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兰州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王朝霞 王煜宇)近日,记者从甘肃省农业科学院获悉,省农科院农产品贮藏加工研究所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针对我省马铃薯采后及贮藏期间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马铃薯贮藏设施及抑芽防腐保鲜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与示范,取得显著成效,获得国家授权专利10余项,制定国家与行业标准、省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8项,有力支撑了我省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马铃薯产业是我省六大特色产业之一,年种植面积稳定在1000万亩左右。由于马铃薯贮藏设施落后、贮藏保鲜技术水平低,导致年均贮藏损失率达15%,直接经济损失达10亿元。省农科院农产品贮藏加工研究所团队在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重大专项等项目支持下,潜心研究十多年,获得国家授权专利10余项,制定国家与行业标准、省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8项。研发出了用于商品薯的抑芽剂新产品3种、用于种薯的发芽调控剂1种、筛选出了马铃薯贮藏防腐剂1种、设计出了马铃薯贮藏设施及通风系统建造模式、研发出适用于中小型马铃薯贮藏设施的强制通风智能控制仪等一系列科技成果,为提升我省马铃薯贮藏保鲜技术水平提供了有力保障。
研究团队研发的技术成果被农业农村部加工局采纳后,作为“国家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的核心技术之一,在内蒙古、甘肃、新疆等13个省区推广实施。团队主要成员被聘为全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马铃薯贮藏服务专家,参与相关政策的顶层设计、方案制定、教材编写和全国性主体培训。
自2012年以来,研究团队累计开展技术培训与交流80场次,培训人员上万人次;在我省定西、平凉、白银、临夏等9个马铃薯主产区示范推广,累计示范建成10吨至100吨的新型马铃薯贮藏设施超过1.7万座,新增贮藏能力50多万吨,缓解了农民马铃薯贮藏设施不足的问题,提升了马铃薯产区贮藏技术水平,达到了马铃薯产后减损增效,错峰销售、均衡上市的目的,促进了我省马铃薯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