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21年08月13日
第01版:要闻

【中央媒体看甘肃】
持续推进生态建设 迈向高质量发展

河西走廊 筑起绿色屏障

人民日报记者 潘少军

位于黄河以西、祁连山和巴丹吉林沙漠中间的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重要交通要道,主要涉及甘肃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等城市。

“河西走廊是我国西北地区防沙治沙的绿色屏障。”国家林草局荒漠化防治司副司长屠志方表示,近些年来,河西走廊的生态建设成效显著,较好地平衡了水、沙、绿、富之间的关系,逐步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荒漠化防治提供了有益经验。

攻坚克难,实现“绿进沙退”目标

来到武威市凉州区北部的风沙口,只见连绵起伏的沙丘被梭梭、红柳、沙米等低矮灌木覆盖,草方格之中的点点绿色连片成网,将沙丘牢牢兜住。

武威市是进入河西走廊的第一站。其西北部、北部、东北部分别被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包夹,境内危害严重的风沙口达286个,治沙难度极大。

“今年以来,这里5级以上大风就刮了86次,损毁的树苗需要不断补植。”凉州区林草局局长陆科表示,一般来说,利用植被固定住一个大沙丘需要3年左右的时间,其中第一年是关键,经过人工浇水两三次后树苗能活下来,往后一般就没有大问题了。

“在这里植树有两大难点:一是没路,二是缺水。”凉州区长城镇红水村九组村民、造林大户王银吉说。为给树苗浇水,他借钱买了两头骆驼,经常到3公里外去运水,经过多年艰苦努力,造林已初见成效。

目前,当地不少人工种植的梭梭等林木已经深入沙漠腹地。沙丘基本被锁住,实现了“绿进沙退”的目标。

甘肃省林草局巡视员王全德介绍,甘肃着力保护好祁连山,阻断沙漠南扩之路,并用防沙林带将中间的绿洲城市环绕起来,以形成对整个河西走廊地区的全方位保护。

“我们对传统农牧业进行系统性改造,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张掖市委副书记赵立香表示,祁连山山坡上的牧场和山脚下的农耕地,已经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循环型农牧业。近年来,当地通过“借牧”方式,每年冬天让牧民将60万只羊放到农民的玉米地里吃秸秆,既避免了秸秆焚烧污染,又解决了耕地施肥问题。 (转2版)

版权声明

《甘肃日报》(数字报)的原创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每日甘肃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甘肃日报》(数字报)所登载、发布的原创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2021-08-13 【中央媒体看甘肃】
持续推进生态建设 迈向高质量发展
1 1 甘肃日报 c266626.html 1 河西走廊 筑起绿色屏障 /enpproperty-->