在都城姑臧“立辟雍、明堂以行礼”。

自前凉张轨实施儒学教育,并奠定其基础始,南凉、西凉、北凉也各按其国情和政治需求,将兴学重教作为立国之本、执政之基。南凉的秃发利鹿孤注意延耆老、访政治,实行文治,依“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的王道成规,从安抚民心、选拔人才、振兴教育等方面入手,治理国家。

西凉李暠亲身率导,敦励学风,“虽有政务,手不释卷”,曾“宴于曲水,命群僚赋诗,而亲为之序”,并创作《槐树赋》《大酒容赋》《述志赋》等诗赋数十篇。他不仅下令建造“靖恭之堂”,图赞“自古圣帝明王、忠臣孝子、烈士贞女,玄盛亲为序颂,以明鉴戒之义”,鼓励臣民忠孝贞烈,还下令立泮宫,增高门学生五百人。

北凉的崇学之风更甚,沮渠蒙逊专门兴建游林堂,常常率群臣“谈论经传”,并“图列古圣贤之像”。在北魏灭北凉之后,大批的儒学之士都进入中原,为儒家文化在中原大地的复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五凉儒学的兴起也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校教育制度的恢复和完善,为五凉执政者培养了一大批政治人才,在帮助各政权实施文治的同时,由于崇儒重教,也促进了民间授学和著述之风的兴盛。河西地区不仅有官学,大儒们还私人传授弟子。前凉后期民间私人传授之风颇为盛行。陈寅恪说:“河陇一隅所以经历东汉末、西晋、北朝长久之乱世而能存汉代中原之学术者,不外前文所言家世与地域之二点,易言之,即公立学校之沦废,学术中心移于家族,大学博士之传授变为家人父子之事业。”重视儒家教育、儒学风气转盛的结果必然是地域文明程度的提高和文化的繁荣。

四、文化光芒

五凉时期,儒释道三种思想在河西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交汇,中西文化在这里交融。儒学尤其受到官方与民间的重视。

五凉时期的儒学,还保留了东汉以来的一些特征。其中最为明显的是,谶纬之学在河西儒学中还占有一席之地。我们从《晋书·隐逸传》等的记载可以看到两晋时期,“凉州学者仍如其先辈多治神仙谶纬之学、礼制典章之学、阴阳律历之学等汉学。”

五凉有名的儒家学者大多还受到玄学的影响。前凉末主张天锡也是在玄学方面有素养的人物,《世说新语·言语篇》记录他与东晋名流王坦之对答如流,俨然为《老》《庄》《易》“三玄”的行家里手。西凉李暠治国思想前期以儒学为主,后来逐渐重视玄学思想。刘昞注《周易》《人物志》《黄石公三略》等书。其中《周易》为“三玄”之一,《文物志》为品鉴人物才行的玄学著作,《黄石公三略》为道家兵书。由于刘昞在玄学方面的这些撰述,后来沮渠蒙逊称他为“玄虚先生”。

五凉时期,佛教已在河西传播。前凉、北凉等国君都极为推崇佛教,在姑臧开辟了佛经的译场。儒学、玄学、佛学在这里相互交融与影响。

在这种兼容并包的学风下,五凉政权的儒士们著述十分丰富。在《晋书》《十六国春秋》以及其他典籍中,记载有索袭著天文地理十余篇、宋纤《论语注》、郭瑀《春秋墨说》、祁嘉《二九神经》、阴澹《魏纪》、张谘《凉记》、索晖《凉书》、索绥《凉国春秋》、刘庆《凉记》、段龟龙《凉记》、张资《凉记》等,另外还有一些没有留下著者姓名的作品。

五凉的儒学不仅在凉州一地得到蓬勃的发展,而且还东传至刘宋、北魏,影响到后来儒学的发展。北凉的儒学典籍在正史记载中第一次东传至南方王朝,是在刘宋元嘉十四年,沮渠牧键奉表献方物,并献《周生子》《十三州志》等共一百五十四卷,包括经学、史学、地理、文字学、天文、历法、算学等各个方面。河西政权这样大规模地向南方政权进献图书的事例,在北方十六国时代乃至其后的北朝时期都是绝无仅有的,这可以说是五凉时期河西文化的第一次大规模东传。

五凉时期,凉州本土学者也是灿若群星,特别是各大“河西著姓”。他们不仅是政治上的中坚,也是文化学术界的英才。如宋繇、张湛、宗钦、段承根、刘昞、阚骃、赵柔、索敞、阴仲达等,都对弘扬河西儒学有重要贡献。《魏书·儒林传》中写道:“通涉经史,才志不群,价重西州,有闻东国,故于流播之中,拔泥滓之上。”

北魏灭北凉后,凉州文化随着大批的儒家名士到了北魏,是河西儒学第二次大规模东传,推进了北魏拓跋氏吸收汉族先进文化的进程,对后来中原文化的复兴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直到隋唐大一统时期,河西文化成为隋唐文化制度的重要一源。这便是陈寅恪先生指出的:“隋唐之制度虽极广博纷复,然究其因素,不出三源:一曰(北)魏、(北)齐,二曰梁、陈,三曰(西)魏、周。又西晋永嘉之乱,中原魏晋以降之文化转移保存于凉州一隅,至北魏取凉州,而河西文化遂输入于魏,其后北魏孝文、宣武两代之典章制度遂深受其影响,故此(北)魏、(北)齐之源其中亦有河西一支派。”

五、传承发展

近年来,武威市加大对五凉文化的研究、挖掘和整理工作,充分展示五凉文化魅力,提升五凉文化影响力。

通过举办以五凉文化为主题的宣讲学习活动,形成普及研究学习五凉历史文化的社会氛围。武威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多次举行专题学习会,学习五凉文化。常态化举办以五凉文化为主题的“凉州讲坛”活动,邀请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进一步传承弘扬五凉文化。组建“弘扬凉州文化,传承历史文脉”五凉文化宣讲团,在武威市文体广电旅游局、武威职业学院、民勤一中、凉州区西关街科技巷社区等部门单位、学校、街道社区组织开展了40多场普及性宣讲,听讲人数2000余人,网络传播点击量达30万人次。

开展五凉文化挖掘整理研究工作。编撰出版《话说五凉》《五凉名儒》文化读本,创意设计《图说五凉》文创产品,生动直观展示五凉文化。

创新五凉文化宣传方式。创作录制《话说五凉》文化短视频节目,利用甘肃文旅、武威日报、武威市广播电视台、凉州文化研究院公众号、今日头条等多媒体传播途径传播五凉人文精神,推动五凉文化传承,点击量超过六亿次。

建成五凉文化博物馆。围绕“承前启后、继绝扶衰”的五凉文化特征设计布展,采用背景、模型、文物、多媒体及辅助展品等组合方式,动态立体呈现博大精深的五凉文化。

举办五凉文化研讨会。进一步挖掘五凉文化内涵精髓。2020年8月21日,武威市举办以“挖掘研究五凉文化,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为主题的第四届凉州文化论坛,持续深挖五凉文化丰富内涵,进一步提炼、展示其精神标识和当代价值,推陈出新、古为今用,促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地助推文化旅游名市建设,促进新时代武威高质量发展。今年9月24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甘肃省人民政府主办,武威市委、市政府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承办的“五凉”文化论坛在第五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暨第十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期间成功举办。论坛以“弘扬五凉文化,传承历史文脉”为主题,旨在更好地挖掘五凉文化资源,深层次探讨五凉文化在丝绸之路多元文化汇聚交融和文明嬗变中的地位和作用,促进文化交流、文旅融合发展,不断扩大五凉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底蕴深厚的五凉文化,作为一种历史遗存和积淀,是武威历史文化名城的根与魂。让我们一同走进武威,体验文化魅力,铭记历史沧桑,寻觅岁月印痕,留住城市根脉。

版权声明

《甘肃日报》(数字报)的原创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每日甘肃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甘肃日报》(数字报)所登载、发布的原创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2021-10-11 ——武威市开展五凉文化挖掘、传承、弘扬工作综述 1 1 甘肃日报 c276315.html 1 琵琶且拢弹新曲 高调依然在五凉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