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21年08月24日
第10版:阅读

【重推】

一代名师的学术报国路

全根先

《丽泽忆往——刘家和口述史》一书是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刘家和先生92年学术人生的自述,由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学者口述史”中心组织采访、整理成书。这本书不仅展示了一位博通古今、融贯中西的历史学家的学术人生,记录了一位视学术为生命的学者独特的为人为学为师之道,而且以大历史中的个人视角,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历史的变迁。

在所有历史亲历者和见证人中,学者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是人类文明自觉的创造者、记录者和传承者,是人类文明向新的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力量,并且往往具有较为丰富的社会阅历和良好的表达能力,其口述资料弥足珍贵。《丽泽忆往——刘家和口述史》正是这样一部内涵丰富、结构精巧、思想深邃、引人入胜的口述史力作。

在江南大学时,唐君毅先生和妹妹唐至中先生都对刘家和先生十分器重,关怀备至,这对他的学术和人生有着重要影响。1948年3月15日,学校正组织学术讲演,在公益中学简陋的礼堂里面,忽然听到一片倒塌声,现场顿时就乱了。讲台上的先生们因为离前面的门比较近,很快就跑出去了,可是学生们一下子就拥挤起来。这时,唐先生却不走,他穿着大褂在那里指挥,直到倒塌声停止了,有工人来帮忙,他才走出来。刘家和说,唐先生讲的虽然是西方哲学,践行的却是王船山的儒家精神。类似这样的事情还可以举出很多。

对于学者而言,学术史在其生命历程中自然非常重要。刘先生的口述史,将学术史寓于生命史之中,为我们展示了一位学者的成长过程,展示了中国传统学术的发展变迁,特别是中国世界古代史学科不平凡的发展历程。

刘先生的学术启蒙于幼年时期,一开始进的是私塾。他所以能取得如此突出的学术成就,与其良好的传统教育、深厚的国学根基密切相关。

由于他天赋优异,记忆力过人,自幼熟稔许多传统的经典,掌握了很多学术典故。中学时期,时霖先生讲国文,就引起刘先生对词源学的兴趣。在江南大学时,刘先生听冯振先生讲文字学;钱穆先生讲中国史,提出要研究先秦诸子,必须有清代学术作基础。经过时霖先生、钱穆先生、冯振先生的指导启发,为他以后的学术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世界史学科建设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翻译、模仿到自主创新的艰难探索过程。对此,刘先生在书中有多处表述。大学毕业后,刘先生在北师大当助教,李飞先生讲世界古代史,参考何炳松先生的《欧洲中古史》。刘家和发现,何炳松的书参考了美国学者鲁滨逊的《欧洲通史》。鲁滨逊提倡新史学,梁启超也讲新史学,为什么叫新史学?这是针对德国兰克史学说的。他们认为,历史学不应该只研究政治、经济、外交等,还应该包括其他学科。而真正的新史学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在当时,中国史学的发展方向,一个是西方人搞的外国史学研究,新中国成立前叫西洋史;一个是新中国成立后向苏联学习,叫世界史。我们讲的世界史,其实是西洋史,西欧中心论。

由此可见,刘先生的口述史,叙述的不仅仅是他个人的学术经历,而且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中国近代学术不平凡的发展历程。

在史学界,由于个人的学术素养和学术兴趣,历史工作者大致可以分为偏思辨或偏重考据两类,而刘先生可以说是国内少有的两方面都有深厚造诣且有突出贡献的一位学者。对于学术研究,刘先生提出“三大张力”:一是中西方比较研究的张力;二是哲学与语言学、深度与广度的张力;三是“有用之用”与“无用之用”的张力。这“三大张力”,也是刘先生的学术研究的经验总结,是在前辈学者的精神滋养下、通过个人努力而逐步形成的。

历史研究中有一个问题不容回避,就是历史的主观性和客观性。过去西方人是站在西方的角度写世界史,充满了偏见,致使中国在世界史中没有地位。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中说,现代人类最好能够放弃主观,要是能到月球上去看,就可以做到客观了。刘先生则认为,人类要是真到了月球上,就会站在月球的立场上来说话,不会没有立场的。真正的人,都是现实的人,人们研究历史都是有目的的,就是为现实服务。

刘先生说,黑格尔是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但是,他主张“西欧中心论”,中国人看了,也是不能认同的,因为黑格尔不是代表世界精神,他是代表日耳曼精神。因此,刘家和说:中国人要为自己的历史证明,证明自己存在、生存的理由是必要的,否则就是自暴自弃。我们中国人不是自暴自弃的一个民族,在历史上是做了很多贡献的,对世界民族都有贡献。作为中国学者,我们是有责任的,是有使命的,要为中国说话,要向世界做贡献的。我们要贡献自己的角度,贡献自己的经验教训。

刘先生说的这些,可以说是他逾七十年学术研究、不断探索的思想结晶。作为史学工作者,我们有责任讲好自己的历史,在世界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这是老一代历史学家的孜孜追求,也是中青年历史工作者的一份责任。

学术研究是一种理性思考,但是,这并不是说,学者可以不要情感,完全从情感中超脱出来。在我看来,刘先生能取得如此杰出的学术成就,是与他对亲人、对老师、对学生、对朋友真挚的感情密切相关。

总之,通过刘先生的口述史,我们看到了一位学者的精神发育史,聪慧的天赋,真挚的情感,勤奋的态度,敏捷的思维,深刻的思想,谦虚的品格。其中供人借鉴和学习之处可以说比比皆是,诸如学习方法、教学方法,学术方向的选择和学术研究的途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学术品格的形成和学术精神的培养等。可以说,阅读《丽泽忆往——刘家和口述史》,我们不仅能获得丰富的精神滋养,而且是享受一场精神洗礼。

(《丽泽忆往——刘家和口述史》,刘家和口述,全根先、蒋重跃采访整理,商务印书馆出版)

版权声明

《甘肃日报》(数字报)的原创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每日甘肃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甘肃日报》(数字报)所登载、发布的原创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2021-08-24 【重推】 1 1 甘肃日报 c268647.html 1 一代名师的学术报国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