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21年08月25日
第11版:影视

【影评】

抒写八步沙人的精气神

石铭政

将一个众所周知的当代英雄群体用故事片的形式搬上银幕,在人物、故事、基本情节乃至悬念已为大家熟知的情况下,如何避免“高大全”式的塑造、说教式的呈现,使故事演绎得精彩纷呈、与观众的欣赏期待相契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电影故事片《八步沙》做到了。

《八步沙》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精品力作。该片以“时代楷模”、我省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为原型,讲述了一个当代版的愚公移山故事。基于对八步沙人生存环境、生活习俗和思维方式的深入了解、深刻理解,编剧、导演和演员们着力于故事细节的潜心挖掘、人物性格的精心塑造和人物内心世界的用心展现,一个个有血有肉、鲜活生动、可信可亲可敬的人物形象跃然银幕。现实中的八步沙人平凡中蕴含着伟大,电影中的八步沙人寓伟大于平凡之中。没有刻意的拔高,近似白描的写实手法,使八步沙人朴实善良、执着坚定、不屈不挠的精气神自始至终真真切切地感染着观众,八步沙人乃至大西北人的粗犷豪放、坚韧不拔、率性豁达也一览无余。

故事在几条线的交织中辗转腾挪,在几对矛盾冲突中波澜起伏。人与自然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城市与乡村的差异,务工与务农的抉择,老一辈与新生代的争执,恋人之间的纠葛……影片巧妙地将这些纷繁复杂的头绪梳理成一组组脉络清晰的音符、一个个矛盾冲突的交织点,镶嵌在乐谱最动人心弦的节拍和高潮部分,一曲交响乐浑然天成,观众的心随之起伏律动。而人与自然的博弈是最具感染力的主题。影片用多种镜头组合充分展现了黄沙肆虐后的狼藉、黑沙暴猖獗后的惨烈,还有守着一堆空桶空盆看着天空的渴望表情、井边排着长队等候打水等场景,使观众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风沙的威力、干旱的肆虐,感受到了人们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和无奈。与此同时,“六老汉”烈日下光着膀子扛着树苗排着队从沙梁上走过的豪迈,八步沙人手扶铁锹一字排开的神态,等等,这些略带夸张、版画式的镜头,宣示着八步沙人的不服和人类的不肯就范。风沙的蛮横与八步沙人的倔强一幕幕拉锯式的较量,让人们直观地感受到了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40年治沙造林的万般艰辛和不易,更为深刻地理解和体会了八步沙人精神的难能可贵,也告诉我们,人类可以和自然和谐相处,但这种和谐不是自然的恩赐而是在与自然的抗争中获得的。

八步沙人用生命与汗水书写的传奇,有偶然性也是必然的。影片不显山露水地交待了改革开放的大背景和国家政策的引领,讲述了银行、林业、公安等部门,还有那个憨厚的供销社李主任的默默支持,为观众带来一次又一次的感动。

影片的拍摄手法和艺术再造是成功的。景别的设置转换,色彩的对比,光与影的交错,音乐和声效的配置,特写、道具等手段的运用得心应手。观众的心情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音乐的起伏、声效的烘托,时而高亢时而舒缓,达到了同振共鸣。若隐若现的流行音乐、秦腔、三弦曲调映衬着时代背景和地域特色。一尊微微泛着金光的黄土烽燧的浑厚老成,两位老人二胡、三弦变奏出的悠扬铿锵,生铁炉子上噗噗通通溢出的罐罐茶……诉说着这里的过往今生和民俗风情。高老汉一张不肯屈服又力不从心的老脸,高远在父亲失踪后忧郁、悲愤、失神甚至绝望的眼神……一个个特写镜头挥之不去。光与影的变幻,明与暗的交替,营造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人们从井中微弱的光亮、照相馆暗室的灯光、燃烧的篝火和摇晃的手电筒一次次划破黑暗,感觉到了探索的力量,看到了燎原八步沙人心胸的火光。这种与故事浑然一体的视觉、听觉效果,时时弥漫着艺术的感染力。同时,影片多次全景式展现了腾格里沙漠恢宏壮美的一面,让观众领略了西部大漠山川的胜景,上演了一道生态奇观和视觉盛宴。

综上所述,《八步沙》不失为一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影片。但一部影片不可能承载所有。唯此,缺憾也是难免的。譬如影片表现八步沙人乐观向上的一面,展示治沙成功后的喜悦感、成就感,与观众的心理期待有着距离。“与天斗其乐无穷”,八步沙人及西部人长期在相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存,苦中作乐、逆境中的诙谐幽默,是他们的个性养成和生活中的不可或缺。缺少了这些的影片,自始至终都由一种沉闷甚至悲壮的氛围主导,使人看后有一种莫名的压抑感和沉重感。

八步沙人治沙造林的壮举是从“六老汉”开始的,但编剧和导演却把更多的镜头聚集于第二代人,以他们为中心进行艺术创造,细腻地描述了他们由不理解、不支持、逃避、犹豫,到为老汉们“做点什么”,到下决心接过治沙接力棒的心路历程。矛盾、彷徨、挣扎和蜕变是痛苦的,还带着些许心有不甘。这种变化的过程,也把一个沉甸甸的话题摆在了人们面前,或许这也是影片创作者的良苦用心所在。古往今来,年轻人都是锐意创新、敢闯敢干、冲锋陷阵,而保守、拖后腿、畏缩不前的角色则多数都由老年人扮演,在八步沙这里却颠倒过来了。家园和生存面临巨大威胁的关头,“六老汉”义无反顾地与风沙交手,而年轻人则畏首畏尾甚至不屑一顾。长久以来一个残酷的现实,是年轻人跳出农门进城工作,考上大学了、学到本领了,有些不愿意回到家乡。如今,脱贫攻坚取得决胜转为接续致力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已经启航。没有乡村振兴和农业的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难以实现;没有年轻一代特别是有文化有能力的年轻人的参与,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的建设难以成行。如何动员、引导广大青年像八步沙的第二代、第三代人一样,到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的一线去施展才华、接力奋斗,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影片结尾的点睛之笔是艾青的名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这句话回答或者说呼应了上面的话题,召唤着新时代的年轻人,把深沉的爱献给家乡的热土,献给祖国的现代化事业。

版权声明

《甘肃日报》(数字报)的原创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每日甘肃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甘肃日报》(数字报)所登载、发布的原创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2021-08-25 【影评】 1 1 甘肃日报 c268816.html 1 抒写八步沙人的精气神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